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677,分112頁顯示  上一頁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令格
無治
部長
國定
國財(cái)
破國
國賦
國慶
籌國
天庾
征榷
蕃國
國權(quán)
國使
國常
《漢語大詞典》:令格
令、格均為古代律法,因以“令格”泛指國家的法令或規(guī)章。新唐書·刑法志云:“令者,尊卑貴賤之等數(shù),國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span id="jfbnv8k" class="book">《魏書·刑罰志》:“十二年詔:‘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無成人子孫,又無期親者,仰案后列奏以待報(bào),著之令格。’”新唐書·舒元輿傳:“歲有才德纔數(shù)人,而曰必取二十,謬進(jìn)者乃過半,謂合令格,可乎?”
《漢語大詞典》:無治(無治)
(1).無為而治。文子·道原:“圣人內(nèi)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
(2).謂國家不太平。左傳·宣公四年:“公伐 莒 取 向 ,非禮也。平國以禮不以亂,伐而不治,亂也。以亂平亂,何治之有?無治何以行禮?”
(3).不加懲罰。史記·三王世家褚少孫論:“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致法於 胥 ,下詔書無治 廣陵王 ,獨(dú)誅首惡 楚王 ?!?/div>
《國語辭典》:部長(部長)  拼音:bù zhǎng
中央政府管理各部的最高長官。如:「教育部部長」。
《國語辭典》:國定(國定)  拼音:guó dìng
國家所制定或核定的。如:「國定古跡」、「國定假日」。
《漢語大詞典》:國財(cái)(國財(cái))
(1).全國的資財(cái)。莊子·天運(yùn):“故曰,至貴,國爵并焉;至富,國財(cái)并焉;至愿,名譽(yù)并焉。是以道不渝?!?成玄英 疏:“至富者,知足者也。知足之人,以不貪為寳,縱令傾國資財(cái),亦棄而不用。”
(2).指國家的財(cái)富。管子·地?cái)?shù):“內(nèi)守國財(cái),而外因天下矣?!?span id="6hdzzfr" class="book">《新唐書·裴耀卿傳》:“或曰:‘以此緡納於上,足以明功?!鹪唬骸侵^以國財(cái)求寵,其可乎?’”
《漢語大詞典》:破國(破國)
(1).已滅亡的國家。史記·天官書:“大水處,敗軍場,破國之虛,下有積錢,金寳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br />(2).擊破敵國;消滅敵國。孫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曹操 注:“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明 梁辰魚 《浣紗記·允降》:“破國平戎昔未聞,鳴笳疊鼓擁回軍?!?/div>
《漢語大詞典》:國賦(國賦)
國家規(guī)定的賦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奢 者, 趙 之田部吏也…… 平原君 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shí)?!?清 劉大櫆 《義士吳君傳》:“君以 漢 上屯鹽六百餘萬石,匪惟商資,抑且國賦所出?!?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二三:“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勝栽禾?”
《國語辭典》:國慶(國慶)  拼音:guó qìng
1.國家的大慶。如國家成立、統(tǒng)一等紀(jì)念。
2.為國稱慶?!度龂萘x》第九回:「汝為漢臣,乃不為國慶,反為賊哭,何也?」
《漢語大詞典》:籌國(籌國)
計(jì)謀國家的大事。 明 文徵明 《五言絕句》之三:“籌國諸公在,吾何恥圣明?!?清 惲敬 《上座主戴蓮士先生書》:“為侍郎之日,有淵然籌國之言?!?/div>
《漢語大詞典》:天庾
(1).星名。 漢 張衡 《周天大象賦》:“天庾積粟以示稔?!?span id="or1wikc" class="book">《晉書·天文志上》:“﹝天倉﹞南四星曰天庾,積廚粟之所也。”
(2).國家的倉廩。 清 魏源 《籌漕篇》下:“內(nèi)河之貢道,天庾之正供,其不能全歸于海運(yùn)明矣。”
《漢語大詞典》:征榷
謂國家征收商品稅與官府專賣。 宋 曾鞏 《管榷》:“自此山海之入,征榷之算,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財(cái)計(jì)二:“凡鹽酒征榷,一切以錢為稅。”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初十》:“ 越南 之 紅河 ……自歸 法 人管理后,征榷較重?!眳㈤?span id="23g1jwh" class="book">《文獻(xiàn)通考·征榷》。
《漢語大詞典》:蕃國(蕃國)
(1). 周 代指夷服、鎮(zhèn)服、蕃服。建于九州以外的國家。蕃,通“ 番 ”。周禮·秋官·大行人:“九州之外,謂之蕃國?!?孫詒讓 正義:“《職方氏》九服,蠻服以外,有夷、鎮(zhèn)、藩三服……是此蕃國即《職方》外三服也。”周禮·春官·巾車:“木路,前樊鵠纓,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br />(2).泛稱 中國 以外的國家。宋史·食貨志下八:“商人出海外蕃國販易者,令并詣兩 浙 市泊司請(qǐng)給官券,違者沒入其寶貨。”
(3).即諸侯國。蕃,通“ 藩 ”。后漢書·順帝紀(jì):“陛下正統(tǒng),當(dāng)奉宗廟,而姦臣交搆,遂令陛下龍潛蕃國?!?李賢 注:“從太子廢為王,故曰龍潛蕃國?!?span id="6jk6eam" class="book">《后漢書·宋意傳》:“ 西平王 羨 等六王,皆妻子成家,官屬備具,當(dāng)早就蕃國,為子孫基阯?!?span id="68oyozp" class="book">《南史·后妃傳序》:“夫人之號(hào),不殊蕃國。”
《國語辭典》:國權(quán)(國權(quán))  拼音:guó quán
國家的政權(quán)。《史記。卷四二。鄭世家》:「十二年,簡公怒相子孔專國權(quán),誅之,而以子產(chǎn)為卿?!鼓铣骸?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0245' target='_blank'>沈約 〈恩倖傳論〉:「欲使幼主孤立,永竊國權(quán)。」
《國語辭典》:國使(國使)  拼音:guó shǐ
奉國命出使外國的官員。《元史。卷一一。世祖本紀(jì)八》:「日本國殺國使杜世忠等,征東元帥忻都、洪茶丘請(qǐng)自率兵往討?!?/div>
《漢語大詞典》:國常(國常)
國家的典章、法規(guī)。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毋或如 叔孫僑如 ,欲廢國常,蕩覆公室。”國語·越語下:“肆與大夫觴飲,無忘國常。” 韋昭 注:“常,舊法。” 漢 荀悅 申鑒·政體:“惟察九風(fēng),以定國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