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馮如愚,字真道,渠江(今四川廣安)人?;兆诖笥^進(jìn)士(《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三四)。按:經(jīng)查清雍正、咸豐、光緒《廣安州志》,“大觀進(jìn)士”中有何如愚,而無馮如愚。未知《宋詩紀(jì)事補(bǔ)遺》何據(jù)。今姑從之,俟考。
人物簡介
釋應(yīng)如,姓胡氏,浦江人。幼默記多聞,尤善《持論》,來學(xué)上竺,慈辨深器之。嘗往靈山訪同志,出六能義反覆辨詰,彼義墮負(fù),應(yīng)如即揭竿系帛,因謂之曰:“西竺破敵則豎勝幡,道場埄魔亦表勝相,今法戰(zhàn)既勝,當(dāng)揭一竿。”人畏其烈,目之虎子。初慈辨得南屏通相三觀之旨,秘不授人,玉慧覺祈請尤力,許子夜為密說。應(yīng)如知之,陟挮揭瓦,伏身竊聽,飛雪翻空,背若被鎧。旦白慈辨曰:“我于通相三關(guān),若有冥授,即錄其言,以示一眾?!贝缺媾唬骸皯?yīng)如盜法!”紹圣初,主越之圓通,嘗因講散,謂待者曰:“今日東風(fēng)吹教法過浙西去,使眼中有耳者得以有聞?!苯B興三年,遷上竺,兀術(shù)焚蕩之馀,唯存藏室,有勸其營建者,則曰:“我但流通大法耳,他日自有興造者?!眹L以偈示人曰:“吾傳知者,一性之宗。三千實(shí)相,妙空假中。一念法界,生佛體同。凡圣一如,善惡理融。毗盧身上,湛若虛空。達(dá)斯旨者,法法圓通。左之右之,受用無窮。”釋家稱如虎者三人,神照本如,四明道如,與應(yīng)如而三也。一夕,別大眾,歸寢而終,塔于寺西北隅,有教義名《指難集》。弟子崇先、懷志、白蓮、慧仙皆足世其業(yè)。
人物簡介
釋法如(一○八○~一一四六),俗姓胡,臺州臨海(今屬浙江)人。依護(hù)國瑞禪師,祝發(fā)登具。備參浙右諸宗匠。晚至龍門寺,悟法于清遠(yuǎn)禪師。住南康軍云居寺,為南岳下十五世,清遠(yuǎn)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六年卒,年六十七?!?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僧寶正續(xù)傳》卷五、《五燈會元》卷二○有傳。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禪師名法如。臺州臨海胡氏子。依護(hù)國瑞禪師。祝發(fā)受具。遍參兩浙宗匠。聞佛眼禪師居龍門道價(jià)甚重。不遠(yuǎn)千里造焉。以力參所得。質(zhì)之佛眼曰。此皆學(xué)解。非究竟事。欲了生死。當(dāng)求妙悟。師駭然諦信其語。居一日命為典座。師固辭。以道業(yè)未辦。佛眼勉之曰。姑就職。是中大有人。為汝說法。未幾晨興開廚門。望見圣僧。豁然有省。入見佛眼曰。遮里還見圣僧么。師于其前。問訊叉手立。佛眼肯首曰。向汝道。大有人。為汝說法。又嘗問曰。天臺石橋夜來倒了也。師遽捉住佛眼。佛眼曰。作么。師曰。又道石橋倒。佛眼深可之。后造圜悟禪師室。問。汝只參佛眼。為復(fù)別見人來。師曰。亦曾見一人來。曰。是什么人。師以手指??曰法如。圜悟曰。汝所見只一星許。師曰。已是多也。高庵悟禪師與圜悟。相繼主云居。皆推師為第一座分席。接衲學(xué)者親之。建炎初。上藍(lán)虛席。洪帥胡直孺命出世。唱佛眼之道。未幾虜騎傳城。隱于白水庵。會云居燼于劫火。紹興初。四易主者。皆以艱難遁去。漕使曾公紆乃以屬師。繇是宗風(fēng)大振。師識量沖廓。機(jī)變?nèi)缟?。見者靡不詟伏。至于說法蒞眾。辭氣粹溫。旌禮賢者。奄有古尊宿之體。閱十馀年?;贸鰧毞弧>干顗邀悺9诮^江表。師益謙損。不自以為功。識者以此高之。且以為弘覺再來也。十六年三月十五日。示疾。升座別眾又十日。沐浴更衣。手寫法偈。端坐而化。世壽六十七。僧臘四十二?;饻绲蒙崂?。合靈骨瘞于三塔。
人物簡介
【生卒】:?—1144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字少章,號觀如居士。朱熹族祖。弱冠入太學(xué)。高宗建炎初,以通問副使赴金,言和戰(zhàn)利害甚悉,為金拘留。紹興初,金人迫仕偽齊,弁誓死不屈,被留十七年。和議成,得歸,官終奉議郎。善文章,在金思念故國之詩,婉轉(zhuǎn)深切。有《曲洧舊聞》、《風(fēng)月堂詩話》、《聘游集》等。全宋詩
朱弁(一○八五~一一四四),字少章,號觀如居士,婺源(今屬江西)人,移居新鄭(今屬河南)。欽宗靖康末避亂江南。高空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以修武郎、閤門宣贊舍人為通問副使,隨正使王倫赴金探問徽、欽二宗,留金十七年,持節(jié)不屈。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宋金和議成,才與洪皓、張劭同時(shí)遣返。遷宣教郎、直秘閣,主管佑神觀。十四年卒,年六十。著有《聘游集》、《輶軒唱和集》,已佚;《曲洧舊聞》、《風(fēng)月堂詩話》等,今存。事見《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九八《奉使直秘閣朱公行狀》,《宋史》卷三七三有傳?!≈燠驮?,據(jù)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中州集》及《永樂大典》等書所錄,輯為一卷。中州集
弁,字少章,宋吉州團(tuán)練使。天會六年,以通問見留,命以官。托目疾,固辭。猝然以錐刺之,而不為瞬用,是得歸。凡居云朔二十年,自號觀如居士,有《曲洧風(fēng)月堂詩話》行于世。紹興十二年,皇子生,大赦宋使,洪皓、張邵、朱弁南歸。全宋文·卷三八○二
朱弁(一○八五——一一四四),字少章,自號觀如居士,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弱冠入太學(xué),補(bǔ)內(nèi)舍生,第進(jìn)士。建炎初,奮身自獻(xiàn),奉使金國,被拘云中十六年,守節(jié)不屈。紹興十三年和議成,得歸,除右宣教郎、直秘閣、主管佑神觀。十四年卒,年六十。弁能詩文,著有《曲洧舊聞》四卷(存)、《通玄真經(jīng)注》七卷(存)、《續(xù)骫骳說》一卷(存)、《風(fēng)月堂詩話》二卷(存)、《聘游集》四十二卷、《書解》十卷、《雜書》一卷、《新鄭舊詩》一卷、《南歸詩文》一卷。見《朱文公集》卷九八《奉使直秘閣朱公行狀》,《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一之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一四九、一五二,《宋史》卷三七三有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088—1154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亨仲,號北山。高宗紹興二年進(jìn)士。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以秦檜所薦,不敢言和議之非。后充陜西分畫地界使,金欲盡取階、成、岷、鳳、秦、商六州,剛中力爭不從。改四川宣撫副使,選將屯守,蠲去雜稅,治理有方。檜怒其專擅,罷官,責(zé)居桂陽軍,再責(zé)濠州團(tuán)練副使、復(fù)州安置,又徙封州。有《西征道里記》、《北山集》等。全宋詩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漢章,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jìn)士,授溫州軍事判官。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八年,遷殿中侍御史。九年,為樞密行府參謀出諭京陜,歸除權(quán)禮部侍郎,尋兼詳定一司又兼權(quán)刑部侍郎。十年,除試禮部侍郎。十一年,擢樞密都承旨,為川陜宣諭使。十二年,遷川陜宣撫副使兼營田。十七年,以忤秦檜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桂陽居住,徙復(fù)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事見本集卷末附錄鄭良嗣《鄭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xué)士鄭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七○有傳?!∴崉傊性姡郧蹇滴跞赅嵤莱煽瘫荆ú乇本﹫D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金華叢書》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鳳丹據(jù)康熙重刻本(簡稱金華叢書本)及《兩宋名賢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八九一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紹興二年進(jìn)士及第。授溫州軍事判官。八年九月,任監(jiān)察御史,同年十一月遷殿中侍御史。九年三月,充樞密行府參謀官。十一年四月,為寶文閣直學(xué)士、樞密都承旨。剛中初為秦檜薦于朝,檜主和議,剛中不敢言。金歸所占地,被檜遣為宣諭司參謀官;及還,除禮部侍郎、川陜宣諭使。改四川宣撫副使。治蜀有方,曾奏蠲雜征,請減成都府路對糴及宣撫司激賞錢。又屯兵營田,選將授任。秦檜怒其專擅,責(zé)桂陽軍居住。紹興十八年十一月再責(zé)濠州團(tuán)練副使,復(fù)州安置;再徙封州。二十四年五月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文集》、《周易窺馀》、《經(jīng)史專音》、《左氏九六編》等。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xué)士鄭公墓志銘》(《北山文集》卷末),《宋史》卷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129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字次卿。孤貧嗜學(xué),年四十不娶。呂好問守宣州,得士四人,相如為其一。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大入,攜家夜竄山谷,為盜所獲,命作箋,不從,遂遇害。工詩文。有《溪堂文集》。
人物簡介
黃彥輝,字如晦,莆田(今屬福建)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jìn)士,調(diào)侯官縣尉。歷知羅源、晉江、同安縣,通判潮州(《閩詩錄》丙集卷六引《蘭陔詩話》)。事見清乾隆《莆田縣志》卷二四。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溫州樂清人,字元范?;兆谛椭醒a(bǔ)太學(xué)生。靖康之亂,以特奏名調(diào)廣昌縣尉,捕盜有功,遷興國軍司理參軍,不赴。重義好施,惠貧恤孤,為族里倚賴。
人物簡介
【生卒】:1093—1154 【介紹】: 宋永康軍導(dǎo)江人,字行父?;兆谡桶四晟仙峒暗凇H沃菘h官二十年。以張浚薦,召試館職,歷著作佐郎、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侍讀。秦檜力主和議,諸臣多上書諫止,如淵為檜謀控制臺諫,使盡擊去之,檜大喜,即擢御史中丞。在任擠趙鼎,惡呂本中,逐劉大中、王庶,排斥打擊主抗金者。后奉祠卒。全宋詩
勾龍如淵(一○九三~一一五四),字行父,永康軍導(dǎo)江(今四川灌縣東)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登上舍第。沉浮州縣二十年,以張浚薦,召試館職。高宗紹興六年(一一三六),除秘書省校書郎。歷著作佐郎、尚書祠部員外郎兼權(quán)禮部、起居舍人。八年,兼給事中、同知貢舉,除中書舍人兼侍讀、兼直學(xué)士院。擢試御史中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三)。九年,罷(同上書卷一二六)。十年,為左朝請郎、敷文閣待制(同上書卷三八)。二十四年卒(同上書卷一六七),年六十二。勾龍如淵翼秦檜,主和議,為史所非?!?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有傳。全宋文·卷四○七三
句龍如淵(一○九三——一一五四),字行父,永康軍導(dǎo)江(今四川都江堰東)人。政和八年登上舍第,沉浮州縣二十年。紹興六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歷祠部員外郎兼禮部、起居舍人。八年除中書舍人兼侍讀,兼直學(xué)士院,試御史中丞。嘗附秦檜主和議,擠趙鼎、呂本中,逐劉大中、王庶。后因與施庭臣忿爭,并罷。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紹興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二。著有《退朝錄》、《雜著》一卷。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七,《宋史》卷三八○本傳。
人物簡介
張如遠(yuǎn),號茅山居士。哲宗紹圣間居永州零陵(清光緒《零陵縣志》卷一四)。今錄詩三首。全宋詩
張昭遠(yuǎn),號茅山居士。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居零陵,與澹巖長老了思有交。事見《八瓊室金石補(bǔ)正》卷九六。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三四○三
張昭遠(yuǎn),自號茅山居士。紹興初為宮使、徽猷閣待制。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一作江寧府溧水人,字道弼。高宗曾稱其可屬大事,累官吏部侍郎。紹興十九年,知廬州。二十五年,擢參知政事,尋罷。出知紹興、宣、潭、洪等府州,以資政殿學(xué)士致仕。卒年六十九。謚敏肅。全宋詩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金陵(今江蘇南京)人,一說溧水(今屬江蘇)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jìn)士。初為丹徒尉,調(diào)遂昌令。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除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系來要錄》卷五七)。使金還,丐祠。九年,起為左右司員外郎,十年,遷中書門下省檢正,十一年,擢吏部侍郎(同上書卷一二八、一三二、一三八、一四一)。二十五年,為參知政事,不三月,出知紹興,歷知宣、潭、洪三州(同上書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九、一八○、一八八)。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謚敏肅。事見《周文忠公集·親征錄》紹興三十二年四月辛未紀(jì)事,《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有傳。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四○六六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自號如心居士,江寧府溧水(今江蘇溧水)人。宣和三年登進(jìn)士第,調(diào)丹徒尉,遷壽昌令。紹興初入為敕令所刪定官,歷吏部員外郎、左司員外郎,擢吏部侍郎。為臺諫所劾,出知池州,徙廬州。紹興二十五年,拜參知政事。執(zhí)政未三月,罷為資政殿學(xué)士,出知紹興府。未幾奉祠。起知宣州,徙潭州、洪州。紹興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謚敏肅。見《至大金陵新志》卷一三下之上,《永樂大典》卷一二九二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