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上窮碧落下黃泉(上窮碧落下黃泉)  拼音:shàng qióng bì luò xià huáng quán
碧落,天上。黃泉,地里。上窮碧落下黃泉比喻到處尋找。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顾?。羅燁《醉翁談錄。卷二。王魁負(fù)心桂英死報(bào)》:「乃見桂英披發(fā)仗劍,指罵:王魁負(fù)義漢,我上窮碧落下黃泉,尋汝不見,汝卻在此?!?/div>
《國語辭典》:天上星多月不明  拼音:tiān shàng xīng duō yuè bù míng
(諺語)天上繁星閃爍,則無法突顯月亮的光輝。比喻沒有統(tǒng)一的思想或原則,人多則心各有歸向,無法齊一。如:「俗話說:『天上星多月不明』,大家的意見不一致,如何完成工作?」
《國語辭典》: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拼音:tiān wú èr rì,mín wú èr wáng
天上不可能同時(shí)出現(xiàn)兩個太陽,一國之內(nèi)不能同時(shí)有兩個君主存在。比喻事物不能同時(shí)有兩大?!睹献印Hf章上》:「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三國演義》第八○回:「華歆奏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粷h帝既禪天下,理宜退就藩服?!挂沧鳌柑鞜o二日,土無二王」。
《國語辭典》: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拼音:tiān wú èr rì,tǔ wú èr wáng
天上不可能同時(shí)出現(xiàn)兩個太陽,一國之內(nèi)不能同時(shí)有兩個君主存在。比喻事物不能同時(shí)有兩大?!抖Y記。曾子問》:「曾子問曰:『喪有二孤,廟有二主,禮與?』孔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為禮也。』」《史記。卷八。高祖本紀(jì)》:「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弧挂沧鳌柑鞜o二日,民無二王」。
《國語辭典》:祥云瑞氣(祥云瑞氣)  拼音:xiáng yún ruì qì
舊時(shí)認(rèn)為天上彩色的云氣象徵吉祥的徵兆,故稱為「祥云瑞氣」。明。無名氏《紫微宮》第四折:「您看這祥云瑞氣、曉日和風(fēng),端的是太平佳兆也呵?!挂沧鳌赶樵迫鸩省?。
《國語辭典》:星旗電戟(星旗電戟)  拼音:xīng qí diàn jǐ
軍旗多如天上眾星,兵戟銳利有如閃電。比喻軍容盛壯浩大。如:「遙想當(dāng)年武王征商,舉義師,各方呼應(yīng),一時(shí)之間星旗電戟,聲威震天?!?/div>
《國語辭典》:天狗食月  拼音:tiān gǒu shí yuè
古代民間對月蝕的看法。傳說月蝕是天上的天狗神張口吞月的結(jié)果。但天狗神有口無喉,含含吐吐,始終不能把月亮吞下去。月神不堪其擾,便指示民間,每逢月蝕之夜,燃爆竹,敲鐵鍋、鐵盆,制造巨大聲響以驅(qū)離天狗。也作「天狗吞月」、「天狗吃月」。
《國語辭典》:天人路隔  拼音:tiān rén lù gé
天上和人間無路相通。比喻生離死別,無法相會。《二刻拍案驚奇》卷九:「不匡劉尚書被人誣陷,家小配入掖庭,從此天人路隔,永無相會之日了?!?/div>
《國語辭典》:蝸利蠅名(蝸利蠅名)  拼音:guā lì yíng míng
形容微不足道的名利。金。王丹桂〈春從天上來。既悟塵緣〉詞:「既悟塵緣,擺愛海恩山,蝸利蠅名。」也作「蠅利蝸名」。
《國語辭典》:怡然自娛(怡然自娛)  拼音:yí rán zì yú
欣悅自得的樣子。元。湯式〈一枝花。攬將天上云套。尾聲〉:「怡然自娛,恬然自足,再不從龍化甘雨。」也作「怡然自得」。
《國語辭典》:日間部(日間部)  拼音:rì jiān bù
學(xué)校里學(xué)生在白天上課的行政單位。如:「他白天在日間部上課,晚上則四處兼差打工,賺取學(xué)費(fèi)?!?/div>
《國語辭典》:孤云野鶴(孤雲(yún)野鶴)  拼音:gū yún yě hè
比喻閒逸自在,不求名利的隱士。明。陳汝元《金蓮記》第四出:「我自做孤云野鶴無拘系,寒瓢破衲堪遺世?!?/div>
《漢語大詞典》:混天星
舊謂天上搗亂的星宿。比喻搗蛋鬼。《陜北民歌選·〈信天游〉之五》:“我媽媽生我混天星,二不溜子小伙子跟一群?!?/div>
《國語辭典》:判若云泥(判若雲(yún)泥)  拼音:pàn ruò yún ní
比喻相差極為懸殊。如:「他倆的遭遇真是判若云泥?!挂沧鳌概腥籼鞙Y」。
《漢語大詞典》:十二分野
我國古代星占學(xué)的迷信觀點(diǎn)認(rèn)為,人間禍福同天上星象有聯(lián)系,因根據(jù)星辰的十二纏次(后亦根據(jù)二十八宿)將地上的州、國劃分為十二個區(qū)域,使兩者相對應(yīng),并根據(jù)某一天區(qū)星象的變異來預(yù)測、附會相應(yīng)地區(qū)的兇吉。這種劃分,在天稱“十二分星”,在地稱“十二分野”。其對應(yīng)情況為:星紀(jì)( 揚(yáng)州 , 吳 越 )、玄枵( 青州 , 齊 )、娵訾( 并州 , 衛(wèi) )、降婁( 徐州 , 魯 )、大梁( 冀州 , 趙 )、實(shí)沉( 益州 , 晉 )、鶉首( 雍州 , 秦 )、鶉火( 三河 , 周 )、鶉尾( 荊州 , 楚 )、壽星( 兗州 , 鄭 )、大火( 豫州 , 宋 )、析木( 幽州 , 燕 )。參閱周禮·春官·保章氏 鄭玄 注、晉書·天文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