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738,分116頁顯示  上一頁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守器
府藏
國將
國謀
鎮(zhèn)國
守國
安邦
邦典
禮命
天維
行政
鼎重
負海
內(nèi)政
邑屋
《漢語大詞典》:守器
(1).守護國家的重器。器,指象征君權(quán)的器物,如祭器、車服等。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 杜預 注:“名,爵號;器,車服?!?br />(2).指所守護的重器。《左傳·昭公十六年》:“ 宣子 有環(huán),其一在 鄭 商。 宣子 謁諸 鄭伯 , 子產(chǎn) 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br />(3).封建時代太子主宗廟之器,因借指太子。南齊書·文惠太子傳贊:“二象垂則,三星麗天。樹嫡惟長,義匪求賢。方為守器,植命不延?!?span id="1xd9uoh" class="book">《南史·齊武帝諸子等傳論》:“守器之重,邦家所馮,觀 文惠 之在東儲,固已有虧令德,向令負荷斯集,猶當集於禍敗。” 唐 溫大雅 《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卷二:“然圣人千慮,失於知子,以正萬國,輕易元良,廢守器之長,立不才之庶。兆亂之萌,於是乎在?!?span id="zlun76w" class="book">《舊唐書·燕王忠傳》:“且今之守器,素非皇嫡?!?br />(4).謂保持本來的器質(zhì)。 三國 魏 嵇康 《四言》詩:“思友山林,抱樸山嵋,守器殉業(yè),不能奮飛?!?/div>
《漢語大詞典》:府藏
(1).舊時國家儲存文書、財物之所。亦指貯藏的財物。史記·大宛列傳:“令外國客徧觀各倉庫府藏之積。”隋書·韋師傳:“ 陳國 府藏,悉委於 師 ,秋毫無所犯,稱為清白?!?清 龔自珍 《古史鉤沉論二》:“ 周 歷不為不多,數(shù)不為不躋,府藏不為不富?!?br />(2).腑臟。五臟六腑的總稱。府,通“ 腑 ”,藏,通“ 臟 ”。《素問·寶命全形論》:“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
《漢語大詞典》:國將(國將)
(1). 王莽 所置官職。位于三公上,為四輔之一。漢書·王莽傳中:“ 哀章 為國將?!眳⒁姟?四輔 ”。
(2).國家的將帥。后漢書·鄭太傳:“明公出自 西州 ,少為國將,閑習軍事,數(shù)踐戰(zhàn)場,名振當世?!?/div>
《漢語大詞典》:四輔(四輔)
(1).官名。相傳古代天子身邊的四個輔佐。書·洛誥有“四輔”之稱。《益稷》有四鄰,史記·夏本紀作“四輔”。至尚書大傳、 賈誼 新書始有疑、承、輔、弼(新書作道、弼、輔、承)為“四輔”之說,皆出于 秦 漢 間人的依托。至 王莽 托古改制,置四輔以配三公,又為其子置師疑、傅承、阿輔、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 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輔”。參閱 清 全祖望 《經(jīng)史問答·三禮問目答全藻問》。
(2).國都附近的州郡。 唐 開元 中以近畿之州為四輔,即 同 、 華 、 岐 、 蒲 四州。見 宋 王應(yīng)麟 小學紺珠·地理類·四輔。 宋 崇寧 間所置四輔郡,以 潁昌府 為南輔, 襄邑縣 為東輔, 鄭州 為西輔, 澶州 為北輔。見宋史·徽宗紀二。
(3).星名。指房宿四星。史記·天官書:“犯四輔,輔臣誅?!?司馬貞 索隱:“四輔,房四星也。房以輔心,故曰四輔?!?br />(4).星名。指東蕃四星。晉書·天文志上:“東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亦曰四輔也?!?br />(5).星名。指極星旁的四星,亦稱四弼。宋史·天文志二:“四輔四星,又名四弼,在極星側(cè),是曰帝之四鄰,所以輔佐北極,而出度授政也。去極星各四度?!?/div>
《漢語大詞典》:國謀(國謀)
(1).關(guān)于國事的謀劃。戰(zhàn)國策·趙策二:“寡人宮居,屬於師傅,不得與國謀。”
(2).為國家打算。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求道者,身計也;惜費者,國謀也。身計國謀,不可兩遂。誠臣徇主而棄親,孝子安家而忘國,各有行也?!?/div>
《漢語大詞典》:鎮(zhèn)國(鎮(zhèn)國)
使國家安定。《亢倉子·賢道》:“賢可以鎮(zhèn)國,材亦可以理國?!?/div>
分類:國家安定
《漢語大詞典》:守國(守國)
(1).守衛(wèi)都城。引申為保衛(wèi)國家。周禮·考工記·廬人:“故攻國之兵欲短,守國之兵欲長……守國之人寡,食飲飽,行地不遠,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span id="dwjctmz" class="book">《管子·山權(quán)數(shù)》:“ 桓公 問於 管子 曰:‘權(quán)棅之數(shù),吾已得之矣,守國之固奈何?’”
(2).掌管國政;治理國家。管子·牧民:“守國之度,在飾四維?!?漢 劉向 列女傳·楚老萊妻:“王復曰:‘守國之孤愿變先生之志?!?老萊子 曰:‘諾?!?宋 蘇軾 《富鄭公神道碑》:“朕為祖宗守國,必不敢以其地與人?!?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蓋 金 之 宣 哀 二宗,猶知守國,非 天祚 荒淫之比?!?/div>
《國語辭典》:安邦  拼音:ān bāng
治理國家,使之安定。如:「身為一國元首,自應(yīng)有一套治國安邦的策略?!?/div>
《漢語大詞典》:邦典
本指治理邦國的六典。后泛指國家法典。周禮·秋官·大司寇:“凡諸侯之獄訟,以邦典定之。” 鄭玄 注:“邦典,六典也?!?唐 孫逖 《送趙評事攝御史監(jiān)軍嶺南》詩:“議獄持邦典,臨戎假憲威。”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讐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執(zhí)而誅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參見“ 六典 ”。
《國語辭典》:六典  拼音:liù diǎn
1.周代輔佐帝王治理邦國的六種法典。即治典、禮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周禮。天官冢宰。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jié)h。張衡〈東京賦〉:「建象魏之兩觀,旌六典之舊章?!?br />2.隋代宮廷中的女官。即典琮、典贊、典櫛、典器、典執(zhí)、典會?!端鍟>砣?。后妃列傳。序》:「又采漢、晉舊儀,置六尚、六司、六典,遞相統(tǒng)攝,以掌宮掖之政?!?/div>
《漢語大詞典》:禮命(禮命)
(1).指國家的禮籍和君王的策命。周禮·天官·小宰:“五曰聽祿位以禮命。” 王安石 新義:“聽祿位以禮命者,禮有數(shù),命有等,祿位視此制之故也?!?孫詒讓 正義:“禮命,謂國之禮籍,王之策命?!?br />(2).指禮聘與任命。資治通鑒·漢安帝永初四年:“﹝ 楊震 ﹞教授二十餘年,不答州郡禮命?!?胡三省 注:“禮,謂延聘之禮;命,謂辟置之命?!?span id="ah7wlew" class="book">《后漢書·皇甫規(guī)傳》:“后 梁冀 被誅,旬月之間,禮命五至,皆不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濫波國等三國:“褒贊既隆,禮命亦重?!?/div>
《漢語大詞典》:天維(天維)
(1).天的綱維。文選·張衡〈西京賦〉:“爾乃振天維,衍地絡(luò)?!?薛綜 注:“維,綱也;絡(luò),網(wǎng)也。謂其大如天地矣?!?唐 魏徵 《大明舞》詩:“上紐天維,下安地軸?!?br />(2).國家的綱紀。晉書·束晳傳:“振天維以贊百務(wù),熙帝載而鼓皇風?!?明 張居正 《恭述祖德》詩:“二祖肇皇綱,三宗奠天維。”
《國語辭典》:行政  拼音:xíng zhèng
1.國家的政務(wù),如內(nèi)政、外交、教育、軍事、財政等。
2.國家或團體基于維持統(tǒng)治上的需要,所進行的一種權(quán)力作用。
3.公共機關(guān)業(yè)務(wù)的推行與管理。
《漢語大詞典》:鼎重
(1).指國家重任。 漢 蔡邕 《司空楊秉碑》:“沙汰海內(nèi),料簡貞實,抽援表達,與之同蘭芳,任鼎重?!?br />(2).敬辭。謂請您大力幫忙(表示請托時用)。 明 鹿善繼 《與齊群玉張鳳圖書》:“仰藉年兄鼎重,先達於 李老公祖 ?!?明 鹿善繼 《與張溶吾書》:“本縣念其素修,欲為申請,仰乞鼎重於太尊老公祖前,稍一斡旋,但得申至學臺,或可望留一綫?!?/div>
《漢語大詞典》:負海(負海)
(1).背靠大海。戰(zhàn)國策·齊策一:“南有 韓 魏 ,負海之國也,地廣人眾,兵強士勇,雖有百 秦 ,將無奈我何!”新唐書·忠義傳中·賈循:“地南負海,北屬 長城 ,林埌岑翳,寇所蔽伏?!?明 歸有光 《遺王都御史書》:“ 嘉定 負海,去郡治二百里所,往來以潮汐為候?!?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者西方數(shù)省,外稍負海,而內(nèi)有險阻之形勢?!?br />(2).借指邊遠國家,蠻夷之地。管子·霸言:“大國小大有謀,彊弱有形。服近而彊遠,王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負海攻負海,中國之形也。折節(jié)事強以避罪,小國之形也。” 尹知章 注:“謂以蠻夷攻蠻夷。蠻夷負海以為固,故曰負海?!?/div>
《國語辭典》:內(nèi)政(內(nèi)政)  拼音:nèi zhèng
1.國家內(nèi)部的政務(wù)?!豆茏?。大臣》:「臣聞內(nèi)政不修,外舉事不濟?!?jié)h。趙曄《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自今以往,內(nèi)政無出,外政無入,吾固戒子大夫敬受命矣!」
2.后宮內(nèi)部的行政事務(wù)?!吨芏Y。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掌內(nèi)治之貳,以詔后治內(nèi)政。」《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諸王列傳下。文帝諸子》:「時六宮無主,潘專總內(nèi)政?!?br />3.家政,家內(nèi)的事務(wù)。明。宋濂〈玉龍千戶所管民司長官樓君墓志銘〉:「內(nèi)政修舉,無愧于婦道?!?br />4.妻子。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河北人事,多由內(nèi)政,綺羅金翠,不可廢闕。」
《漢語大詞典》:邑屋
(1).古代行政區(qū)域單位。莊子·胠篋:“闔四竟之內(nèi),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xiāng)曲者,曷嘗不法圣人哉!” 成玄英 疏:“司馬法: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四為邑?!?br />(2).引申指鄉(xiāng)里。隸釋·漢廣漢屬國侯李翊碑:“赫赫惟忠,屬國 李侯 ,發(fā)跡邑屋,聲冠方嵎。”
(3).邑里的房舍;村舍。戰(zhàn)國策·齊策四:“愿得賜歸,安行而返臣之邑屋。”漢書·游俠傳·郭解:“居邑屋不見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辠!” 顏師古 注:“邑屋,猶今人言村舍、巷舍也。” 晉 陶潛 《還舊居》詩:“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span id="feshyrg" class="book">《宋史·天文志一》:“其間又有邑屋山林之蔽。”
(4).陵邑的房舍。指祠堂。舊唐書·李吉甫傳:“臣以祠堂之設(shè),禮典無文……昔 漢 章帝 時,欲為 光武 原陵 、 明帝 顯節(jié)陵 各起邑屋, 東平王 蒼 上疏言其不可?!?br />(5).引申為國家神器,政權(quán)。 宋 王安石 《九鼎》詩:“ 始皇 區(qū)區(qū)求不得,坐令神姦窺邑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