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薄?! ?span id="bri57j8" class='label'>拼音:bó hǎi
1.逼近于海?!妒酚?。卷一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常山以南,大行左轉(zhuǎn),度河、濟(jì),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埂睹魇?。卷一二三。張士誠列傳》:「當(dāng)是時,士誠所據(jù),南抵紹興,北踰徐州,達(dá)于濟(jì)寧之金溝,西距汝、潁、濠、泗,東薄海,二千馀里,帶甲數(shù)十萬?!?br />2.海內(nèi)外各地。如:「國慶佳節(jié),薄海騰歡。」《宋史。卷一三三。樂志八》:「中天褅郊,薄海朝貢?!埂肚迨犯?。卷一四九。交通志一》:「是以干路收歸國有,命下之日,薄海百姓,必?zé)o阻撓之慮?!?/div>
《國語辭典》:萬竅(萬竅)  拼音:wàn qiào
自然界的千萬洞竅。形容風(fēng)聲怒吼?!肚f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為風(fēng)。是惟無作。作則萬竅怒呺?!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21017' target='_blank'>陸龜蒙 〈雜諷〉詩九首之七:「天之發(fā)遐籟,大小隨萬竅?!?/div>
《國語辭典》:地底  拼音:dì dǐ
1.低下的地方。多指山腳或谷底。漢。揚(yáng)雄甘泉賦〉:「漂龍淵而還九垠兮,窺地底而上回?!?br />2.地下、地中。唐。李白日出行〉:「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div>
《國語辭典》:九地  拼音:jiǔ dì
1.根據(jù)地質(zhì)、地形,可將土地分為沙泥、澤池、沚崖、下田、中田、上田、下山、中山、上山等九種。見漢。揚(yáng)雄《太玄經(jīng)。卷八。太玄數(shù)》。
2.大地、遍地?!段倪x。陸機(jī)。漢高祖功臣頌》:「重玄匪奧,九地匪沉?!顾?。張?jiān)?/a> 〈賀新郎。夢繞神州路〉詞:「底事昆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
3.地之最深處。《孫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埂读凝S志異。卷一○。龍飛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國語辭典》:九天  拼音:jiǔ tiān
1.天的中央及八方?!冻o。屈原。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br />2.天之極高處?!秾O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5188' target='_blank'>李白 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作「九霄」、「九重」。
3.比喻宮禁。唐。王維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唐。王涯 宮詞三○首之七:「為看九天公主貴,外邊爭學(xué)內(nèi)家裝。」
《漢語大詞典》:地險(地險)
(1).大地險阻;地面險阻。易·坎:“《彖》曰: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孔穎達(dá) 疏:“言地以山川丘陵而為險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宋書·禮志三》:“地險俗殊,民望絶塞,以為分外,其日久矣。” 清 黃景仁 《鄧家墳寫望》詩:“方今萬里一,地險安足論!”
(2).指險要之地。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汾水:“上戴山阜,下臨絶澗,俗謂之為‘ 魯般橋 ’,蓋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險也。” 唐 李商隱 《南朝》詩:“地險悠悠天險長, 金陵 王氣應(yīng)瑤光?!?清 黃遵憲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沈文肅公祠》詩:“天驕橫肆地險失,坐令蚍蟻咸無援?!?/div>
《國語辭典》:大振  拼音:dà zhèn
大大地振作。《三國演義》第一七回:「于是大小將士無不向前,軍威大振?!?/div>
《漢語大詞典》:炎州
楚辭·遠(yuǎn)游:“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后因以“炎州”泛指南方廣大地區(qū)。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賦》:“西海之草,炎州之煙?!?唐 杜甫 《得廣州張判官書》詩:“忽得炎州信,遙從月峽傳。” 清 林則徐 《中秋飲沙角炮臺眺月有作》詩:“蠻煙一掃海如鏡,清氣長此留炎州?!?/div>
《國語辭典》:坤元  拼音:kūn yuán
大地產(chǎn)生萬物之德?!兑捉?jīng)。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div>
分類:大地萬物
《國語辭典》:地道  拼音:dì dào
1.地下通道?!逗鬂h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上》:「紹為地道欲襲操,操輒于內(nèi)為長塹以拒之?!?br />2.大地的本質(zhì)?!抖Y記。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樹。」
《國語辭典》:輿地(輿地)  拼音:yú dì
1.語本《淮南子。原道》:「以天為蓋,以地為輿。」指土地。《史記。卷六○。三王世家》:「御史奏輿地圖?!固?。司馬貞。索隱:「謂地為『輿』者,天地有覆載之德,故謂天為『蓋』,謂地為『輿』,故地圖稱『輿地圖』?!?br />2.地圖?!稘h書。卷五三。景十三王傳。江都易王劉非傳》:「及拜爵封侯之賞,具天下之輿地及軍陳圖?!鼓铣?。蕭統(tǒng)〈謝敕賚地圖啟〉:「漢氏輿地,形茲未擬?!?/div>
《漢語大詞典》:輿地圖(輿地圖)
地圖。《史記·三王世家》:“臣請令史官擇吉日,具禮儀上,御史奏輿地圖?!?司馬貞 索隱:“謂地為輿者,天地有覆載之德,故謂天為蓋,謂地為輿,故地圖稱輿地圖?!?元 周伯琦 《野狐嶺》詩:“大哉輿地圖,垂創(chuàng)何其艱?!?span id="s0lki2g" class="book">《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一回:“我在一個朋友座中,見一張東三省輿地圖,非常精細(xì),連村莊地名俱有?!?/div>
分類:地圖
《國語辭典》:地維(地維)  拼音:dì wéi
1.地的四角?!痘茨献印L煳摹罚骸肝粽吖补づc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br />2.比喻綱紀(jì)。宋。文天祥正氣歌〉:「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漢語大詞典》:地紀(jì)(地紀(jì))
(1).維系大地的繩子。古代認(rèn)為天圓地方,傳說天有九柱支撐,使天不下陷;地有大繩維系四角,使地有定位。莊子·說劍:“此劍……上決浮云,下絶地紀(jì)。”
(2).借指大地。 唐太宗 《春日望海》詩:“積流橫地紀(jì),疏派引天潢。仙氣凝三嶺,和風(fēng)扇八荒?!?清 曹寅 《暢春苑張燈賜宴歸舍恭紀(jì)》詩之四:“湖滙萬泉清地紀(jì),春迴北斗見天標(biāo)。”
《漢語大詞典》:蓋地(蓋地)
覆蓋大地。形容數(shù)量多或聲勢大。《水滸傳》第八三回:“遠(yuǎn)遠(yuǎn)望見 遼 兵蓋地而來,黑洞洞地遮天蔽地,都是皂雕旗?!?span id="ofnwu0u" class="book">《快心編二集》第一回:“陣后 許 曹 二將,也催動人馬,蓋地殺來,其勢如潮似浪,直涌過去?!?/div>
《國語辭典》:坤靈(坤靈)  拼音:kūn líng
地神。《后漢書。卷七。孝桓帝紀(jì)》:「比者星辰謬越,坤靈震動,災(zāi)異之降,必不空發(fā)?!?/div>
分類:大地靈秀
《漢語大詞典》:南陸(南陸)
南方,南方大地。后漢書·律歷志下:“是故日行北陸謂之冬,西陸謂之春,南陸謂之夏,東陸謂之秋?!?晉 陶潛 《述酒》詩:“重離照南陸,鳴鳥聲相聞?!?元 周權(quán) 《次韻褚仲明苦熱行》:“燭龍銜火飛南陸,萬疊云峰天地窄?!?/div>
分類:南方大地
《漢語大詞典》:土德
(1).五德之一。古以五行相生相克附會王朝命運(yùn),謂土勝者為得土德。史記·五帝本紀(jì):“﹝ 軒轅 ﹞有土德之瑞,故號 黃帝 ?!?司馬貞 索隱:“ 炎帝 火, 黃帝 以土代之。”漢書·張蒼傳:“ 蒼 為丞相十餘年, 魯 人 公孫臣 上書,陳終始五德,言 漢 土德時,其符黃龍見,當(dāng)改正朔,易服色?!?唐 張說 《圣德頌》:“稽諸瑞典,昔祚 軒皇 ;而今表圣,土德以昌。”
(2).大地的功德。 清 金農(nóng) 《客來自覃懷見餉地黃奉酬十韻》:“靈品彰土德,流膏藴精腴?!?br />(3).用稱帝后的功德。 明 徐渭 《五色鸚鵡黃鸚鵡并是圣母所馴》詩之三:“飲啄定應(yīng)歌帝力,生成何幸稟中央,千秋萬歲歡無極,土德坤輿本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