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頭陀(頭陀)  拼音:tóu tuó
1.佛教用語。梵語dhūta的音譯。指修習(xí)十二種苦行的比丘。也譯作「杜多」、「杜荼」。
2.習(xí)俗上又將行腳乞食的出家人稱為「頭陀」。此僧人通常還保留有部分的頭發(fā)。
《漢語大詞典》:頭陀行(頭陀行)
佛教語。指佛教僧侶行頭陀時,應(yīng)遵守的住空閑處、常乞食、著百衲衣等十二項苦行。 唐 王維 《與蘇盧二員外期游方丈寺而蘇不至因有是作》詩:“共仰頭陀行,能忘世諦情。” 趙殿成 箋注:“《大品》云, 須菩提 説法者受持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三、衲衣;四、一坐食;五、節(jié)量食;六、中后不飲漿;七、冢間?。话?、樹下住;九、露地??;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大衣?!?/div>
《漢語大詞典》:頭陀碑(頭陀碑)
指 北齊 王屮 所著《頭陀寺碑文》。 明 高啟 《獨游云巖寄周砥》詩:“雨餘煙中落日下,曳杖往讀《頭陀碑》?!?金檀 注引《姓氏英賢錄》:“ 王屮 ,字 簡棲 ,有學(xué)業(yè),為《頭陀寺碑文》,文詞巧麗,為世所重?!?/div>
《國語辭典》:有發(fā)頭陀寺(有髮頭陀寺)  拼音:yǒu fǎ tóu tuó sì
宋代太學(xué)生生活清苦,如同帶發(fā)修苦行的出家人,故稱太學(xué)為「有發(fā)頭陀寺」。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二:「太學(xué)古語云:『有發(fā)頭陀寺,無官御史臺?!谎云淝蹇喽喠烈??!?/div>
《漢語大詞典》:行腳頭陀僧(行腳頭陀僧)
即行腳僧。二刻拍案驚奇卷一:“有一日, 江陰縣 中解到一起劫盜,內(nèi)中有一行腳頭陀僧?!眳⒁姟?行腳僧 ”、“ 頭陀 ”。
分類:行腳僧
《國語辭典》:八指頭陀(八指頭陀)  拼音:bā zhǐ tóu tuó
清代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黃。湖南湘潭人,名讀山。六歲出家,初名敬安,字寄禪。至明州阿玉王寺后,因燃左手二指供佛,遂自號「八指頭陀」。在湖南六度出掌名寺,曾創(chuàng)中華佛教總會于上海。為佛教事至北京請愿,圓寂于北京法源寺。
《漢語大詞典》:苦行頭陀(苦行頭陀)
(1).釋氏稽古略載: 宗一禪師 往 開元寺 受具, 雪峰 以其苦行,呼為頭陀。后因稱修苦行或行腳乞食的僧人為苦行頭陀。
(2).喻指生活極為刻苦的人。 明 袁宏道 《與王百穀書》:“旁觀者謬謂仙令,不知令自謂苦行頭陀也?!眳⒁姟?頭陀 ”。
《國語辭典》:頭陀(頭陀)  拼音:tóu tuó
1.佛教用語。梵語dhūta的音譯。指修習(xí)十二種苦行的比丘。也譯作「杜多」、「杜荼」。
2.習(xí)俗上又將行腳乞食的出家人稱為「頭陀」。此僧人通常還保留有部分的頭發(fā)。
《漢語大詞典》:陀頭(陀頭)
頭陀。《封神演義》第三八回:“ 楊森 蓮子箍,似陀頭打扮,穿皂服,面如鍋底,鬚似硃砂,兩道黃眉。”
分類:頭陀
《國語辭典》:行者  拼音:xíng zhě
尚未剃除須發(fā),而過著出家生活的佛教徒。
《國語辭典》:抖擻(抖擻)  拼音:dǒu sǒu
1.奮發(fā)、振作?!度龂萘x》第五九回:「目射神光,威風(fēng)抖擻。」《平妖傳》第九回:「腳穿一雙把滑的多耳麻鞋,手提一根檀木棍兒,抖擻精神,飛也似的一般奔去?!挂沧鳌付端选埂ⅰ付杆选?。
2.振動、拂開。唐。孟郊〈夏日謁智遠(yuǎn)禪師〉詩:「抖擻塵埃定,謁師見真宗?!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嘶兀骸改菛|西抖擻身上的毛,發(fā)起威來?!?br />3.滌除煩惱。宋。王炎〈夜半聞雨再用前韻〉:「抖擻胸中三斗塵,強欲吟哦無好語?!挂沧鳌付匪挕?。
《國語辭典》:有典有則(有典有則)  拼音:yǒu diǎn yǒu zé
有法典規(guī)則可依循。唐。劉穆之〈洛州滎陽縣頭陀逸僧識法師上頌圣主中興得賢令盧公清德文〉:「無偏無黨,有典有則?!?/div>
十二頭陀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頭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頭陀之行者,應(yīng)守十二種之條項:一、納衣,又曰糞掃衣。以同于人所委棄之糞掃者,縫納為衣也。二、三衣,又曰但三衣。但著僧伽梨,郁多羅,安陀會之三衣,不用其馀長衣也。已上二者,屬于衣服。三、乞食,又曰常乞食。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及僧中之食也。四、不作馀食。午前中但作一度之正食,不更作二度以上之正食也,二度已上之正食,謂之馀食。作小食,則不在此限。餅果粥等謂之小食。五、一坐食,又曰一食。午前中作一度之正食外,不更作小食也。六、一揣食,又曰節(jié)量食。受一丸之食于缽中便止,不多受也。假令一食或多食,則以為有害而節(jié)食量也。已上四種屬于食事。七、阿蘭若處,譯曰遠(yuǎn)離處或空閑處。住于遠(yuǎn)離人家之空閑處也。八、冢間坐,住于墳?zāi)怪幰病>?、樹下坐,住于樹下也。十、露地坐,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于露天之地也。十一、隨坐,有草地即住也。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臥,常趺坐而不橫臥也。已上六種屬于住處。頭陀之行法,經(jīng)論所說,隱顯不同,若具舉之,則有十六種。今十二之各體,依凈影南山之宣說。見大乘義章十五,行事鈔頭陀行儀篇。天臺之說,依智度論除不作馀食與隨坐之二,加次第乞食與中后不飲漿之二。見止觀輔行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二條頭陀行者所應(yīng)遵守的規(guī)則,即一、納衣,又名冀掃衣,即拾人丟棄不用的破布洗凈之后縫納為衣;二、三衣,又名但三衣,即但著僧伽梨、郁多羅和安陀會等三衣,不用其馀的長衣。(以上二衣,屬于衣服。)三、乞食,又名常乞食,即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與僧中之食;四、不作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后,不更作二度以上的正食,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馀食;五、一坐食,又名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后,不更作小食,餅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又名節(jié)量食,即受一丸之食于缽中便止,不再多接受。(以上四種屬于食事。)七、阿蘭若處,華譯遠(yuǎn)離處,或空閉處,即住于遠(yuǎn)離人家的空閉處;八、冢間坐,即住于墳?zāi)怪?;九、樹下坐,即住在樹下;十、露地坐,即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于露天之地;十一、隨坐,即有草地即住,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臥,即常趺坐而不橫臥。(以上五種屬于住處。)
十二頭陀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宋求那跋陀譯。佛對大迦葉說十二種之頭陀行。
沙門頭陀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十二頭陀經(jīng)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