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677,分112頁顯示  上一頁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宣言
帝學(xué)
讓國
官廩
載言
國均
國策
壽國
泉府
滅國
山國
造邦
正國
國文
折俎
《國語辭典》:宣言  拼音:xuān yán
1.逢人公開聲明?!妒酚洝>戆艘?。廉頗藺相如列傳》:「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弧?br />2.發(fā)表意見。《國語。周語上》:「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cái)用、衣食者也?!?br />3.政府、政黨或其他團(tuán)體把對某事件的主張,用文書對外的宣示。如:「獨(dú)立宣言」。
《漢語大詞典》:帝學(xué)(帝學(xué))
即國學(xué)。國家所設(shè)立的學(xué)校。孔叢子·問軍禮:“天子使有司以特牲告社,告以所征之事而受命焉,奠于帝學(xué)以受成?!?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文選·蔡邕〈郭有道碑文〉》:“遂考覽六經(jīng),探綜圖緯;周流華夏,隨集帝學(xué)。” 李周翰 注:“帝學(xué),國學(xué)也?!?元 宮天挺 《范張雞黍》楔子:“為此來就帝學(xué),未及數(shù)年,選居上館,聲動朝廷。”
《漢語大詞典》:讓國(讓國)
將國家或封地的統(tǒng)治權(quán)讓給賢者。《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何賢乎 叔武 ?讓國也。”史記·張丞相列傳:“ 玄成 時佯狂,不肯立,竟立之,有讓國之名?!?明 李東陽 《掛劍曲》:“平生讓國心,耿耿方在此?!?甘簃 《辛亥和議之秘史》:“宜速諫君讓國,自保安全?!?/div>
《漢語大詞典》:官廩
(1).猶官俸。國家發(fā)給的俸祿。《三國志·吳志·陸凱傳》:“伏聞織絡(luò)及諸徒坐,乃有千數(shù),計(jì)其所長,不足為國財(cái),然坐食官廩,歲歲相承,此為無益。” 宋 陸游 《暑夜》詩:“無功耗官廩,太息負(fù)平生?!?明 張四維 《雙烈記·從征》:“我這里深慚毛義微官廩,那些個少可酬 云英 逆旅情?!?br />(2).國庫里的糧食。宋史·真宗紀(jì)二:“﹝ 大中 祥符 二年九月﹞丁丑,發(fā)官廩振 鳳州 水災(zāi)?!?span id="grkb8kc" class="book">《宋史·王沿傳》:“又體量 河朔 饑民,所至不俟詔,發(fā)官廩濟(jì)之?!?/div>
《漢語大詞典》:載言(載言)
謂記錄國家盟會之辭。后亦泛指記錄史事。禮記·曲禮上:“史載筆,士載言?!?鄭玄 注:“言,謂會同盟要之辭。” 陳澔 集說:“言,謂盟會之辭?!?唐 劉知幾 《〈史通〉序》:“自惟歷事二主,從官兩京,遍居司籍之曹,久處載言之職?!卑?,“載言之職”謂史官。
《漢語大詞典》:國均(國均)
(1).國家政務(wù)的權(quán)柄。均,同“ 鈞 ”,制陶器模子下面的圓盤,引申為權(quán)柄。《詩·小雅·節(jié)南山》:“ 尹氏 大師,維 周 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毛 傳:“均,平?!?陳奐 傳疏:“均,漢書·律歷志作‘鈞’。均、鈞同。”北史·隋紀(jì)下·煬帝:“強(qiáng)臣豪族,咸執(zhí)國均,朋黨比周,以之成俗?!?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懷》:“禮闈通政本,文昌總國均。”
(2).國家重臣。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傳舍哭范仆射》詩:“已矣余何嘆,輟春哀國均?!?/div>
《國語辭典》:國策(國策)  拼音:guó cè
1.國家的政策。如:「共商國策」。
2.《戰(zhàn)國策》的別名。參見「戰(zhàn)國策」條。
《國語辭典》:壽國(壽國)  拼音:shòu guó
延長國命?!豆茏印0匝浴罚骸阜蛞谎远鴫蹏?,不聽而國亡,若此者,大圣之言也。」《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有能益人之壽者,則人莫不愿之;今壽國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過矣!」
《漢語大詞典》:泉府
(1).官名。在周禮為司徒的屬官,掌管國家稅收、收購市上的滯銷物資等。周禮·地官·泉府:“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漢書·食貨志下》:“ 周 有泉府之官?!?顏師古 注:“司徒之屬官也?!?明 高攀龍 《今日第一要務(wù)疏》:“臣觀古今善理財(cái)者,無如 周公 。而《周官》所立泉府,謂之曰:‘泉者,欲其如泉之流而不滯也?!?br />(2).指儲備錢財(cái)?shù)母畮臁?span id="pwj3b7f" class="book">《魏書·高謙之傳》:“是以古之帝王,乘天地之饒,御海內(nèi)之富,莫不腐紅粟于太倉,藏朽貫于泉府?!?/div>
《漢語大詞典》:滅國(滅國)
已滅亡的國家。《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絶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分類:滅亡國家
《國語辭典》:山國(山國)  拼音:shān guó
1.多山的國家或地區(qū)。如:「尼泊爾是個山國,境內(nèi)高峰林立?!埂吨芏Y。地官。掌節(jié)》:「凡邦國之使節(jié),山國用虎節(jié),土國用人節(jié),澤國用龍節(jié)。」
2.漢代西域國名?!稘h書。卷九六。西域傳下。山國》:「山國,王去長安七千一百七十里。……山出鐵,民山居,寄田糴谷于焉耆、危須。」
《漢語大詞典》:造邦
創(chuàng)立國家。 明 方孝孺 《憫知賦哀葉廷振》:“昔 洙 泗 之啟圣兮,異才森其并出。大或僈於造邦兮,小猶易夫千室?!?明 王锜 寓圃雜記卷上:“時 高皇帝 造邦,法制嚴(yán)峻,其友復(fù)堅(jiān)沮之。” 清 蔣湘南 《與田叔子論古文第三書》:“我朝造邦東土,拓界西疆,中外一家,昭回旁薄,精華全萃于 乾隆 時?!?/div>
《漢語大詞典》:正國(正國)
治理國家。國語·晉語八:“夫正國者,不可以暱於權(quán),行權(quán)不可以隱於私?!?/div>
《國語辭典》:國文(國文)  拼音:guó wén
1.泛指本國的語文、文學(xué)和文化。如:「國文教科書」。
2.本國的文字。
《漢語大詞典》:折俎
(1).古代祭祀、宴會時,殺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犧牲的禮器。儀禮·鄉(xiāng)飲酒禮:“賓升自西方,乃設(shè)折俎?!?賈公彥 疏:“凡解牲體之法,有全烝其豚。解為二十體,體解即此折俎是也?!?span id="4dylgb1" class="book">《左傳·宣公十六年》:“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公當(dāng)享,卿當(dāng)宴。王室之禮也?!?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圣:“ 宋 置折俎,以多文舉禮?!?br />(2).引申為參與國家大典。 唐 毛杰 《與盧藏用書》:“ 杰 時在草莽,運(yùn)厄窮愁,思折俎而無因,嗟掃門而不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