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諢裹(諢裹)
頭巾一類的東西。大多為教坊、諸雜劇人所戴用。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jì)勝·瓦舍眾伎:“雜劇部又戴諢裹,其餘只是帽子幞頭?!?宋 吳自牧 夢粱錄·宰執(zhí)親王南班百官入內(nèi)上壽賜宴:“百官酒,三臺舞旋,多是諢裹寬衫,舞曲破攧?!?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教坊色長二人,在殿上欄桿邊,皆諢裹寬紫袍金帶義襴看盞。”
《漢語大詞典》:魂帕
戲曲中演鬼魂角色所戴的頭巾。 清 洪升 《長生殿·尸解》:“引旦去魂帕上?!?徐朔方 注:“魂帕,戴在演員頭上,表示扮演的角色是鬼魂?!?/div>
《漢語大詞典》:榖皮巾
用榖皮纖維所制的頭巾。梁書·處士傳·張孝秀:“ 孝秀 性通率,不好浮華,常冠榖皮巾,躡蒲履,手執(zhí)并櫚皮麈尾。”南史·劉訏傳:“ 訏 嘗著榖皮巾,披納衣,每游山澤,輒留連忘返?!卑?,榖,或誤作“穀”。
分類:纖維頭巾
《國語辭典》:浩然巾  拼音:hào rán jīn
一種頭巾。形狀有如今日的風(fēng)帽,其后有長披幅,相傳唐代孟浩然曾戴用,因而得名。《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只見外面又走進(jìn)一個人來,頭戴浩然巾,身穿醬色?直裰。」《鏡花緣》第二五回:「誰知他們個個頭戴浩然巾,都把腦后遮住,只露一張正面?!?/div>
《漢語大詞典》:踣樣巾(踣樣巾)
一種高而折下的頭巾。新唐書·車服志:“至 中宗 又賜百官 英王 踣樣巾,其制高而踣,帝在藩時冠也。”
分類:頭巾
《漢語大詞典》:不認(rèn)親(不認(rèn)親)
明 末民間戴的一種頭巾。以低側(cè)其簷,自掩眉目得名。見 清 凌揚藻 蠡勺編·不認(rèn)親。
《漢語大詞典》:扁巾
普通人戴的頭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傳歌》:“浄扁巾、褶子,扮 蘇崑生 上?!敝袊焚Y料叢刊《太平天囯·欽定士階條例》:“秀士帽則用扁巾,或緞或縐?!?/div>
《漢語大詞典》:鬢環(huán)(鬢環(huán))
佩戴于鬢角部位頭巾上的環(huán)形裝飾品,多用金、銀、玉石等制成。《水滸傳》第七回:“頭戴一頂青紗抓角兒頭巾,腦后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huán)?!?/div>
《漢語大詞典》:碧頭巾(碧頭巾)
綠色的頭巾。用以裹有罪官吏之頭,作為一種處罰。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奇政:“ 李封 為 延陵 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shù)為等級,日滿乃釋。 吳中 著此服,出入州鄉(xiāng),以為大恥,皆相勸勵,無敢僭違。”
《漢語大詞典》:半頭幘(半頭幘)
古時童子的頭巾。后漢書·劉盆子傳“ 盆子 時年十五…… 俠卿 為制絳單衣,半頭赤幘” 唐 李賢 注:“幘巾,所謂覆髻也。《續(xù)漢書》曰:‘童子幘無屋,示未成人也?!腩^幘即空頂幘也,其上無屋,故以為名?!?/div>
分類:童子頭巾
《漢語大詞典》:缞幘(縗幘)
喪服。粗麻布制的頭巾。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佚文:“ 陸云 好笑,嘗著縗幘上船,因水中自見其影,便大笑不能已,幾落水中?!?/div>
《漢語大詞典》:純陽巾(純陽巾)
古代一種頭巾。頂上用寸帛折迭成竹簡狀垂于后。相傳因仙人 呂純陽 而得名。也稱樂天巾,因 唐 代詩人 白樂天 而得名。參閱 明 王圻 三才圖會·純陽巾圖說。
《國語辭典》:腦揪(腦揪)  拼音:nǎo jiū
揪住頭發(fā)。《水滸傳》第四八回:「我自引三百人去,打開鳥莊,腦揪這廝出來,拜見哥哥?!埂度龂萘x》第二八回:「其人滾鞍下馬,腦揪郭常之子拜獻(xiàn)于馬前。」
《漢語大詞典》:平頭小樣巾(平頭小樣巾)
頭巾名。新唐書·車服志:“文官又有平頭小樣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div>
《漢語大詞典》:軟翅紗巾(軟翅紗巾)
古代官員戴的一種頭巾。《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那槐枝上掛的,不是大爺?shù)能洺峒喗砻???/div>
分類:官員頭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