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四人觀世
【佛學大辭典】
(雜語)依人人之機根,而觀世間有等差。凡夫觀三界之樂,歡喜游戲而不覺知。二乘觀三界之苦,如火宅不安。菩薩觀三界之空緣想見相猶如空花。諸佛觀三界為唯心,世間諸物皆為妙明之心。
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為波斯匿王說先后丑妙之四人不同。出于增一阿含四意斷品。
四人果報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由先后言之,又分為四人果報。
一、先苦后樂 謂或有人,先生卑賤家,衣食不充,受諸困苦。然心無邪見,自念我于宿世,不行布施,不修福德,恒值貧賤。即便懺悔,改往所作,修于善行。后生人中,多饒財寶,無所缺乏,是名先苦后樂。
二、先樂后苦 謂或有人,先生富貴之家,衣食充足,受諸快樂。然心懷邪見,不能布施修福,多造惡業(yè),后生地獄,受種種苦。若生人中,貧窮、丑陋,無有衣食,是名先樂后苦。
三、先苦后苦 謂或有人,先生貧賤之家,衣食不充,受諸逼迫。復懷邪見,習諸惡法,后墮地獄,受種種苦。若生人中,又極貧賤,衣食不充,是名先苦后苦。
四、先樂后樂 謂或有人,先生富貴家,多諸財寶,受諸快樂。后能敬重三寶,布施修福,后生人天中,恒受富貴,多饒財寶,稱意自在,是名先樂后樂。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苑珠林)
〔一、先苦后樂〕,謂或有人,先生卑賤家,衣食不充,受諸困苦;然心無邪見,自念我于宿世,不行布施,不修福德,恒值貧賤,即便懺悔,改往所作,修于善行;后生人中,多饒財寶,無所缺乏,是名先苦后樂。
〔二、先樂后苦〕,謂或有人,先生富貴之家,衣食充足,受諸快樂;然心懷邪見,不能布施修福,多造惡業(yè);后生地獄,受種種苦;若生人中,貧窮丑陋,無有衣食,是名先樂后苦。
〔三、先苦后苦〕,謂或有人,先生貧賤家,衣食不充,受諸逼迫,復懷邪見,習諸惡法,后墮地獄,受種種苦;若生人中,又極貧賤,衣食不充,是名先苦后苦。
〔四、先樂后樂〕,謂或有人,先生富貴家,多諸財寶,受諸快樂,復能敬重三寶,布施修福;后生人天中,恒受富貴,多饒財寶,稱意自在,是名先樂后樂。(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四人有障
【三藏法數(shù)】
(出究竟一乘寶性論)
障者,覆障也。謂一闡提等四人,各有所障,不能生正信入理,沉滯空寂,故言四人有障。(梵語一闡提,華言信不具。)
〔一、一闡提不信障〕,謂此人不信有因有果,毀謗大乘,是名一闡提不信障。
〔二、外道執(zhí)我障〕,謂其所執(zhí)神我之見,多在理外,名為外道。我者,即于五陰身中,強立主宰,名之為我。此外道謂罪??鄻纷杂卸ㄒ颍敱厥?;執(zhí)著我見,不信佛法,是名外道執(zhí)我障。(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三、聲聞畏苦障〕,聞佛聲教,故曰聲聞。謂聲聞之人,怖畏世間生死之苦,樂著真空,是名聲聞畏苦障。
〔四、獨覺舍悲障〕,謂其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物變易,自覺真空,故名獨覺;此獨覺之人,但能自度,而不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眾生,是名獨覺舍悲障。
第四人,入已便沒,沒已還出,出已即住,遍觀四方
【三藏法數(shù)】
此一種以喻四果之人,昔斷善根,故云沒。親近善友,而得信心,故云出。由信心故,受持書寫解說經(jīng)典,修習智慧,以利根故,心不退轉(zhuǎn),故云住。證得四果,故云遍觀四方。(四果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