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8—1154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亨仲,號北山。高宗紹興二年進士。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以秦檜所薦,不敢言和議之非。后充陜西分畫地界使,金欲盡取階、成、岷、鳳、秦、商六州,剛中力爭不從。改四川宣撫副使,選將屯守,蠲去雜稅,治理有方。檜怒其專擅,罷官,責(zé)居桂陽軍,再責(zé)濠州團練副使、復(fù)州安置,又徙封州。有《西征道里記》、《北山集》等。
全宋詩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漢章,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授溫州軍事判官。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八年,遷殿中侍御史。九年,為樞密行府參謀出諭京陜,歸除權(quán)禮部侍郎,尋兼詳定一司又兼權(quán)刑部侍郎。十年,除試禮部侍郎。十一年,擢樞密都承旨,為川陜宣諭使。十二年,遷川陜宣撫副使兼營田。十七年,以忤秦檜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桂陽居住,徙復(fù)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事見本集卷末附錄鄭良嗣《鄭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xué)士鄭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七○有傳?!∴崉傊性?,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鄭世成刻本(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金華叢書》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鳳丹據(jù)康熙重刻本(簡稱金華叢書本)及《兩宋名賢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八九一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紹興二年進士及第。授溫州軍事判官。八年九月,任監(jiān)察御史,同年十一月遷殿中侍御史。九年三月,充樞密行府參謀官。十一年四月,為寶文閣直學(xué)士、樞密都承旨。剛中初為秦檜薦于朝,檜主和議,剛中不敢言。金歸所占地,被檜遣為宣諭司參謀官;及還,除禮部侍郎、川陜宣諭使。改四川宣撫副使。治蜀有方,曾奏蠲雜征,請減成都府路對糴及宣撫司激賞錢。又屯兵營田,選將授任。秦檜怒其專擅,責(zé)桂陽軍居住。紹興十八年十一月再責(zé)濠州團練副使,復(fù)州安置;再徙封州。二十四年五月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文集》、《周易窺馀》、《經(jīng)史專音》、《左氏九六編》等。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xué)士鄭公墓志銘》(《北山文集》卷末),《宋史》卷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3—1170
【介紹】:
宋襄陽谷城人,寓居臺州,字瞻叔。王綱子。高宗紹興八年進士。累遷太府少卿。孝宗時,除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擢為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附湯思退力主宋金和議,專以割地啖敵為得計。后罷。乾道元年,起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xué)士,移知溫州。有《漢濱集》。
全宋詩王之望(?~一一七○),字瞻叔,襄陽谷城(今屬湖北)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調(diào)處州教授。入為太學(xué)錄,遷博士。十八年,出知荊門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八)。提舉荊湖南常平茶鹽公事,改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三十年,總領(lǐng)四川財賦軍馬錢糧。三十二年,為川陜宣諭使(同上書卷一九八、二○○)。孝宗即位,除戶部侍郎。隆興初,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未幾,權(quán)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俄兼直學(xué)士院。二年(一一六四)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天臺。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尋復(fù)罷。六年冬卒。謚敏肅(《宋會要輯稿》)。有《漢濱集》六十卷(明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二有傳?!⊥踔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漢濱集》為底本,酌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五一王之望(一一○四——一一七一),字瞻叔,襄陽谷城(今湖北谷城)人,后寓居臺州。初以父蔭入仕,紹興八年登進士第,為處州教授。歷知荊門軍、湖南提舉常平茶鹽、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副使。四川軍興,除太府少卿,總領(lǐng)全蜀財賦。孝宗即位,改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及還朝,參贊江淮都督府軍事。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除吏部侍郎。隆興二年,自右諫議大夫拜參知政事,未幾兼同知樞密院事。時和戰(zhàn)未決,之望力附和議,以言者論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乾道初起知福州,為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乾道七年卒,年六十八,謚敏肅。著有《漢濱集》。見本集卷八《候邊事少寧乞差宮祠朝劄》,《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八九、儀制一一之六,《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宋史》卷三七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6—1204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子充,又字洪道,號省齋居士,晚號平園老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授徽州戶曹,累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即位,除起居郎,應(yīng)詔上十事,皆切時弊。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后任樞密使,創(chuàng)諸軍點試法。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進左丞相。光宗時,封益國公。遭彈劾,出判潭州。寧宗初,以少傅致仕。卒謚文忠。工文詞,有《玉堂類稿》、《玉堂雜記》、《平園集》、《省齋集》等八十一種,后人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攻愧集》卷九四神道碑》
全宋詩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詵通判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舉博學(xué)宏詞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為太學(xué)錄,累遷編類圣政所詳定官兼權(quán)中書舍人兼權(quán)給事中。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因繳駁龍大淵、曾覿除知閤門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劍州。六年,除秘書少監(jiān)兼直學(xué)士院。八年,兼權(quán)中書舍人時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承旨。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興府。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益國公致仕。未幾,為韓侂胄指為偽學(xué)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開禧三年(一二○七),賜謚文忠。生平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事見本集卷首年譜,《宋史》卷三九一有傳?!≈鼙卮笤?,以清黃丕烈校跋并抄補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宋開禧二年刊本(簡稱宋本,原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校者校補及異文甚夥,部分有判斷,不少僅羅列未定。整理時凡異文與宋本相同,文義且無窒礙者,概從宋本。四庫本錯奪衍倒極多,而編次較底本、宋本合理,從四庫本。編為十四卷。
詞學(xué)圖錄周必大(1126-1204) 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二十七年舉博學(xué)宏詞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卒謚文忠。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交深誼篤。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xù)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
全宋文·卷五○一四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初字弘道,自號平園老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及第,授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中博學(xué)宏詞科,授建康府學(xué)教授。孝宗即位,除起居郎,遷權(quán)中書舍人。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淳熙五年,除禮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進左丞相,封益國公。紹熙二年,除觀文殿學(xué)士,判潭州。慶元元年,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贈太師,賜謚文忠。著有《周益國文忠公集》二百卷(存)。見周綸《周益國文忠公年譜》(本集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