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24 【介紹】: 唐僧。姓氏里居不詳。少入法門,先參馬祖道一,祖為立名天然。又師石頭希遷禪師受戒法。居天臺華頂三年,禮國一大師。憲宗元和中上龍門山,與龐居士、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曾于洛陽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十五年卜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詳,禪宗僧人。少習(xí)儒典,后轉(zhuǎn)奉佛法。先參馬祖道一,又師石頭希遷,再詣馬祖,尋入南陽丹霞山,轉(zhuǎn)次居天臺山蓮華頂三載,又禮國一禪師。憲宗元和初,上龍門香山,與伏牛自在為莫逆交。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稱丹霞和尚。穆宗長慶四年(824)卒。謚智通禪師。《祖堂集》卷四、《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度圃娎m(xù)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不知何許人。先以冠帶見石頭遷禪師于南岳。執(zhí)?三年。始遂落發(fā)。復(fù)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師。即造江西大寂法會。大寂甚奇之。俄居天臺華頂三年。尋詣徑山。禮國一。元和中。登龍門香山。善伏牛禪師。嘗客惠林寺。時(shí)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燒之。以自燠?;蜃I其撥無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爾。曰木頭安從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則可更取幾尊來焚。 元和三年。游洛陽晨。出橫臥天津橋上。會留守鄭公騶從過之。呵不為動。公使問何人。然徐仰視而應(yīng)曰。無事僧。公異之。乃奉束帛襲衣。月給米面。自是歸信者益眾。十五年春。乃結(jié)庵南陽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樂。一日謁忠國師。先問侍者。國師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見客。然云。太深遠(yuǎn)生。者云。佛眼亦覷不見。然云。龍生龍子。鳳生鳳兒。國師睡起。者以告國師乃打十棒趁出。然聞之云。不謬為一國之師。明日卻往禮拜。見國師。便展坐具。國師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國師云。如是如是。然卻進(jìn)前。國師云。不是不是。然繞國師一匝便出。國師云。去圣時(shí)遙。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覓此漢也難得。 然訪龐居士見女子靈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籃。斂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籃去。然上堂阿你渾家。切須保護(hù)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說什么薦與不薦。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從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么物。如今學(xué)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禪問道。我此間。無道可脩。無法可證。若識得釋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夜里暗雙陸。賽采若為生。無事珍重。長慶四年六月。趣門人備湯沐曰。吾有遠(yuǎn)役。竟戴笠策杖躡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壽八十六。膳部員外郎鎦軻撰碑文。謚智通塔號妙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少入法門而性梗槩。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思召其自體得實(shí)者。為立名天然也。乃躬執(zhí)爨凡三年始遂落飾。后于岳寺希律師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會。寂以言誘之。應(yīng)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臺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御之。人或譏之。曰吾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zé)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無事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員外郎劉軻撰碑紀(jì)德焉。敕謚智通禪師。塔號妙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門。謁見石頭禪師。躬執(zhí)爨三年。始遂落飾。后于岳寺希律師受戒法。造江西大寂。應(yīng)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臺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御之。人或譏之曰。我茶毗舍利。曰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zé)我乎。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無寺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jié)庵。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履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劉軻撰碑。敕謚智通。塔號妙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2—784 【介紹】: 唐幽州昌平人。初為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李懷仙部將,代宗大歷三年,與朱希彩等殺懷仙,希彩領(lǐng)節(jié)度使。七年,將士殺希彩,推泚為留后,俄領(lǐng)節(jié)度使。九年,自請入朝,弟朱滔為留后,旋代為節(jié)度使。德宗建中三年,因滔叛唐而落職,以太尉銜留居長安。次年,涇原兵嘩變京師,德宗出奔奉天,泚被擁立為帝,建國號秦,年號應(yīng)天。德宗興元元年改國號為漢,自號漢元天皇。李晟復(fù)京師,泚出走彭原,為部將所殺。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泚。幽州昌平人。以蔭籍為李懷仙部將。大歷七年拜盧龍節(jié)度使。封懷寧郡王。入朝進(jìn)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屯奉天。遷檢校司空隴右節(jié)度副大使。仍知河西澤潞行營兵馬事。德宗立。改鎮(zhèn)鳳翔。加中書令。進(jìn)拜太尉。涇原節(jié)度使姚令言督兵討李懷光。過闕下。兵叛。迎泚入宣政殿。僭位改號。既為李晟所破。走保彭原西城。斬之。年四十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2—805 【介紹】: 唐朝皇帝。代宗長子。代宗時(shí)為天下兵馬元帥,討史朝義,平定河北,以功拜尚書令,旋立為太子。嗣位后,初政清明,以強(qiáng)明自任,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diào)制,改行“兩稅法”。后用盧杞等,因?yàn)閬y階。建中四年,涇原兵變,犯京師,逃奔奉天。興元元年,李晟率軍收復(fù)長安,乃還。自此政惟姑息,方鎮(zhèn)日強(qiáng)。在位二十六年,卒謚神武孝文皇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2—805 即唐德宗,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西北)人。玄宗天寶元年(742)封奉節(jié)郡王。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為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八月改封雍王。廣德二年(764)封為皇太子。大歷十四年(779)五月即位,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卒。廟號德宗。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紀(jì)。善屬文,尤工詩。常于宮中唱和,親自品評等次。與學(xué)士論詩,深夜不寐。又常親試制科舉人文辭,中者稱門生。李肇稱:“德宗晚年絕嗜欲,尤工詩句,臣下莫可及?!?《國史補(bǔ)》卷中)胡震亨評曰:“德宗詩尚雅正?!?《唐音癸簽》卷五)《全唐詩》存詩15首,《全唐詩逸》補(bǔ)斷句2句,《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2首。
全唐文·卷五十
帝諱適。代宗長子。天寶元年生。至德元年封奉節(jié)郡王。寶應(yīng)元年五月進(jìn)封魯王。八月徙封雍王。出鎮(zhèn)陜州。廣德二年立為皇太子。大歷十四年五月即位。建中元年正月。上尊號曰圣神文武皇帝。在位二十一年。年六十四。謚曰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8—807 【介紹】: 唐僧。婺州東陽人,俗姓張。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歷參諸禪師,德宗建中二年,謁石頭希遷,得其禪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禪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婺之東陽張氏子。年十四。白其親。求出家。親未即許。乃彌日誓不食。以待命。親患之。聽所欲為。去依明州大德剃發(fā)。年二十五。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自爾謹(jǐn)持律撿。妙選行門。乃振錫徑山。禮國一禪師有所領(lǐng)解。大歷十一年。遁居馀姚之大梅山。如是三四年。見馬大師于鐘陵。再坐夏。乃造南岳石頭而致問曰。離卻定慧。和尚以何法示人。答曰。我者里無奴兒婢子。離個甚么。曰如何明得。答曰。汝還撮得虛空么。曰恁么即不從今日去也。答曰。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曰某甲不是那邊人。答曰。我早如汝來處。曰師何以贓濫誣人。答曰。汝身現(xiàn)在。曰雖然畢竟以何示于后人。答曰。汝道阿誰是后人。悟由是盡識從前國一馬師用處。而罙入深沮。俄卜筑澧陽徙澋口。占當(dāng)陽紫柴山。五百羅漢棲宿之地。以應(yīng)機(jī)感。當(dāng)是時(shí)。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崇業(yè)寺狀乞請悟住持。公從之。悟至而緇白趨向。施予委積。公亦躬擁徒御。日往省候。悟每以尊宿自居。揖對之際。凡貴賤未嘗起。公尤嘆其知大體。故天皇坊主靈鑒。謂其徒曰。吾寺方有煨燼之患。茍得悟禪師者。庶幾可以起廢。因夜共舁悟。坐方丈上。明日崇業(yè)等嘩爭之。不勝乃已。后天皇棟宇果一新。僧問。如何是玄妙之說。答曰。莫道我解佛法。進(jìn)曰。爭奈學(xué)人疑滯何。答曰。何不問老僧。進(jìn)曰。問了也。答曰。不是汝存泊處。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滅。壽六十。臘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葬靈龕于郡之東隅。比丘惠真文賁崇信嗣。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悟。姓張氏。婺州東陽人也。受天粹氣為王子。生而神俊長而謹(jǐn)愿。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啟白尊老將求出家。慈愛之旨不見聽許。輒損薄常膳日唯一食。雖體腹羸餒彌年益堅(jiān)。父母不獲已而許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以勇猛力扶牢強(qiáng)心。于六度門修諸梵行。常以為療膏肓者資上妙藥。開暗冥者求善知識。不假舟楫其濟(jì)渡乎。遂蹶然振策投徑山國一禪師。悟禮足始畢密受宗要。于語言處識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無畏自在。直見佛性中無緇磷。服勤五載隨亦印可。俾其法雨潤諸叢林。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實(shí)冀一飛摩霄。乃轉(zhuǎn)遁于馀姚大梅山。是時(shí)大歷十一年也。層崖絕壑天籟蕭瑟夐無鄰落。七日不食。至誠則通物感乃靈。猱?豰玃更饋橡栗。異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睹。駭動悚息馳諭朋曹。謂為神奇。曾不旬朔詣?wù)叱墒小{嵌倚峭且構(gòu)危棟。貲糧供具環(huán)繞方丈。猛虎耽耽侶出族游。一來座側(cè)歛折肢體。其類馴擾可知也。夫語法者無階漸。涉功者有淺深。木踰鉆而見火。鑒勤磨而照膽。理必然矣。是以掃塵累遁巖藪。服形體遺晝夜。精嚴(yán)不息趣無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將翔云表慮羽毛之頹鎩。欲歸寶所疑道涂之乖錯。故重有咨訪會其真宗。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二年秋謁石頭上士。于戲自徑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習(xí)御郢人運(yùn)斤。兩虛其心相與??合。白月映太陽齊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謂顏?zhàn)觼喪?。然燈與釋迦授記。根果成熟名稱普聞。如須彌山特立大海。繇是近佛恢張勝因。凡諸國土緣會則答。始卜于澧陽。次居于澋口。終棲于當(dāng)陽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檉松蓊郁以含風(fēng)。崖巘巉巖而造天。駕瀲滟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鸞鳳不集于蓬藋。至人必宅于勢勝。誠如是也。洪鐘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虛往實(shí)歸?;蚪游溆诹珠小;蝰壖缬趶]舍。戶外之屨爛其室盈矣。荊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動億萬計(jì)。莫不擎跪稽首向風(fēng)作焉。崇業(yè)上首以狀于連帥而邀之。不違愿力聿來赴請。屩及于虛落。錫及于都城。白黑為之步驟。幡幢為之轇轕。生難遭想得未曾有。彼優(yōu)波鞠多者。夫何足云。有天皇寺者。據(jù)郡之左。標(biāo)異他剎。號為名藍(lán)。困于人火蕩為煨燼。僧坊主靈鑒族而謀之。以為滿人攸居必能福我。夫荷擔(dān)大事蔑棄小瑕。乃中宵默往肩輿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諍論鋒起達(dá)于尊官。重于返復(fù)畢安其處。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縉紳清重。擁旄統(tǒng)眾。風(fēng)望眄睞當(dāng)時(shí)準(zhǔn)程。驅(qū)車盛禮問法勤至。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徐以軟語為之獻(xiàn)酬。必中精微洞過肯綮。又常秉貞操不修逢迎。一無卑貴坐而揖對。裴公訝其峻拔徵其善趣。謂抗俗之志當(dāng)徑挺如是邪。悟以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豈效世諦與人居而局狹邪。裴公理冥意會投誠歸命既見仁者我心則降。如熱得濯躁憒冰散。自是禪宗之盛無如此者。元和丁亥歲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終。以夏四月晦奄然入滅。春秋六十。僧臘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東隅。靈龕建塔從僧禮也。悟身長七尺。神韻孤杰手文魚躍頂骨犀起行在于瓔珞志在于華嚴(yán)。度人說法雄健猛利。其一旨云。垢凈共住水波同體。觸境迷著浩然忘歸三世平等本來清凈。一念不起即見佛心。其悟解超頓為若此也先是煙焰之末殿宇不立。顧緇褐且虧瞻禮密。念結(jié)構(gòu)罔知權(quán)輿。禪宴之際若值神物。自道祠舍濱江水焉。凡我疆畛富于松梓。悉愿傾倒施僧伽藍(lán)。命工覘之宛若符契。于是斬巨棟干修楹。撐崖拄壑云屯井構(gòu)。時(shí)維秋杪水用都涸。徒眾斂手塊然無謀。會一夕雨至萬株并進(jìn)。晨發(fā)江滸暮抵寺門。剞劂之際動無乏者。其馀廊廡床案。靡非幽贊。事鄰語怪闕而不書其感攝靈祇皆此類也。比丘慧真文賁等禪子幽閑。皆入室得悟之者?;蚶^坐道場?;蚍种瘜?dǎo)。時(shí)太常協(xié)律符載著文頌德焉。世號天皇門風(fēng)也。又唐澧州龍?zhí)抖U院釋崇信。未詳氏族。信在俗為渚宮胡餅師之子。弱齡宛異神府寬然。昔天皇寺悟禪師。隱耀藏光人莫我測。信家居寺巷。恒曰提餅笥饋悟公齋食。食畢且留一餅曰。吾惠汝以蔭子孫。信一日自念曰。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我邪。莫別有旨乎。遂拱手問焉。悟公曰。是汝持來復(fù)汝何咎。信聞似有驚怪。因勸出家便求攝受。曰爾昔崇福善今信吾言。故名之也。由是躬于井臼供億服勤。乃問悟云。未蒙指示心要。悟公云。時(shí)時(shí)相示。信餐稟斯言如游子之還家。若貧人之得寶。直從荊渚乃詣澧陽龍?zhí)稐?。因李翱尚書激揚(yáng)。時(shí)乃出世。后德山鑒師出其門。宗風(fēng)大盛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張。婺州東陽人。生而神俊。長而謹(jǐn)愿。年十四求出家。慈愛不聽。輒損常膳。日唯一食。父母不獲已許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投徑山國一禪師。密受宗要。于語言處。識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直見佛性。服勤五載。轉(zhuǎn)遁馀姚大梅山。時(shí)大歷十一年。層崖絕壑。天籟蕭瑟。夐無鄰落。七日不食。猱?豰玃。更饋橡栗。野夫伐楚。睹駭悚息。諭為神奇。詣?wù)叱墒?。憑嵌倚峭。且構(gòu)危棟。資糧供具。環(huán)繞方丈。猛虎耽耽。侶出族游。一來座側(cè)。斂折肢體。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二年秋。謁石頭上士。自徑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始卜于澧陽。次居于澋口。終棲于當(dāng)陽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檉松蓊郁。崖巘巉巖?;蚪游淞珠小;蝻灱鐝]舍。戶外之履常盈。荊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動億萬計(jì)。莫不擎跪?;醉戯L(fēng)。天皇寺者。據(jù)郡之左。標(biāo)異他剎。號為名藍(lán)。一火蕩為煨燼。緇褐且虧瞻禮。禪宴之際。若值神物。祠舍濱江。富于松梓。悉愿傾倒。施僧伽藍(lán)。于是斬棟修楹。云屯井構(gòu)。時(shí)值水涸。徒眾斂手。會一夕雨至。萬株并進(jìn)。晨發(fā)江滸。暮抵寺門。剞劂之際。動無乏者。其馀廊廡床案。靡非幽贊。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天竺亡名。未詳何印度人也。其貌惡陋。纏乾陀色縵條衣。穿革屣曳鐵錫?;杏诰┹?。當(dāng)韋南康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齋。此僧不速自來。其日僧必歷寺連名請至。韋氏家僮患其長一人甚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而齋畢。韋氏令乳母負(fù)嬰兒出。意請眾僧祝愿焉。梵僧先從座起。攝衣升階視之曰。別久無恙乎。嬰兒若有喜色相認(rèn)之意。眾皆異之。韋君曰。此子才生三日。吾師何言別久也梵僧曰。此非檀越所知也。韋君固問之。梵僧曰。此子乃諸葛亮之后身耳。武候鼎國時(shí)為蜀丞相君所知也。緣蜀人受其賜且久。今降生于世。將為蜀帥必福坤維之人。吾往在劍門與此子為善友。既知其生于君門。吾不遠(yuǎn)而來。此子作劍南節(jié)度二十年。官極貴中書令太尉。此外非我所知也。父然之。因以武子為字。又單字武也。張鎰出為鳳翔隴州節(jié)度。奏皋權(quán)知隴州。及鎰為李楚琳所殺。牛云光請皋為帥。朱泚不得已用皋為鳳翔帥。德宗置奉義軍節(jié)以旌之。續(xù)加禮部尚書。興元中駕還京。徵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貞元元年為成都尹代張延賞。到任和南蠻。并戰(zhàn)功封南康郡王。順宗即位進(jìn)太尉。南康在任二十一年。末涂甚崇釋氏。恒持?jǐn)?shù)珠誦佛名。所養(yǎng)鸚鵡教令念經(jīng)。及死焚之有舍利焉。皋又歸心南宗禪道。學(xué)心法于凈眾寺神會禪師。在蜀富貴僭差重賦斂。時(shí)議非之。然合梵僧懸記焉。
神僧傳·卷第七
釋天竺亡名僧者。未詳何印度人也。其貌惡陋纏乾陀色縵條衣。穿革屣曳鐵錫?;杏诰┹偂.?dāng)韋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齋。此僧不召自來。韋氏家僮咸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食韋氏命乳母出嬰兒請群僧群祝其壽。胡僧忽自升階謂嬰兒曰。別久無恙乎。嬰兒若有喜色。眾皆異之。韋氏先君曰。此子生才三日。吾師何故言別久耶。胡僧曰。此非檀越之所知也。韋氏固問之。胡僧曰。此子乃諸葛武侯之后身耳。武侯當(dāng)東漢之季為蜀丞相。蜀人受其賜且久。今降于世將為蜀門帥。且受蜀人之福。吾往歲在劍門與此子友善。今聞降生韋氏。吾故不遠(yuǎn)而來。韋氏異其言。因以武侯字之。后韋皋自少金吾節(jié)制劍南軍累遷太尉兼中書令。在蜀門十八年。果契胡僧之語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人,字天問。累遷翰林學(xué)士。工八分、飛白、二篆。與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并稱唐世八分名家。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失姓名,生卒年、籍貫皆不詳。嘗游麻姑山,題詩1首,自稱天嶠游人?!?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之。事見《云溪友議》卷上。
天目僧 朝代: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失姓名,世次爵里無考?!度圃娡饩帯反嬖?首,出釋贊寧《筍譜》。
全唐詩補(bǔ)逸
天目僧,失其名。詩一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2—846 【介紹】: 唐華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貞元十六年進(jìn)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憲宗元和時(shí),歷遷翰林學(xué)士、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請亟捕兇手。以越職言事,貶江州司馬。穆宗長慶初,累擢中書舍人,乞外任,為杭州刺史,筑堤捍錢塘湖,溉田千頃。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復(fù)除蘇州刺史。文宗立,入為秘書監(jiān),遷刑部侍郎。大和三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遂居洛陽。晚年奉佛,以詩酒自娛。武宗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工詩,倡導(dǎo)“新樂府”運(yùn)動。詩文與元稹齊名,世號“元、白”。晚年與劉禹錫唱和,又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2—846 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排行二十二。下邽(今陜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屬山西)。先世本龜茲人,漢時(shí)賜姓白氏。卒謚文,后人又稱白文公。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登進(jìn)士第。十九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憲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盩厔(今陜西周至)尉,二年自集賢校理充翰林學(xué)士。五年改官京兆府戶曹參軍、翰林學(xué)士,六年丁母憂去官。此數(shù)年為諫官期間,屢上奏章請革弊政,為宦官及舊官僚集團(tuán)所切齒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輝煌組詩《秦中吟》、《新樂府》即作于此時(shí)。十年六月,因上書論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張捕賊雪恥,引起宦官及舊官僚集團(tuán)不滿,以越職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贊善大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后轉(zhuǎn)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誥及中書舍人。穆宗長慶二年(822)七月,自中書舍人出為杭州(今屬浙江)刺史。敬宗寶歷元年(825)自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再出為蘇州(今屬江蘇)刺史。在杭州及蘇州期間,興修水利,恤貧安民,深受百姓愛戴。后返長安,相繼出任秘書監(jiān)及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險(xiǎn)惡,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辭刑部侍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xì)w洛陽(今屬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長安。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陽龍門山。生平見李商隱《唐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左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銘》及新、舊《唐書》本傳。年譜有宋陳振孫《白文公年譜》、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譜》,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譜》為詳備。白居易為唐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及文學(xué)理論家,與元稹齊名,并稱“元白”,然白實(shí)勝于元,故宋人錢易稱“白居易為人才絕”(《南部新書》卷三)。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舊唐書·元白傳贊論》盛稱其奏議為“極文章之壺奧,盡治亂之根荄”。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響,而“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dú)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實(shí)居主導(dǎo)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濟(jì)”之諷諭詩乃其文學(xué)理論“文章合為時(shí)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之實(shí)踐,如《秦中吟》、《新樂府》組詩等均為諷諭詩之名篇,尤以《新樂府》五十首為最,不僅主題鮮明,措辭尖銳,且整體構(gòu)架精巧縝密,體現(xiàn)敘事與議論之統(tǒng)一,突破“怨而不怒”之傳統(tǒng),描寫人物形象細(xì)膩生動,確系詩歌領(lǐng)域一大創(chuàng)新?!霸腕w”之創(chuàng)制亦為白氏之重大貢獻(xiàn)。所謂“元和體”,以作者個人言之,即包括其《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歌行、《東南行一百韻》等長篇排律及次韻相酬之作、流連光景之小詩,其中尤以“感傷詩”中之《長恨歌》、《琵琶行》,在當(dāng)時(shí)已享“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之盛譽(yù)(唐宣宗吊白居易詩),后世且譽(yù)為“古今長歌第一”(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二五)。其余如“雜律詩”內(nèi)景中寓情之《錢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見長之《問劉十九》等,皆能以小見大,以少勝多,成為千古傳誦之名篇。白氏之作雖傷于“大露太盡”(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語言樸直,而其藝術(shù)特點(diǎn)乃“用語流便”(許學(xué)夷《詩源辨體》),平易近人,章法變化多端,每能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用常得奇”(《藝概·詩概》),“眼前能轉(zhuǎn)物,筆下盡逢源”(張镃《南湖集》卷四《讀樂天詩》)。晚年詩“極高妙”(趙令畤《侯鯖錄》卷七引蘇軾語),愈益淡遠(yuǎn)曠達(dá)。許學(xué)夷復(fù)謂其詩“敘事詳明,議論痛快,此皆以文為詩,實(shí)開宋人之門戶耳”(《詩源辨體》卷二八)。總之,白詩之藝術(shù)境界須千錘百煉始能臻此,世以“輕率”譏之,實(shí)不足取。明江進(jìn)之《雪濤小書·評唐》論白居易之歷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樣,后不照來者議。意到筆隨,景到意隨,世間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詩內(nèi)。詩之境界,到白公不知開闊多少。較諸秦皇、漢武,開邊啟境,名曰‘廣大教化主’,所自來矣?!卑拙右自娢娜驘o注本。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最為完備。研究著作有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等。資料匯編有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匯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9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38首,44句。
唐詩匯評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徙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新鄭(今屬河南)。幼聰慧。建中末,兩河用兵,寄家符離,播遷吳越。貞元十六年(800),登進(jìn)士第。又登書判拔萃、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元和元年,授盩厔尉。三年,除左拾遺,為翰林學(xué)士,居諫職內(nèi)廷,直言無諱避;又為《秦中吟》、《新樂府》,指斥時(shí)事,故為權(quán)近所惡。丁母憂,服除,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上疏請捕刺武元衡之兇手,貶江州司馬。量移忠州刺史。穆宗即位,召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出為杭、蘇二州刺史。大和初,任秘書監(jiān)、刑部侍郎。三年春病免,遂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歷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閑居洛陽,皈依佛教,吟詠?zhàn)赃m,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卒。居易于元和中提倡新樂府,指斥時(shí)弊,反映民瘼,創(chuàng)通俗一派,影響深遠(yuǎn)。與元稹交厚,世稱“元白”,詩稱“元白體”。晚年居洛,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世稱“劉白”。自編《白氏文集》七十五卷,宋初佚五卷。今有《白氏長慶集》(一名《白香山集》)七十一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十九卷。
詞學(xué)圖錄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徙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有《白氏長慶集》,存詞30余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白居易(772—846) 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鄭。貞元十六年(800)進(jìn)士,后與元稹同登書判拔萃科。歷任翰林學(xué)士、江州司馬、襄州別駕、蘇州刺史、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后人又稱白傅或白太傅,官終刑部尚書。為新樂府運(yùn)動的倡導(dǎo)者,與元稹并稱“元白”,又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曾作七律《盧侍御與崔評事為予于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等詩,借黃鶴樓抒發(fā)自己憂國憂民之情。
全唐詩補(bǔ)逸
白居易字樂天,其先太原人,后遷居下邽。貞元十六年擢進(jìn)士第,元和初又擢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任左拾遺,出為江州司馬,歷刺杭、蘇二州,以刑部尚書致仕。會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補(bǔ)詩二首。(復(fù)出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
居易字樂天。其先太原人。徙下邽。貞元十四年進(jìn)士。元和元年制策乙等。累轉(zhuǎn)主客郎中知制誥。文宗朝授太子少傅。封馮翊縣侯。會昌中以刑部尚書致仕。大中元年卒。年七十六。贈右仆射。

作品評論

元稹《白氏長慶集序》
樂天之長,可以為多矣。夫諷諭之詩長于激;閑適之詩長于遣;感傷之詩長于切;五言律詩百言而上長于贍;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長于情。
詩人主客圖
廣大教化主:白居易。
司空圖《與王駕評詩》
元白力勍而氣孱,乃都市豪估耳。
唐摭言
白樂天去世,大中皇帝以詩吊之曰:“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blockquote>
舊唐書本傳
居易文辭富艷,尤精于詩筆。自讎校至結(jié)綬畿甸,所著歌詩數(shù)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shí)之病,補(bǔ)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
六一詩話
仁宗朝,有數(shù)達(dá)官以詩知名,常慕“白樂天體”,故其語多得于容易。
《詩病五事》
如白樂天詩詞甚工,然拙于紀(jì)事,寸步不移,猶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
臨漢隱居詩話
白居易亦善作長韻敘事,但格制不高,局于淺切,又不能更風(fēng)操,雖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讀而易厭也。
冷齋夜話
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故唐末之詩近于鄙俚。
西清詩話
白樂天詩自擅天然,貴在近俗;恨為蘇小,雖美終帶風(fēng)塵耳。
詩話總龜后集
作詩貴雕琢,又畏有斧鑿痕;貴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為難。劉夢得稱白樂天詩云:“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世人方內(nèi)欲相從,行盡四維無處覓?!?/blockquote>
歲寒堂詩話
梅圣俞云:“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痹⒅疲骸暗赖萌诵闹惺??!贝斯贪讟诽扉L處,然情意失于太詳,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淺近,略無馀蘊(yùn),此其所短處。
猗覺寮雜記
“親家翁”、“開素”、“鵲樓河”,皆俗語。白樂天用俗語為多,《贈皇甫郎中親家翁》詩:“晚核嘉姻不失親?!庇衷疲骸霸陆K齋滿誰開素,須記奇章置一筵?!庇衷疲骸皟此迄o樓河:
觀林詩話
樂天云:“近世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文,又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然樂天既知韋應(yīng)物之詩,而乃自甘心于淺俗,何耶?豈才有所限乎?
苕溪漁隱叢話
《法藏晬金》云:余嘗愛樂天詞旨曠達(dá),沃人胸中。有句云:“我無奈命何,委順以待終。命無奈我何,方寸如虛空?!狈蛉缡莿t造化均偏,不足為休戚,而況時(shí)情物態(tài),安能刺鯁其心乎?
《朱子全書?論詩》
樂天人多說其清高,其實(shí)愛官職,詩中及富貴處,皆說得口津律底涎出。
《臞翁詩評》
白樂天如山東父老課農(nóng)桑,事事言言皆著實(shí)。
詩人玉屑
張文潛云:世以樂夭詩為得于容易,而耒嘗于洛中一士人家見白公詩草數(shù)紙,點(diǎn)竄涂抹,及其成篇,殆與初作不侔。
詩人玉屑
苕溪漁隱臼:樂天詩雖涉淺近,不至盡如冷齋所云。余舊嘗于一小說中曾見此說,心不然之,惠洪乃取而載之詩話,是豈不思詩至于老嫗解,烏得成詩也哉!余故以文潛所言,正其謬耳。
詩人玉屑
白氏集中,頗有遣懷之作,故達(dá)道之人,率多愛之。
詩林廣記
陳后山云:陶淵明之詩,寫其胸中之妙。無陶之妙而學(xué)其詩,終為樂天耳。《青箱雜記》云:白樂天詩,達(dá)者之詞也。
滹南詩話
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允滿,殆與元?dú)庀噘?。至長韻大篇,動數(shù)百千言,而順適愜當(dāng),句句如一,無爭張牽強(qiáng)之態(tài)。此豈撚斷吟須、悲鳴口吻者所能至哉!而世或以淺易輕之,蓋不足與言矣。
四友齋叢說
余最喜白太傅詩,正以其不事雕飾,直寫性情。夫《三百篇》何嘗以雕繪為工耶?世又以元微之與白并稱,然元已自雕繪,唯諷諭諸篇差可比肩耳。
《藝苑卮言》
張為稱白樂天“廣大教化主”。用語流便,使事平妥,固其所長,極有冗易可厭者。少年與元稹角靡逞博,意在警策痛快,晚更作知足語,千篇一律。詩道未成,慎勿輕看,最能易人心手。
《藝苑卮言》
白極推重劉“雪里高山頭早白,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以為有神助,此不過學(xué)究之小有致者。白又時(shí)時(shí)頌李頎“渭水自清涇至濁,周公大圣接輿狂”,欲模擬之而不可得。徐凝“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極是惡境界,白亦喜之,何也?風(fēng)雅不復(fù)論矣,張打油、胡釘鉸,此老便是作俑。
李維楨《讀蘇侍御詩》
香山以禪為詩,以詩為禪。前乎此者,有王右丞;后乎此者,有蘇端明,與香山材相等。三人詩格多因時(shí)代,不必求異,不必求同,此其入禪深處。夫無名,名之至也。
《詩藪?內(nèi)編》
樂天詩世謂淺近,以意與語合也。若語淺意深,語近意遠(yuǎn),則最上一乘,何得以此為嫌?《明妃曲》云:“漢使卻回頻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土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shí)?!薄度倨?、《十九首》不遠(yuǎn)過也。
胡應(yīng)麟《題白樂天集》
唐詩文至樂天,自別是一番境界、一種風(fēng)流,而世規(guī)規(guī)以格律掎之,胡耳目之隘也?
唐音癸簽
引劉全白語:白性倜儻,苦賦詩,尤工古歌。才調(diào)逸邁,往往興會屬辭,古人之善詩者亦不逮。
逸老堂詩話
白樂天詩,善用俚語,近乎人情物理。元微之雖同稱,差不及也。
《詩源辨體》
白樂天五言古,其源出于淵明,但以其才大而限于時(shí),故終成大變。其敘事詳明,議論痛快,此皆以文為詩,實(shí)開宋人之門戶耳。
《詩源辨體》
五言古,退之語奇險(xiǎn),樂天語流便,雖其相反,而快心露骨處則同;就其所造,各極其至,非馀子所及也。司空圖謂“元白力勍而氣孱”,蓋以其語太率易,不蒼勁故耳。
《詩源辨體》
樂天五言古最多,而諸家選錄者少,蓋以其語太率易而時(shí)近于俗,故修詞者病之耳。然元和諸公之詩,貴快心盡意時(shí)縱恣自如,故予謂樂天詩在退之之下,東野之上。或有取于東野而無取于樂天,非所以論元和也。
《詩源辨體》
樂天七言古,《長恨》、《琵琶》敘事鮮明,新樂府議論痛快,亦變體也。
《詩源辨體》
樂天五七言律絕悉開宋人門戶,但欠蒼老耳。五言排律華贍整栗,而對尚工切,語皆琢磨,乃正變也。
《詩源辨體》
樂天詩,非不自知其變,但以其才大不能束縛,故不得不然。觀其《和答微之詩序》云:“頃者在科試間,常與足下同筆硯,每下筆時(shí)輒相顧,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則辭繁,意太切則言激。然與足下為文,所長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惫手洳坏貌蝗欢?/blockquote>
《詩辯坻》
何元朗最喜白太傅,稱其“不事雕飾,直寫性情”,不知此政詩格所由卑也。
才調(diào)集補(bǔ)注
白公諷刺詩,周詳明直,娓娓動人,自創(chuàng)一體,古人無是也。凡諷諭之義,欲得深隱,使言者無罪,聞?wù)咦憬?。白公盡而露,其妙處正在周詳,讀之動人,此亦出于《小雅》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白傅實(shí)一清奇之才,歌行、曲引、樂府、雜律詩,故多可觀者。其病有二:一在務(wù)多,一在強(qiáng)學(xué)少陵。率爾下筆,秦武王與烏獲爭雄,一舉鼎而絕脰矣。
《載酒園詩話又編》
選白詩從無精識,喜恬澹者兼收鄙俚,尚氣格者并削風(fēng)藻,此子瞻所云“不與飯俱咽,即與飯俱吐”者也。
《唐音審體》
白傅詩平易坦直,如家人婦子談布帛菽粟事.自我作古,前人從無此格,豈非千古絕調(diào),然必不可效也。效他家不得,各隨其力之所至;而效白體不得,將流為淺率俚俗??贴]畫虎之辨,學(xué)者不可不慎所擇。
《古歡堂集雜著》
樂天(五律)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到語,皆他人所未發(fā)。(七絕)山峙云行,水流花開,似以作絕句為樂事者。
《唐七律選》
樂天為中唐一大作手,其七古五排,空前掩后,獨(dú)七律下乘耳,然猶領(lǐng)袖元和、長慶間。寶、太以后竊脂乞澤者,越若干年亦文豪也,若同時(shí)倡和,爭相摩仿,終不得似。此如東家效西家,才分懸遠(yuǎn)。
《中晚唐叩彈集例言》
唐人至白香山,獨(dú)辟杼機(jī),擺脫羈紲于諸家中,最為浩瀚。比之少陵,則泰山喬岳,一則長江大河。憂樂不同,而天真爛漫未嘗不同也;難易不一,而沉著痛快未嘗不一也。學(xué)者熟之,可以破拘攣,洗涂澤。
原詩
白居易詩,傳為老嫗可曉,余謂此言亦未盡然。今觀其集,矢口而出者固多,蘇軾謂其局于淺切,又不能變風(fēng)操,故讀之易厭。夫白之易厭,更勝于李(白)。然有作意處,寄托深遠(yuǎn),如《重賦》、《致仕》、《傷友》、《傷宅》等篇,言淺而深,意微而昆,此風(fēng)人之能事也。至五言排律,屬對精緊,使事嚴(yán)切,章法變化中,條理井然,讀之使人唯恐其競,杜甫后不多得者;人每易視白,則失之矣。
《唐詩成法》
白傅才大如海,書破萬卷,使生盛唐,當(dāng)與李、杜并驅(qū)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末季各有時(shí)尚,遂出真切平易,故往往失之淺俗,文章果關(guān)乎氣運(yùn)耶!然雖無江河急流之勢,泰華嶄絕之峰,而中正和平,意如捫絲,兼以轉(zhuǎn)折靈變,動循法度,所以超乎群倫之上,出乎眾妙之中,至今膾炙人口,沁人心脾,良有以也。后人或無其才,或不肯讀書,喜其明白易解,妄步邯鄲,止得淺俗,故日趨卑下耳。嗚呼,白詩豈易學(xué)者哉!
高澍然《種竹山房詩稿序》
樂天取源之地何?杜子美是已。夫白之疏達(dá),視杜之沉郁不類也,要其性厚而氣舒,體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其視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謂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者耳。茲所以為唐一大宗歟?宋之歐陽永叔、陸務(wù)觀皆祖杜而宗白,復(fù)為宋大宗,則白之武往尾來,其源流遠(yuǎn)矣,學(xué)之者烏可不審其自哉!
《唐詩別裁》
樂天忠君爰國,遇事托諷,與少陵相同。特以平易近人,變少陵之沉雄渾厚,不襲其貌而得其神也。
《唐詩別裁》
元、白譯律,滔滔百韻,使事亦復(fù)工穩(wěn),但流易有馀,變化不足。
《貞一齋詩說》
五言排律,至杜集觀止。若多至百韻,杜老止存一首,末亦未免鋪綴完局,緣險(xiǎn)韻留剩后幅故也。白香山窺破此法,將險(xiǎn)韻參錯前后,略無痕跡,遂得綽有馀裕。故百韻敘事,當(dāng)以香山為法。但此亦不必多作,恐涉夸多斗靡之習(xí)。
《劍溪說詩又編》
白樂天中懷坦蕩,見之于詩,亦洞澈表里,曲盡事情,俾讀者欣然如對樂易友也。然往往意太盡,語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
《唐宋詩醇》
唐人詩篇什最富者,無如內(nèi)居易詩。其源亦出于杜甫,而視甫為多……蓋根柢六義之旨,而不失乎溫厚和平之意,變杜甫雄渾蒼勁而為流麗安詳,不襲其面貌而得其神味者也。
隨園詩話
周元公云:“白香山詩似平易,間觀所存遺稿,涂改甚多,竟有終篇不留一字者。”余讀公詩云:“舊句時(shí)時(shí)改,無妨悅性情?!?/blockquote>
甌北詩話
中唐以后,詩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體不甚精詣,故閱者多喜律體,不喜古體。唯香山詩,則七律不甚動人,古體則令人心賞意愜,得一篇輒愛一篇,幾于不忍釋手。蓋香山主于用意。用意,則屬對排偶,轉(zhuǎn)不能縱橫如意;而出之以古詩,則唯意之所至,辨才無礙。且其筆快如并剪,銳如昆刀,無不達(dá)之隱,無稍晦之詞;工夫又鍛煉至潔,看是平易,其實(shí)精純。劉夢得所謂“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者,此古體所以獨(dú)絕也。然近體中五言排律,或百韻,或數(shù)十韻,詩研煉精切,語工而詞贍,氣勁而神完,雖千百豈亦沛然有馀,無一懈筆。當(dāng)時(shí)元、白唱和,雄視萬代者正在此,后世卒無有能繼之,此又不徒以古體見長也。
甌北詩話
中唐詩以韓、孟、元、白為最。韓、孟尚奇警,務(wù)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務(wù)言人所共欲言。試平心論之,詩本性情,當(dāng)以性情為主。奇警者,猶第在同句間爭難斗險(xiǎn),使人蕩心駭目,不敢逼視,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此元、白較勝于韓、
甌北詩話
元、白二人,才力本相敵。然香山自歸洛以后,益覺老干無枝,稱心而出,隨筆抒寫,并無求工見好之意,而風(fēng)趣橫生,一噴一醒,視少年時(shí)與微之各以才情工力競勝者,更進(jìn)一籌矣。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石洲詩話
白公五古上接陶,下開蘇、陸;七古樂府,則獨(dú)辟町畦,其鉤心斗角,接榫合縫處,殆于無法不備。
石洲詩話
白公之為廣大教化主,實(shí)其詩合賦、比、興之全體,合《風(fēng)》、《雅》、《頌》之諸體,他家所不能奄有也。若以漁洋論詩之例例之,則所謂廣大教化主者,真是粗細(xì)雅俗之不擇,泥沙瓦礫之不揀耳。
《五七言今體詩鈔序目》
香山以流易之體,極富贍之思,非獨(dú)俗士奪魄,亦使勝流傾心。然滑俗之病,遂至濫惡,后皆以太傅為藉口矣。非慎取之,何以維雅正哉!
《藝概》
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guān)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guān)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藝概》
白香山樂府與張文昌、王仲初同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曠而彼峭窄耳。
《峴傭說詩》
香山五言,直率淺露,殆無可法?!肚刂幸鳌分T篇較有意思,而亦傷平直。
《峴傭說詩》
香山七古,所謂“長慶體”,然終是平弱漫漶。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程曉、應(yīng)璩,亦參法陶公,研淡為華,琢虛成雋,雖與微之同訾輕俗,要自神清?!独m(xù)古》十篇,夭條明麗,雖勁慚彭澤,高謝枚生,而挺秀緣情,正如子山擬阮,寓意微詞,清思絕徑。唯與微之贈答,少損其韻,亦緣精神相屬,動與形模也?!肚刂幸鳌贰ⅰ吨S喻詩》,則染采王建,青藍(lán)異色,各盡其妍矣。
《陳石遺先生談藝錄》
白詩之妙,實(shí)能于杜、韓外擴(kuò)充境界。宋詩十之七八從《長慶集》中來,然皆能以不平變化其平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潮州海陽人。進(jìn)士,通經(jīng)能文。憲宗元和間,韓愈任潮州刺史,置鄉(xiāng)校,聘德攝海陽縣尉,為衙推官,專領(lǐng)學(xué)事。自是潮士篤于文行。人稱天水先生。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二
德官殿中丞。

人物簡介

簡介
名神野,日本第五十二代天皇,桓武天皇次子,平城天皇同母弟,公元810年至823年在位,年號弘仁,后讓位于淳和天皇。禪位后居于京都以西的嵯峨院,寄情山水,琴書自娛,但仍實(shí)際掌控朝政,直至去世。
陶天活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道士。安南人。幼居瀕海,海溢,被棄桑枝間,得無恙,因名。及長,聰慧簡率,真氣內(nèi)充。自憲宗至文宗間,為供奉道士,朝野稱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長沙人,守復(fù)愚,號文泉子。宣宗大中進(jìn)士。累遷右拾遺、中書舍人。忤宰相令狐绹,出為華陰令。終商州刺史。工文。有《文泉子》。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21?—? 字復(fù)愚,長沙(今屬湖南)人。幼孤,母姚氏撫其成立。會昌、大中間游嶺南、東川各地。宣宗大中三年(849)自荊州獲解,次年登進(jìn)士第,時(shí)稱破天荒。初授壽州從官,再補(bǔ)校書郎,皆不久即去職。大中末,任太學(xué)助教、集賢校理。懿宗咸通四年(864)因言事得罪,貶華陰令。累遷中書舍人、戶部郎中。官至商州刺史,約卒于僖宗乾符間。生平事跡散見《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一一、陳寅恪《劉復(fù)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問題》(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及其自撰《先妣姚夫人權(quán)葬石表》(《關(guān)中石刻文字存逸考》卷四)。劉蛻工古文,文風(fēng)奇崛,多憤激之言。著有《文泉子》10卷,已佚,明人輯為《劉蛻集》6卷。另《永樂大典》卷三一三四、《輿地紀(jì)勝》卷一五四收錄劉蛻詩1首、斷句2,《全唐詩外編》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二
劉蛻,字復(fù)愚,號文泉子。桂陽(今屬廣東連州)人。學(xué)有根柢,二十四歲已著書滿十卷。又上書南海崔尚書貢舊《投刺書》一卷、《雜歌詩》二卷。唐宣宗大中四年(八五○)中進(jìn)士,累官右拾遺、中書舍人、左拾遺,以極論令狐绹之子滈恃權(quán)納貨,觸怒權(quán)貴,貶華陰令。終商州刺史。生平著述甚豐,嘗聚十五年所為文,封土掩埋,刻石為《文冢銘》。后編集十卷,名《文泉子》,早佚。明天啟間吳馡輯為六卷,崇禎間閩人韓錫合為一卷。事見《登科記考》卷二二、鄒魯《廣東通志》稿《列傳》。詩四首。
全唐詩補(bǔ)逸
劉蛻字復(fù)愚,長沙人。懿宗咸通間官左拾遺。曾流寓于射洪,聚生平所為文,掘土埋于南山,刻石曰文冢云。詩一首。(《全唐詩》無劉蛻詩)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蛻字復(fù)愚。自號文泉子。長沙人。大中時(shí)擢進(jìn)士。累遷右拾遺中書舍人。忤宰相令狐绹。出為華陰令。終商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3 【介紹】: 唐彭城人,居遂昌,字道游。隱居天臺山,自號天臺耕人。善吐納之術(shù),肅宗召見,賜緋衣。后退居仙都山隱真巖,結(jié)廬金龍洞側(cè)。
全唐文·卷八百十二
處靜居天臺山。自號天臺耕人。會昌中。與葉藏質(zhì)應(yīng)夷節(jié)為林泉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奉天人,字大隱。趙存約子。初以父死難,闔門誦書,不應(yīng)辟召。會昌中擢進(jìn)士第。歷河南尹。咸通末進(jìn)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侍郎,封天水縣伯。性仁悌,不以貴權(quán)自處。僖宗廣明初,官終吏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