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十二頭陀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頭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頭陀之行者,應(yīng)守十二種之條項:一、納衣,又曰糞掃衣。以同于人所委棄之糞掃者,縫納為衣也。二、三衣,又曰但三衣。但著僧伽梨,郁多羅,安陀會之三衣,不用其馀長衣也。已上二者,屬于衣服。三、乞食,又曰常乞食。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及僧中之食也。四、不作馀食。午前中但作一度之正食,不更作二度以上之正食也,二度已上之正食,謂之馀食。作小食,則不在此限。餅果粥等謂之小食。五、一坐食,又曰一食。午前中作一度之正食外,不更作小食也。六、一揣食,又曰節(jié)量食。受一丸之食于缽中便止,不多受也。假令一食或多食,則以為有害而節(jié)食量也。已上四種屬于食事。七、阿蘭若處,譯曰遠離處或空閑處。住于遠離人家之空閑處也。八、冢間坐,住于墳?zāi)怪幰?。九、樹下坐,住于樹下也。十、露地坐,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于露天之地也。十一、隨坐,有草地即住也。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臥,常趺坐而不橫臥也。已上六種屬于住處。頭陀之行法,經(jīng)論所說,隱顯不同,若具舉之,則有十六種。今十二之各體,依凈影南山之宣說。見大乘義章十五,行事鈔頭陀行儀篇。天臺之說,依智度論除不作馀食與隨坐之二,加次第乞食與中后不飲漿之二。見止觀輔行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二條頭陀行者所應(yīng)遵守的規(guī)則,即一、納衣,又名冀掃衣,即拾人丟棄不用的破布洗凈之后縫納為衣;二、三衣,又名但三衣,即但著僧伽梨、郁多羅和安陀會等三衣,不用其馀的長衣。(以上二衣,屬于衣服。)三、乞食,又名常乞食,即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與僧中之食;四、不作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后,不更作二度以上的正食,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馀食;五、一坐食,又名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后,不更作小食,餅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又名節(jié)量食,即受一丸之食于缽中便止,不再多接受。(以上四種屬于食事。)七、阿蘭若處,華譯遠離處,或空閉處,即住于遠離人家的空閉處;八、冢間坐,即住于墳?zāi)怪?;九、樹下坐,即住在樹下;十、露地坐,即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于露天之地;十一、隨坐,即有草地即住,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臥,即常趺坐而不橫臥。(以上五種屬于住處。)
十二頭陀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宋求那跋陀譯。佛對大迦葉說十二種之頭陀行。
沙門頭陀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十二頭陀經(jīng)之略名。
金色頭陀
【佛學(xué)大辭典】
(人名)摩訶迦葉之別稱。彼身相有金色,為頭陀行第一,故名。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摩訶迦葉的別名,因他的身體呈現(xiàn)出金色而且有光,在釋尊諸弟子中,以修頭陀第一著稱,故被稱為金色頭陀或飲光。
迦葉頭陀第一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參見:摩訶迦葉)
頭陀第一
【佛學(xué)大辭典】
(故事)十大弟子中以迦葉為頭陀行第一。增一阿含經(jīng)三曰:「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比丘是?!狗ㄈA文句一曰:「增一阿含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一。」
頭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Dhu%ta,又作杜荼,杜多。譯曰抖擻,抖揀,洮汰,浣洗等。謂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也。行事鈔頭陀行儀編曰:「善見云:頭陀者漢言抖擻,謂抖擻煩惱,離諸滯著?!雇Y持記曰:「抖擻舉棄于物令盡無馀,從喻為名?!勾蟪肆x章十五曰:「頭陀胡語,此方正翻名為抖揀,此離著行,從喻名之。如衣抖揀能去塵垢,修習(xí)此行,能舍貪著,故曰抖揀?!剐?yīng)音義七曰:「頭陀此應(yīng)訛也,正言杜多,譯云去洮汰,言大灑也,舊云斗藪一義也?!硅べ愑浟略唬骸概f言頭陀訛也,今名杜多,此云修治,或翻抖揀,翻洗浣等。」釋氏稽古略曰:「宗一禪師往開元寺受具,雪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拱此追Q僧人之行腳乞食者為頭陀。亦稱行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華譯為抖擻,即抖擻衣服飲食住處等三種貪著的行法,修頭陀行者要遵守十二條規(guī)則,叫做十二頭陀。俗稱行腳乞食的僧人為頭陀,亦稱行者。
頭陀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頭陀之行法,雖有十二種,然多就乞食之一行而云。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頭陀的十二行法。(參見:十二頭陀)
頭陀袋
【佛學(xué)大辭典】
(物名)為頭陀行人所攜之袋也。
頭陀十八物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頭陀所使用之十八種道具。即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jīng)律,佛像,菩薩像之稱。律中之十三資具。為比丘用物,與此有別。為后世之修行者制之。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頭陀所使用的十八種道具,即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jīng)律、佛像、菩薩像等。
十二頭陀行
【三藏法數(shù)】
(出十二頭陀經(jīng))
梵語頭陀,華言抖擻。謂能抖擻煩惱之塵垢也。蓋比丘當離憒鬧,不樂飾好,心絕貪求,無諸憍慢,清凈自活,以求無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種之行焉。(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一、住阿蘭若處〕,梵語阿蘭若,華言寂靜處。謂比丘當住于空閑寂靜之處,身離憒鬧,心離欲塵,永絕攀緣,求無上道,是為頭陀行也。
〔二、常行乞食〕,謂比丘離諸貪求,不受他請,常行乞食,以資色身,助成道業(yè)。若得食時,或好或惡,不起分別增減之念;若不得食,亦無嫌恨,得與不得,心常平等,是為頭陀行也。
〔三、次第乞食〕,謂比丘乞食之時,不著于味,不輕眾生,不擇貧富,常平等一心次第而乞,是為頭陀行也。
〔四、一食〕,謂比丘修道,應(yīng)作是念: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況小食、后食,若不自損,則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是故斷數(shù)數(shù)食,受一食法,是為頭陀行也。(小食者,晨時食也;后食者,過中食也。)
〔五、節(jié)量食〕,謂比丘所乞之食,當作三分。若見渴乏者,以一分施之。又減一搏食,至空靜處,置凈石上,施諸禽獸。若不見困乏者,但食三分之二,亦留一分,不得盡食。如此,則身輕安隱,易消無患,不廢行道。若貪心極啖,則腹脹氣塞,妨損道業(yè)。是故節(jié)食為頭陀行也。
〔六、過中不飲漿〕,漿即果漿、蜜漿之類,謂比丘修道,于種種漿,日若過中,悉不得飲。若飲者,則心樂著,貪求無厭,不能一心修習(xí)善法,是故過中不飲漿,為頭陀行也。
〔七、著弊衲衣〕,謂比丘不貪服飾,不求好衣,但于聚落中拾陳舊廢棄之物,浣濯令凈,作為衲衣,覆除寒露而已。若貪新好,則多追求,以損道行;又能招致賊盜,是故著弊衲衣為頭陀行也。
〔八、但三衣〕,三衣者,九條、七條、五條袈裟之衣也。謂比丘少欲知足,衣取蓋形,不多不少。如白衣之人,畜種種衣,及外道苦行,裸形無恥,皆不合中道。是故佛弟子舍此二邊,但受三衣為頭陀行也。(梵語袈裟,華言不正色,言九條、七條、五條者,此袈裟上中下之等第也。)
〔九、冢間坐〕,謂無??嗫罩^,是佛法之初門,能令厭離三界。比丘住于冢間,常見死尸,臭爛狼籍,火燒鳥啄,則無常不凈之想,易得成就,是故冢間坐為頭陀行也。(無常者,謂五陰之身,終歸壞滅也。苦者,謂由此身而受生死逼迫等苦也??照?,謂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畢竟不有也。)
〔十、樹下坐〕,謂比丘于冢間不得道者,當至樹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時,成道、轉(zhuǎn)法輪、般涅槃,皆在樹下。有如是因緣,是故比丘如佛所行,當樹下坐,為頭陀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十一、露地坐〕,謂比丘在樹下坐,如住半舍,蔭覆涼樂,故生愛著;又慮雨漏濕冷,鳥屎污身,毒蟲所擾,于是思惟露地而坐,隨意快樂,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為頭陀行也。
〔十二、但坐不臥〕,謂比丘四威儀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diào)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諸煩惱賊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動難攝。是故比丘常當安坐,脅不至席,為頭陀行也。(四威儀,即行住坐臥之威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