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4詞典 7分類詞匯 27
《國語辭典》:妨害  拼音:fáng hài
阻礙及損害?!盾髯?。仲尼》:「援賢博施,除怨而無妨害人?!埂逗鬂h書。卷四八。楊終傳》:「先祖為之而已毀之,不如勿居而已,以其無妨害于民也?!挂沧鳌阜恋K」。
《漢語大詞典》:妨尅
迷信者以為因命相、時辰、方位等兇象而對人造成的災(zāi)厄。 前蜀 杜光庭 《眾修本命醮詞》:“星曜息照臨之?dāng)?shù),行年除妨尅之兇?!?span id="iumux1y" class="book">《醒世姻緣傳》第八回:“誰知自從 海會 到庵,妨尅得大師傅起初是病,后來是死?!?老舍 《老張的哲學(xué)》第三:“你的講臺為什么砌在西邊,那是‘白虎臺’,主妨尅學(xué)生家長。”
《國語辭典》:妨害自由  拼音:fáng hài zì yóu
非法以強(qiáng)力妨害他人自由的行為。
《國語辭典》:妨害風(fēng)化(妨害風(fēng)化)  拼音:fáng hài fēng huà
違反社會善良的風(fēng)俗,稱為「妨害風(fēng)化」。
《國語辭典》:妨害治安  拼音:fáng hài zhì ān
有礙國家社會安寧秩序的行為。
《國語辭典》:妨害風(fēng)化罪(妨害風(fēng)化罪)  拼音:fáng hài fēng huà zuì
違反社會善良風(fēng)俗的犯法行為。如通奸罪、強(qiáng)奸罪等。
《國語辭典》:妨害公務(wù)罪(妨害公務(wù)罪)  拼音:fáng hài gōng wù zuì
因妨害公務(wù)員執(zhí)行職務(wù),侮辱公務(wù)員、官署,破壞公文書印信等而成立的罪,稱為「妨害公務(wù)罪」。
《國語辭典》:妨害自由罪  拼音:fáng hài zì yóu zuì
非法以強(qiáng)力妨害他人自由行為的罪刑。如私自逮捕他人,禁止其行動自由屬之。
《國語辭典》:禁害  拼音:jìn hài
牽累、害苦。元。曾瑞《留鞋記》第二折:「我道是看書人多志誠,你如今倒把我廝禁害。」《金瓶梅》第九一回:「口內(nèi)喃喃吶吶說道:『也沒見這浪淫婦,刁鉆古怪,禁害老娘。』」
《國語辭典》:噤害  拼音:jìn hài
嘴里不說出來,卻心存謀害他人?!段倪x。潘岳。馬汧督誄序》:「若乃下吏肆其噤害,則皆妒之徒也?!?/div>
分類:存心害人
《國語辭典》:無害(無害)  拼音:wú hài
沒有傷害或損失。如:「捐血對人體并無害,反而有助于血液的新陳代謝?!?/div>
《漢語大詞典》:無害都吏(無害都吏)
亦稱“ 無害吏 ”。 漢 代官名,見于《漢律》。猶言公平吏。謂能公正執(zhí)法、主持公道的官吏。后漢書·百官志五:“秋冬遣無害吏,案訊諸囚?!?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史記·蕭相國世家》“以文無害”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有無害都吏,猶今言公平吏?!?/div>
分類:官名公平
《國語辭典》:何傷(何傷)  拼音:hé shāng
何妨?!墩撜Z。先進(jìn)》:「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弧埂冻o。屈原。離騷》:「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div>
分類:何妨妨害
《國語辭典》:無妨(無妨)  拼音:wú fāng
1.沒有妨礙?!都t樓夢》第一一回:「說了些閒話兒,又將這病無妨的話開導(dǎo)了一番?!?br />2.不妨,沒有關(guān)系?!段拿餍∈贰返谌兀骸杆麄円豢先ィ咕鸵娨娝麄円矡o妨?!?/div>
《國語辭典》:不傷(不傷)  拼音:bù shāng
無損、不妨害?!段倪x。枚乘。上書諫吳王》:「上不絕三光之明,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術(shù)也?!埂段倪x。李康。運(yùn)命論》:「體清以洗物,不亂于濁;受濁以濟(jì)物,不傷于清?!?/div>
《國語辭典》:無損(無損)  拼音:wú sǔn
不會減少、妨害。如:「無心的疏失并無損于他的形象?!?/div>
《國語辭典》:傷生(傷生)  拼音:shāng shēng
1.傷害生命。《莊子。讓王》:「君固愁身傷生,以憂戚不得也。」《花月痕》第五回:「蓋積勞所以致疾,而久郁所以傷生!」
2.妨害生人?!缎⒔?jīng)。喪親章》:「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jié)h。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喪祭無度,傷生之蠹也?!?br />3.殺生?!段饔斡洝返诎嘶兀骸改阍谔煊凶?,既貶下來,今又這等傷生,正所謂罪上加罪?!?/div>
《漢語大詞典》:和義(和義)
(1).謂使事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易·乾:“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孔穎達(dá) 疏:“利者義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br />(2).猶德義。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唐 李虞仲 《授王承休等諸州刺史制》:“咸以事勞,顯於中外,或武稱和義,環(huán)衞有嚴(yán);或吏能適時,長征攸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