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孤月
指月亮。因明月獨懸天空,故稱孤月。 唐 王昌齡 《送人歸江夏》詩:“曉夕雙帆歸 鄂 渚,愁將孤月夢中尋?!?宋 蘇軾 《送小本禪師赴法云》詩:“孤月掛空碧,是身如浮云?!?宋 楊萬里 《月下梅花》詩:“天恐梅花不耐寒,遣將孤月問平安?!?/div>
分類:因明
《國語辭典》:比量  拼音:bǐ liàng
1.比試較量。元。關(guān)漢卿《玉鏡臺》第一折:「他每都恃著口強,便儀秦呵!怎敢比量!」
2.了解真理的三種方式之一。經(jīng)由推論而了解真理稱為「比量」。
分類:比量
《漢語大詞典》:三支
(1).指 漢 末、 三國 時來 華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讖 、 支亮 和 支謙 三人。 支謙 受業(yè)于 支亮 , 亮 受業(yè)于 支讖 。當時稱“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 宋 陳師道 《別寶講主》詩:“暫息三 支 論,重參二祖禪?!?梁啟超 《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六章第二節(jié):“ 三國 時代 支纖 、 支亮 、 支謙 ,皆自 印度 來傳教,時號‘三 支 ’”
(2).古 印度 因明學(xué)指組成比量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即:宗(立義),因(論證),喻(設(shè)譬)。翻譯名義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況,喻曉宗因?!?章炳麟 《諸子學(xué)略說》:“近人或謂 印度 三支,即是 歐州 三段?!?/div>
《漢語大詞典》:白玉蟾
民間傳說指月中的三足蟾蜍,因明月色白,故稱。 清 曹寅 《游仙詩和汪蘿山》之二九:“笑傲人間白玉蟾,千年一住跡長淹?!?/div>
《漢語大詞典》:宗因
佛教因明學(xué)說中的第一和第二支。借指佛學(xué)邏輯。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xù)集·寺塔記上》:“簷外垂青豆,經(jīng)中發(fā)白蕖,縱辯宗因袞袞,忘言理事如如?!?/div>
《漢語大詞典》:現(xiàn)量(現(xiàn)量)
古 印度 因明學(xué)和佛教用語。量為度量決定之意,現(xiàn)量指感覺器官對事物的直接反映。猶直覺。 明 袁中道 《心律》:“參禪有從現(xiàn)量入者,有從此量入者。從現(xiàn)量入者,其力強,故一得而不失?!?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長河落日圓’,初無定景。‘隔水問樵夫’,初非想得。則禪家所謂現(xiàn)量也?!?/div>
《漢語大詞典》:非量
佛教因明(邏輯學(xué))用語。與“現(xiàn)量”、“比量”合稱“三量”。 章炳麟 《諸子學(xué)略說·論名家》:“五官感覺,惟是現(xiàn)量,故曰五官簿之而不知。心能知覺,兼有非量、比量?!?/div>
《漢語大詞典》:五旌
指 印度 古因明學(xué)(即邏輯學(xué))的五段推理法,后為新學(xué)三段推理法所代替。 章炳麟 《訄書·正名雜義》:“夫三段之條,五旌之教,是有專家,不得采摭?!?/div>
《漢語大詞典》:三支比量
古 印度 因明學(xué)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稱三支。以因、喻論證宗,稱比量。整個論證過程稱三支比量。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辯説之道,先見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謂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辯,初宗,次因,次喻。(兼喻體、喻依。) 大秦 之辯,初喻體(近人譯為大前提),次因(近人譯為小前提),次宗。其為三支比量一矣。”參見“ 三支 ”。
《漢語大詞典》:三支
(1).指 漢 末、 三國 時來 華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讖 、 支亮 和 支謙 三人。 支謙 受業(yè)于 支亮 , 亮 受業(yè)于 支讖 。當時稱“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 宋 陳師道 《別寶講主》詩:“暫息三 支 論,重參二祖禪?!?梁啟超 《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六章第二節(jié):“ 三國 時代 支纖 、 支亮 、 支謙 ,皆自 印度 來傳教,時號‘三 支 ’”
(2).古 印度 因明學(xué)指組成比量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即:宗(立義),因(論證),喻(設(shè)譬)。翻譯名義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況,喻曉宗因?!?章炳麟 《諸子學(xué)略說》:“近人或謂 印度 三支,即是 歐州 三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