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四
嵩頭陀法師。居婺州雙林北四十里巖谷間。為創(chuàng)香山寺。及建靈剎道俗萬眾共引麻?舉剎。?忽中斷引者皆顛躓。師乃曰。有何魔事使之然乎。因以缽盛凈水。內(nèi)外攪之咒而作禮。捧缽繞剎一周。剎乃不假人功屹然自立。后又至萊山立寺。師常曰。萊山王而不久。香山久而不王。后果如其所言。竟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習堪輿家言,歷覽洪都諸山。一日,至奉新參百丈禪師,告湖南見一山,乃一千五百善知識所居之地。百丈問可住否,答以和尚骨相非彼山主。時華林覺為首座,詢之亦不許。一見典坐靈祐(溈山),謂為山主人。后果如其言。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家本下俚。日打磨以受傭顧。然陀。性姿淳善。嗜佛學。其行已有悲??慈予意。居家時。父使牧驢。夜轉(zhuǎn)磨饑渴且困。陀輒解縱給水草而身代之轉(zhuǎn)。父大感悟。為別營業(yè)。陀亦自爾薙落。既登具。所操履益篤。服糞掃重可數(shù)斤。臥具三十年。未嘗易。居鎮(zhèn)州之龍興寺民無老幼貴賤。皆知所尊敬。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頭陀。本下野磨家之子。然其器度溫潤若長者之規(guī)。厥父課令其守磨夜深憫驢牛之困憊。自己代之。放其畜嚙草飲水。歇臥者父母知之為其罷業(yè)。兒亦乞出家。遂落發(fā)受具持無嗔怒。唯收拾糞掃物為衣??芍財?shù)斤。臥具三十年未嘗更易??喙?jié)之行無有倫比。真定之民重之。而不受人供施。號抖擻上人焉。 系曰。糞掃衣者。四圣種之一也。凡修鍊者必愿成此行。奈何少堪任之。其勝之者。勇猛堪能之人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白氏。太和二年。游天臺。至剡之沃洲山。愛其幽勝。而卜筑焉。道化既行。玄侶盛集。浙東廉使元相國稹。嘗有所施。陸中丞助其完葺。三年而院成。五年而佛事作。然每升座舉揚法要。尤為四海所厭服。后終于其寺。侍郎樂天白居易記。太子賓客劉禹錫書。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寂然。姓白氏。不知何許人也。名節(jié)素奇踵四圣種。故號頭陀焉。大和二年振錫觀方。訪天臺勝境。到剡沃洲山者。在天姥岑之陰對天臺華頂赤城。北望四明。金庭石鼓山介焉西北。北有支遁嶺。養(yǎng)馬坡放鶴岑次焉。晉宋已來茲山洞開。初有羅漢白道猷言。西域來戾止是山。次竺法潛支道林居焉。高人勝士接踵而棲此中。至于戴逵王羲之郗超孫綽許詢游憩其間矣。見是中景異。聞名士多居。如歸故鄉(xiāng)戀而不能舍去。既行道化盛集禪徒。浙東廉使元相國稹聞之。始為卜筑。次陸中丞臨越知之。助其完葺。三年郁成大院。五年而佛事興。然每為往來禪侶談說心要。后終于山院。大和七年時白樂天在河南保釐為記。劉賓客禹錫書之。

人物簡介

全唐詩續(xù)補遺
宜春頭陀,姓名不詳,會昌間結(jié)庵宜春之鐘村,自稱年已一百四五十,村氓彭叟與其善,傳其歌辭。詩一首。(《全唐詩》無宜春頭陀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福州長溪人。節(jié)操精苦,時稱頭陀。初參雪峰義存,轉(zhuǎn)游五岳及南北名剎,遍訪名師。昭宗光化中入南岳,馬殷奏請賜紫。住持報慈東藏,署號寶聞大師。卒于南岳。撰《續(xù)寶林傳》、《南岳高僧傳》,皆不存。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一說永泰(今屬福建)人。唐代僧人。節(jié)操精苦,時謂“頭陀”。初參雪峰義存,轉(zhuǎn)游五岳及南北叢林,遍訪名師。昭宗光化中入南岳,楚王馬殷奏請賜紫,住持報慈東藏,署號寶聞大師。卒于南岳。撰有《續(xù)寶林傳》4卷、《南岳高僧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一九有傳,后二書存詩偈4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福州長溪人。操行精苦。奉養(yǎng)尤儉素。人以頭陀稱之。登雪峰即領指。無底滯。乾化中。住岳之慈報寺。一日詣三生藏。見燈鏡光影涉入。嘆曰。先達圣人具不思議智慧方便。而使華嚴法界。主伴互融之指。昭示目前。又豈區(qū)區(qū)世間小巧。所能為哉。后有于道觀中。設此器者。勁作頌五章非之。續(xù)寶林傳南岳高僧傳。皆勁筆。開平中楚王馬氏奏賜紫衣。號寶聞大師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惟勁。福州長溪人也。節(jié)操精苦奉養(yǎng)棲約。破納擁身衣無繒纊。號頭陀焉。初參雪峰便探淵府。乾化中入岳住報慈東藏。亦號三生藏。中見法藏禪師鑒燈。頓了如是廣大法界重重帝網(wǎng)之門因嘆曰。先達圣人具此不思議智慧方便。非小智之所能。又岳道觀中亦設此燈。往因廢教時竊移入仙壇也。有游岳才人達士留題頗多。勁乃嘆曰。盧橘夏熟寧期植在于神都。舜韶齊聞不覺頓忘于肉味。嗟其無識不究本端。盜王氏之青氈以為舊物。認嶺南之孔雀以作家禽。后世安知。于今區(qū)別。乃作五字頌。頌五章。覽者知其理事相融燈有所屬。屬在乎互相涉入光影含容顯華嚴性悔。主伴交光非道家之器用也。楚王馬氏奏賜紫署寶聞大師。梁開平中也。勁續(xù)寶林傳蓋錄貞元已后禪門祖祖相繼源脈者也。別著南岳高僧傳。未知卷數(shù)。亦一代禪宗達士文采可觀。后終于岳中也。 系曰。物涉疑似難輒區(qū)分。勁公志鑒燈若遺物重獲歸家也。后之人必不敢攘物歸家也。故曰。前事不忘后世之元龜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寶聞大師惟勁。福州人也。素持苦行。不衣繒纊。惟壞衲度寒暑。時謂頭陀焉。初參雪峰。深入淵奧。復問法玄沙之席。心印符會。一日謂鑒上座曰。聞汝注楞嚴經(jīng)。是否。曰不敢。師曰。二文殊如何注。曰請師鑒。師乃揚袂而去。唐光化中。入南岳。住三生藏。藏中有鏡燈一座。華嚴第三祖賢首大師所制也。師睹之。頓悟廣大法界重重帝網(wǎng)之門。佛佛羅光之像。因嘆曰。此先哲奇功。非具不思議善權之智。何以創(chuàng)焉。乃著五字頌五章。覽者悟理事相融。后終南岳。師著述。有寶林傳四卷。紀貞元后。禪門繼踵源流。又制七言覺地頌。廣明諸教緣起。又著南岳高僧傳。皆流傳于世云。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阿標頭陀者,洱海人,未知姓氏。嘗以《心經(jīng)》“無智亦無得”義,問皎淵。淵為開示法要,昕夕勤究,罔敢懈息。時段氏王為水目建寺,阿標為工匠都養(yǎng),日則奔走勤勞,夜則系繩寺梁,逐獲靈通。常挈筐入市,日行二三百里,食頃便至。人竊窺之,但見閉戶默坐,置筐于前,諸物自盈,見者喧傳。阿標立化,世稱水目四祖。
金色頭陀
【佛學大辭典】
(人名)摩訶迦葉之別稱。彼身相有金色,為頭陀行第一,故名。
【佛學常見辭匯】
摩訶迦葉的別名,因他的身體呈現(xiàn)出金色而且有光,在釋尊諸弟子中,以修頭陀第一著稱,故被稱為金色頭陀或飲光。
迦葉頭陀第一
【佛學大辭典】
(雜語)(參見:摩訶迦葉)
頭陀第一
【佛學大辭典】
(故事)十大弟子中以迦葉為頭陀行第一。增一阿含經(jīng)三曰:「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比丘是。」法華文句一曰:「增一阿含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一?!?/div>
頭陀
【佛學大辭典】
(術語)Dhu%ta,又作杜荼,杜多。譯曰抖擻,抖揀,洮汰,浣洗等。謂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也。行事鈔頭陀行儀編曰:「善見云:頭陀者漢言抖擻,謂抖擻煩惱,離諸滯著?!雇Y持記曰:「抖擻舉棄于物令盡無馀,從喻為名?!勾蟪肆x章十五曰:「頭陀胡語,此方正翻名為抖揀,此離著行,從喻名之。如衣抖揀能去塵垢,修習此行,能舍貪著,故曰抖揀?!剐袅x七曰:「頭陀此應訛也,正言杜多,譯云去洮汰,言大灑也,舊云斗藪一義也?!硅べ愑浟略唬骸概f言頭陀訛也,今名杜多,此云修治,或翻抖揀,翻洗浣等?!贯屖匣怕栽唬骸缸谝欢U師往開元寺受具,雪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按俗稱僧人之行腳乞食者為頭陀。亦稱行者。
【佛學常見辭匯】
華譯為抖擻,即抖擻衣服飲食住處等三種貪著的行法,修頭陀行者要遵守十二條規(guī)則,叫做十二頭陀。俗稱行腳乞食的僧人為頭陀,亦稱行者。
頭陀行
【佛學大辭典】
(術語)頭陀之行法,雖有十二種,然多就乞食之一行而云。
【佛學常見辭匯】
頭陀的十二行法。(參見:十二頭陀)
頭陀袋
【佛學大辭典】
(物名)為頭陀行人所攜之袋也。
頭陀十八物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頭陀所使用之十八種道具。即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jīng)律,佛像,菩薩像之稱。律中之十三資具。為比丘用物,與此有別。為后世之修行者制之。
【佛學常見辭匯】
頭陀所使用的十八種道具,即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jīng)律、佛像、菩薩像等。
十二頭陀行
【三藏法數(shù)】
(出十二頭陀經(jīng))
梵語頭陀,華言抖擻。謂能抖擻煩惱之塵垢也。蓋比丘當離憒鬧,不樂飾好,心絕貪求,無諸憍慢,清凈自活,以求無上正真之道,故有十二種之行焉。(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一、住阿蘭若處〕,梵語阿蘭若,華言寂靜處。謂比丘當住于空閑寂靜之處,身離憒鬧,心離欲塵,永絕攀緣,求無上道,是為頭陀行也。
〔二、常行乞食〕,謂比丘離諸貪求,不受他請,常行乞食,以資色身,助成道業(yè)。若得食時,或好或惡,不起分別增減之念;若不得食,亦無嫌恨,得與不得,心常平等,是為頭陀行也。
〔三、次第乞食〕,謂比丘乞食之時,不著于味,不輕眾生,不擇貧富,常平等一心次第而乞,是為頭陀行也。
〔四、一食〕,謂比丘修道,應作是念: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況小食、后食,若不自損,則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是故斷數(shù)數(shù)食,受一食法,是為頭陀行也。(小食者,晨時食也;后食者,過中食也。)
〔五、節(jié)量食〕,謂比丘所乞之食,當作三分。若見渴乏者,以一分施之。又減一搏食,至空靜處,置凈石上,施諸禽獸。若不見困乏者,但食三分之二,亦留一分,不得盡食。如此,則身輕安隱,易消無患,不廢行道。若貪心極啖,則腹脹氣塞,妨損道業(yè)。是故節(jié)食為頭陀行也。
〔六、過中不飲漿〕,漿即果漿、蜜漿之類,謂比丘修道,于種種漿,日若過中,悉不得飲。若飲者,則心樂著,貪求無厭,不能一心修習善法,是故過中不飲漿,為頭陀行也。
〔七、著弊衲衣〕,謂比丘不貪服飾,不求好衣,但于聚落中拾陳舊廢棄之物,浣濯令凈,作為衲衣,覆除寒露而已。若貪新好,則多追求,以損道行;又能招致賊盜,是故著弊衲衣為頭陀行也。
〔八、但三衣〕,三衣者,九條、七條、五條袈裟之衣也。謂比丘少欲知足,衣取蓋形,不多不少。如白衣之人,畜種種衣,及外道苦行,裸形無恥,皆不合中道。是故佛弟子舍此二邊,但受三衣為頭陀行也。(梵語袈裟,華言不正色,言九條、七條、五條者,此袈裟上中下之等第也。)
〔九、冢間坐〕,謂無??嗫罩^,是佛法之初門,能令厭離三界。比丘住于冢間,常見死尸,臭爛狼籍,火燒鳥啄,則無常不凈之想,易得成就,是故冢間坐為頭陀行也。(無常者,謂五陰之身,終歸壞滅也??嗾撸^由此身而受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謂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畢竟不有也。)
〔十、樹下坐〕,謂比丘于冢間不得道者,當至樹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時,成道、轉(zhuǎn)法輪、般涅槃,皆在樹下。有如是因緣,是故比丘如佛所行,當樹下坐,為頭陀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十一、露地坐〕,謂比丘在樹下坐,如住半舍,蔭覆涼樂,故生愛著;又慮雨漏濕冷,鳥屎污身,毒蟲所擾,于是思惟露地而坐,隨意快樂,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為頭陀行也。
〔十二、但坐不臥〕,謂比丘四威儀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diào)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諸煩惱賊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動難攝。是故比丘常當安坐,脅不至席,為頭陀行也。(四威儀,即行住坐臥之威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