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677,分112頁顯示  上一頁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敗國
霸國
國成
匡國
祖國
治術(shù)
豐芑
奸蠹
邦禮
圖存
國庠
承認
救國
老虎
禹鼎
《漢語大詞典》:敗國(敗國)
(1).猶亡國。國語·晉語八:“有人不難以死安利其國,可無愛乎!若皆卹國如是,則大不喪威,而小不見陵矣。若是道也果,可以教訓,何敗國之有!”
(2).使國家衰敗。后漢書·宦者傳序:“同敝相濟,故其徒有繁,敗國蠹政之事,不可單書。”
《漢語大詞典》:霸國(霸國)
(1).在諸侯國中處于盟主地位的國家。管子·度地:“故百家為里,里十為術(shù),術(shù)十為州,州十為都,都十為霸國。不如霸國者,國也?!?尹知章 注:“不成於霸國者,諸侯之國也?!?span id="4784h5d" class="book">《史記·樂毅列傳》:“夫 齊 ,霸國之餘業(yè),而最勝之遺事也。” 唐 戴叔倫 《京口懷古》詩:“三方歸 漢 鼎,一水限 吳州 。霸國今何在,清泉長自流。” 宋 陸游 《驛舍見故屏風畫海棠有感》詩:“ 燕宮 最盛號花海,霸國雄豪有遺跡?!?br />(2).使國家強盛。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紇干弘神道碑》:“受書 黃石 ,意在王者之圖;揮劍白猿,心存霸國之用?!?/div>
《漢語大詞典》:國成(國成)
猶國均。國家政務的權(quán)柄。《詩·小雅·節(jié)南山》:“憂心如酲,誰秉國成?不自為政,卒勞百姓?!?毛 傳:“成,平也?!?鄭玄 箋:“觀此君臣,誰能持國之平乎,言無有也?!?孔穎達 疏:“誰秉國成,言君臣不能持國平也?!?陳奐 傳疏:“秉國成,猶云秉國均也?!?宋 曾鞏 《蒲宗孟制妻陳氏封河東郡夫人》:“惟時哲輔進秉國成?!?清 黃宗羲 《董公墓志銘》:“ 孫 熊 二公皆書生,不知兵,迎 方 王 二師,拱手而授之國成,凡原設營兵衛(wèi)軍,俱隸 方 王 。”明史·劉宗周傳:“嗚呼,八年之間,誰秉國成,而至於是!”
《漢語大詞典》:匡國(匡國)
匡正國家。 漢 蔡邕 《上封事陳政要七事》:“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惟君天資聰叡,明德顯融,統(tǒng)任上將,匡國弭難?!?明 無名氏 《玉環(huán)記·韋皋潯真》:“ 李晟 舉賢匡國,乃臣子之忠誠;旌善賞功,乃朝廷之大典?!?/div>
《國語辭典》:祖國(祖國)  拼音:zǔ guó
祖籍所在的國家。
《國語辭典》:治術(shù)(治術(shù))  拼音:zhì shù
治國的方法。漢。王充《論衡。書解》:「韓非著治術(shù),身下秦獄,身且不全,安能輔國?」《隋書。卷一。高祖紀上》:「朕君臨區(qū)宇,深思治術(shù)?!?/div>
《漢語大詞典》:豐芑(豐芑)
(1).《詩·大雅·文王有聲》:“ 豐水 有芑, 武王 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武王 烝哉?!?孔穎達 疏:“ 豐水 是無情之物,猶以潤澤而生菜為己事,況 武王 豈不以功業(yè)為事乎。言實以功業(yè)為事,思得澤及后人,故遺傳其所以順天下之謀,以安敬事之子孫?!焙笠浴柏S芑”指詩·大雅·文王有聲。 宋 魏了翁 《安少保果州生祠記》:“ 周 自 文 、 武 、 成 、 康 以來,《棫?!?/span>、《豐芑》、《嵩高》、《烝民》歌詠得人,本非一世之積?!?br />(2).指帝王慎選儲君,教育子孫。用詩·大雅·文王有聲典故。宋史·樂志十四:“ 豐 芑貽謀,建爾元子。” 清 顧汧 《玉牒賦》:“追 豐 芑而踵武,與 有邰 而共轂?!?br />(3).指帝王推衍教育子孫之澤于國人,廣設學校,為國儲才。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杭學游士聚散:“慨祖宗之立法,廣學校以儲材;非惟衍 豐 芑以貽后人,蓋亦隆 漢 都而尊上國。” 元 柳貫 《處州路新修廟學碑銘》:“將令千里之民,均霑 豐 芑之澤,仁漸義漬,貽訓遠矣?!?明 張居正 《翰林院讀書說》:“圣天子迺猶念傾 豐 芑,網(wǎng)羅草澤,特選爾諸士,登諸詞苑?!?br />(4).指一般人對子孫的教育培養(yǎng)。 元 吳萊 《遣兒諤初就學》詩:“ 豐 芑務貽謀, 宋 苗寧揠長。” 明 章懋 《芙蓉書屋》詩:“回視昔年讀書處,溪上芙蓉即 豐 芑;貽謀萬卷書傳香,更有鳳毛為世瑞?!?br />(5).借指國家奠基之地。 明太祖 建都于 南京 , 成祖 北遷,仍建為 留都 。 明 代詩文時以“豐芑”指 南京 。 明 楊漣 《與熊操江書》:“ 豐 芑重地,鼎藉紀綱。眼明力定,識遠機沉,中間葆護正人,肅清邪崇(祟),綏靖地方, 留都 宮殿山川,另是一番清明氣色,固已社稷實式憑之?!?清 黃宗羲 《陳定生先生墓志銘》:“會 眉生 保舉入 京 ,劾 楊武陵 ,并及 大鋮 妄畫條陳,鼓煽 豐 芑, 大鋮 始阻喪,先生與 次尾 因草, 留都 防亂揭?!?/div>
《漢語大詞典》:奸蠹(姦蠹)
亦作“姦蠧”。亦作“奸蠧”。亦作“姧蠧”。
(1).見“ 姦蠹 ”。后漢書·梁統(tǒng)傳:“小人姦蠹,比屋可誅。”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 義方 以 義府 姦蠹害政,將加彈奏,以問其母?!?康有為 《上清帝第一書》:“至於奸蠹叢生,則雖良法美意,反成巨害,不如不變之為愈矣?!?br />(2).指有害國家社會的不法行為。后漢書·梁統(tǒng)傳:“小人姦蠹,比屋可誅。”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 義方 以 義府 姦蠹害政,將加彈奏,以問其母?!?康有為 《上清帝第一書》:“至於奸蠹叢生,則雖良法美意,反成巨害,不如不變之為愈矣?!?br />(3).行為不法的壞人。南齊書·裴叔業(yè)傳:“搜盈山源,糾虔姦蠹?!?宋 蘇軾 《張文定公墓志銘》:“復賜問目曰:‘朕之闕失,國之姦蠹,朝之憸諛,皆直言其狀。’” 元 無名氏 《合同文字》第三折:“幸遇著青天老爺,似明鏡不容姦蠹?!?span id="6xrjzte" class="book">《明史·周經(jīng)傳》:“戶部尤奸蠹所萃,挾勢行私者不可勝紀。” 清 姚鼐 《張逸園家傳》:“君以嚴能治辦,姧蠹屏除。” 清 惲敬 《前臨川縣知縣彭君墓志銘》:“ 臨川 多姦蠹,素稱難治,知縣屢以訐去官。”
《漢語大詞典》:邦禮(邦禮)
有關(guān)國家禮治之事。《書·周官》:“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孔 傳:“春官卿宗廟官長,主國禮治,天、地、神祇、人鬼之事及國之吉兇。”
《國語辭典》:圖存(圖存)  拼音:tú cún
謀求生存。如:「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華的行動愈急。為了救亡圖存,百姓紛紛投入救國行列?!乖?。施惠《幽閨記》第四出:「你道效死而民勿去,這等拘守之言,怎及得遷國圖存之計?!?/div>
《漢語大詞典》:國庠(國庠)
國家開設的學校。舊唐書·文宗紀下:“皇太子方從師傅傳授六經(jīng),一二年后,當令齒胄國庠,以興墜典?!?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二:“ 吳君 不附國庠,名第在於榜末?!?/div>
《國語辭典》:承認(承認)  拼音:chéng rèn
1.供認、招認。《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為前生欠他債負,若不當時承認,又恐他人受苦?!埂都t樓夢》第六一回:「我只說是我悄悄的偷的,嚇你們頑,如今鬧出事來,我原該承認?!?br />2.承擔、負責。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二折:「你怎敢發(fā)大言,獨自保主公去?倘或主公有些差失,誰人承認?」
3.對既成事實表示認可。如新國家成立,必經(jīng)列國承認,始能取得國際地位。
《國語辭典》:救國(救國)  拼音:jiù guó
拯救國家。如:「當國家有難時,大家應不分彼此,積極參與救國的行列?!埂蛾悤>砣?。列傳。魯廣達》:「我身不能救國,負罪深矣。」
《國語辭典》:老虎  拼音:lǎo hǔ
一種兇猛的野獸。形似貓,全身黃褐色,有黑色斑紋,喜肉食。參見「虎」條。
《漢語大詞典》:禹鼎
(1).傳說 夏禹 以九牧之金鑄鼎,上鑄萬物,使民知何物為善,何物為惡。左傳·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明 沈德符 野獲編·釋道·毀皇姑寺:“觀 世宗 屢諭,不特明晰事理,且曲揣人情,真是 禹 鼎 秦 鏡?!?清 趙翼 《題稚存萬里荷戈集》詩:“即今一卷《荷戈》詩,己如 禹 鼎鑄魅魑?!?清 何世麟 《感賦》詩:“ 越 裳依舊防 倭 寇, 禹 鼎何時鑄 漢 奸。”
(2).即九鼎。傳說 禹 鑄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喻國家領(lǐng)土、政權(quán)。 陳毅 《贛南游擊詞》:“賊子引狼輸 禹 鼎,大軍抗 日 渡 金沙 。”
(3). 西周 晚期青銅器。 宋 代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等書著錄,稱為“穆公鼎”。銘文二○五字,記述 禹 以 武公 的兵車百輛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隨 周 王作戰(zhàn),俘獲 鄂侯 事。1942年 陜西 岐山 又出一鼎,與 宋 代著錄相同,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