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中天竺國曹多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全梁文·卷七十
曲多一作屈多,國在大月支東南。天監(jiān)初遣長史竺羅達奉表。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天竺亡名。未詳何印度人也。其貌惡陋。纏乾陀色縵條衣。穿革屣曳鐵錫?;杏诰┹?。當(dāng)韋南康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齋。此僧不速自來。其日僧必歷寺連名請至。韋氏家僮患其長一人甚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而齋畢。韋氏令乳母負嬰兒出。意請眾僧祝愿焉。梵僧先從座起。攝衣升階視之曰。別久無恙乎。嬰兒若有喜色相認之意。眾皆異之。韋君曰。此子才生三日。吾師何言別久也梵僧曰。此非檀越所知也。韋君固問之。梵僧曰。此子乃諸葛亮之后身耳。武候鼎國時為蜀丞相君所知也。緣蜀人受其賜且久。今降生于世。將為蜀帥必福坤維之人。吾往在劍門與此子為善友。既知其生于君門。吾不遠而來。此子作劍南節(jié)度二十年。官極貴中書令太尉。此外非我所知也。父然之。因以武子為字。又單字武也。張鎰出為鳳翔隴州節(jié)度。奏皋權(quán)知隴州。及鎰為李楚琳所殺。牛云光請皋為帥。朱泚不得已用皋為鳳翔帥。德宗置奉義軍節(jié)以旌之。續(xù)加禮部尚書。興元中駕還京。徵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貞元元年為成都尹代張延賞。到任和南蠻。并戰(zhàn)功封南康郡王。順宗即位進太尉。南康在任二十一年。末涂甚崇釋氏。恒持數(shù)珠誦佛名。所養(yǎng)鸚鵡教令念經(jīng)。及死焚之有舍利焉。皋又歸心南宗禪道。學(xué)心法于凈眾寺神會禪師。在蜀富貴僭差重賦斂。時議非之。然合梵僧懸記焉。
神僧傳·卷第七
釋天竺亡名僧者。未詳何印度人也。其貌惡陋纏乾陀色縵條衣。穿革屣曳鐵錫。化行于京輦。當(dāng)韋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齋。此僧不召自來。韋氏家僮咸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食韋氏命乳母出嬰兒請群僧群祝其壽。胡僧忽自升階謂嬰兒曰。別久無恙乎。嬰兒若有喜色。眾皆異之。韋氏先君曰。此子生才三日。吾師何故言別久耶。胡僧曰。此非檀越之所知也。韋氏固問之。胡僧曰。此子乃諸葛武侯之后身耳。武侯當(dāng)東漢之季為蜀丞相。蜀人受其賜且久。今降于世將為蜀門帥。且受蜀人之福。吾往歲在劍門與此子友善。今聞降生韋氏。吾故不遠而來。韋氏異其言。因以武侯字之。后韋皋自少金吾節(jié)制劍南軍累遷太尉兼中書令。在蜀門十八年。果契胡僧之語也。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四
釋行珍,號天竺,姓陳氏,上海人。少聰穎多能,嘗從人貿(mào)遷,舟行遇盜,投之水中,為漁者所救得蘇,因求出世,脫離塵擾,禮無海學(xué)薙染。時年十八,參箬庵于南澗,示以未生前話,長跽請益,箬庵拊掌者三,珍才起立,即喝出,愕焉失措,疑不去心。年二十,圓具于瑞光,侍古南掃塔天童,因阻兵不能歸,寄跡顯圣,坐不語禪,念大事未明,憤郁致疾。一夕氣絕,眾僧諷經(jīng),有一僧撫其胸曰:“速往西方去?!闭浜鎏K,瞿然顧視曰:“此身是何所在?”眾皆驚悚。病愈還澗,箬庵隨命侍香夾山,于趙州勘臺山婆子?下,頓徹古今公案源委,呈偈機緣,載在語錄。箬庵印以偈云:“吹毛不犯當(dāng)頭令,出窟金猊果俊哉。”又稱于眾曰:“珍雖年少,悟處確實,法門令器?!闭渎勚?,痛自鞭策。箬庵命掌書記,始垂記莂。復(fù)詰高峰六問,珍一一著語,箬庵解頤,自題其像授之。已而結(jié)茅晝眉泉。及箬庵寂,奔喪建塔,更棲蘄州大潛。戊戌冬,出主菩提寺,三載遷德章。丁未夏,應(yīng)洸禪之請,繼席南澗。弘覺禪師為法派尊宿,每以古德應(yīng)庵相擬,而念湖州道場為最初祖庭,宜興之。龍池為天童磬山兩宗所自出,郵書勸駕,皆以為非珍不克勝任。珍既至,重飭舊規(guī),徹夜禪堂,策勵勇猛,宗風(fēng)一振,善權(quán)龍池。伊邇甲寅之難,樂安禪師塔燬于火,珍從灰燼中負靈骨歸。迄難定,復(fù)造窣堵擬于舊制。無何,鑾輅南巡,駐蹕夾山。珍雍容晉接,庭柏奏對,天顏大悅,寵赍有加。將寂之日,法雨泉巖石崩裂,林竹枯瘁。生平九坐道場,說法十二會,開堂三十七年,前后四住理安,道風(fēng)孤邁,學(xué)子非謀道真切痛念生死者不敢登其堂。所至隨機接引,辨才無礙,自奉甚薄,一衲補綴終身。至若南澗,則殿宇寮舍,煥然一新。得法弟子三十人,南北稱大宗師者,強半出其門。壽七十一,臘五十三,祥符令遂安毛際可為撰塔銘。
天竺
【佛學(xué)大辭典】
(地名)印度之古稱。西域記曰:「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云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玄應(yīng)音義曰:「竺今作篤,或言身毒,或言賢豆,皆訛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一說云:賢豆本名因陀羅婆他那,此云主處,謂天帝也?!瓜w胍袅x曰:「竺音篤,或云身毒,或云賢豆,或云印度,皆訛。正云印特伽羅,此云月?!埂居帧浚ㄉ矫┰谡憬贾蒽`隱山飛來峰之南,分上中下三竺。有三天竺寺,三面阻山,中路直辟,若函谷然。長松夾道,唐刺史袁仁敬所植,凡九里,名九里松山,即此。【又】(寺名)在浙江杭州。寺有三:一在飛來峰南,曰下天竺寺。一在稽留峰北,曰中天竺寺。均隋建。一在北高峰麓,曰上天竺寺,吳越建。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國名,即今之印度。
天竺衣
【佛學(xué)大辭典】
(衣服)舊律南山家之三衣,謂之南山衣,新律義凈家之三衣謂之天竺衣。
天竺三時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印度以一歲分為三期,而立名者,亦云三際。熱時(Gri^s!ma)為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間。雨時(Vars!aka%la)為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間。寒時(Hemanta)為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之間。此三期冥加,世尊三時殿名之所由起也。更二分此三時為六時。漸熱時(Vasanta)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盛熱時(Grsi^ma)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時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茂時(S/arada%)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漸寒時(Hemanta)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盛寒時(S/is/ira)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以之配制怛羅月(Caitra)吠舍祛月(Vais/a%kha)逝瑟吒月(Jyaist!ha)頞沙荼月(A^s!a%d!ha)室羅伐拿月(S/ra%van!a)婆達羅缽?fù)釉拢˙ha%drapada)頞濕縛廋阇月(As/vayuja)迦刺底迦月(Ka%rttika)末伽始羅月(Ma%rgas/i^rs!a)報沙月(Paus!a)磨伽月(Ma%gha)頗勒窶拿月(Pha%lguna)十二月。由此分春夏秋冬之四時,翻譯名義集曰:「如來圣教,歲為三時?!?/div>
天竺五山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五山十剎)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智度論三曰:「問曰:佛何以多住王舍城?答曰:以坐禪精舍多故,馀處無有如竹園。鞞婆羅跋恕Vaibha%ra vana、薩多般那求呵Saptaparn!aguha%(南山石室)、因陀羅勢羅求呵Indras/ailaguha%、薩簸恕魂直迦缽婆羅Sarpiskun!aika-pa%vara’、耆阇崛Gr!dhraku%t!a,五山中有五精舍。竹園Ven!u%vana,在平地?!?/div>
天竺九儀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印度九種之禮法。西域記曰:「天竺致敬之式,其儀有九:一發(fā)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惟一拜跪。而贊德,謂之盡敬?!?/div>
五天竺
【佛學(xué)大辭典】
(地名)略稱五天。東西南北中五方之天竺。即東天西天南天北天中天。西域記二曰:「五印度之境,周九萬四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五方之分配與今異。
中天竺
【佛學(xué)大辭典】
(地名)天竺分五分,其中央部云中天竺。
中天竺寺
【佛學(xué)大辭典】
(寺名)杭州飛來峰有三處伽藍: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是也。
中天竺葬儀
【佛學(xué)大辭典】
(儀式)立世論曰:「閻浮提人,若眷屬死,送喪山中,燒尸棄去?;蛑盟?。或埋土里?;蛑盏??!刮饔蛴浽唬骸附K沒臨喪,哀號相泣。裂裳拔發(fā),拍額椎胸。服制無聞,喪期無數(shù)。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固茣饔騻髟唬骸杆勒哽芎∪』医ǜ@堵,或委野中及河,餌鳥獸魚龜,無喪紀。」
天竺宗派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有小乘二十部。出于宗輪論。(參見:小乘)。又大乘有中觀(龍樹宗),瑜伽(彌勒宗)二宗。出于寄歸傳。中觀宗為支那之三論宗,瑜伽宗為支那之法相宗。
小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希那衍Hinaya%na%,對于大乘之稱。求佛果為大乘,求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為小乘。佛果者謂開一切種智,為盡未來際眾生化益之悟。阿羅漢果與辟支佛果,雖有淺深之別,然皆為灰身滅智歸于空寂涅槃之悟。乘者,運載之義,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諦為至阿羅漢果之教體,以十二因緣為至辟支佛果之教體。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謂之二乘。又此二乘為佛成道后十二年間經(jīng)律論三藏之所詮,故天臺稱之為三藏教。佛滅后印度之小乘分總別二十之流派,來我國后,遂立宗名俱舍,成實,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為佛隨他意之說法,姑以調(diào)熟下劣根性者也。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則墮慳貪。」法華經(jīng)游意下曰:「今以二義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說稱曰大乘?!?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參見:聲聞乘)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小乘者,對大乘而言。乘者,運載之義,以喻能乘人而到其果地之教法也。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言小乘者,小根小機所乘之義,滅小苦與小利益之教。自利主義之聲聞緣覺阿羅漢,得小涅槃之法也。
【三藏法數(shù)】
小乘者,即人天乘也。謂人天以五戒十善為乘,運出四趣,故名小乘。(五戒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也。四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南天竺
【佛學(xué)大辭典】
(地名)五天竺之一。天竺區(qū)劃五方而當(dāng)于南方者,謂之南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