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36,分23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沸騰
叢生
一手
并立
一頭
兼愛
和聲
相容
兼容
并世
一邊
并出
五龍
沖突
矛盾
《國語辭典》:沸騰(沸騰)  拼音:fèi téng
1.液體在一定壓力下,加熱至一定的溫度時(shí),液體表面及內(nèi)部發(fā)生汽化的現(xiàn)象。
2.水流涌起。《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晉。左思吳都賦〉:「濆薄沸騰,寂寥長邁。」
3.喧噪動蕩。三國魏。嵇康幽憤詩〉:「欲寡其過,謗議沸騰。」《舊唐書。卷五九。列傳。任瑰》:「隋氏失馭,天下沸騰?!?/div>
《國語辭典》:叢生(叢生)  拼音:cóng shēng
1.樹木聚集在一處生長。如:「草木叢生」。漢。劉安〈招隱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謇連卷兮枝相繚?!?br />2.形容很多事物同時(shí)發(fā)生。如:「百弊叢生」?!肚f子。天運(yùn)》:「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diào)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無形,布揮而不曳?!?/div>
《國語辭典》:一手  拼音:yī shǒu
1.一只手。《紅樓夢》第六三回:「湘云忙一手奪了,擲與寶釵?!?br />2.技藝?!段拿餍∈贰返谌呕兀骸肝矣袀€(gè)堂房侄女,今年十八歲,做得一手好針線。」
3.一人的力量。宋。林景熙酬謝皋父見寄〉詩:「風(fēng)雅一手提,學(xué)子屨滿戶?!?br />4.手段?!端疂G傳》第三七回:「你在這里又弄這一手?船里甚么行貨?有些油水么?」
5.不正當(dāng)?shù)年P(guān)系。如:「他們兩人平日在公司里,少有互動,沒人會想到他倆私底下竟然有一手。」
《國語辭典》:并立(並立)  拼音:bìng lì
1.同時(shí)存在。引申有地位相當(dāng),勢力相等的意義?!稌x書。卷四四。盧欽傳》:「兩雄不俱處,功名不并立?!埂度龂萘x》第一三回:「傕性不測,況今兩雄不并立,倘彼酒后置毒,妾將奈如?」
2.并排而立。如:「他們兩人在臺上并立著?!?/div>
《國語辭典》:并立(併立)  拼音:bìng lì
接連矗立著。如:「去國十馀年,回來一看,只見高樓并立,市容變化很大?!?/div>
《國語辭典》:一頭(一頭)  拼音:yī tóu
1.一面。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三折:「既是這等,待我一頭開門,一頭念詩你聽咱?!埂肚迤缴教迷挶?。陳巡檢梅嶺失妻記》:「巡檢一頭行,一頭哭?!挂沧鳌敢煌丁?。
2.一樁、一件。《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如今到有一頭親事,不知你可情愿?」
3.一趟?!度辶滞馐贰返谒奈寤兀骸缸蛉漳羌?,關(guān)在飯店里,我去一頭來?!?br />4.一下子、一徑?!都t樓夢》第九回:「如今得了這個(gè)信,又有賈薔助著,便一頭進(jìn)來找金榮。」《老殘游記》第六回:「過了些時(shí),活該有事,被他爸爸回來一頭碰見,氣了個(gè)半死?!?br />5.頭部突然的動作。《紅樓夢》第二五回:「脫了袍服,拉了靴子,便一頭滾在王夫人懷里?!?br />6.滿頭。如:「一頭的珠花」。
7.表示牲口的數(shù)量。如:「一頭豬」、「一頭驢」。
《國語辭典》:出人頭地(出人頭地)  拼音:chū rén tóu dì
讓他高出一頭。語本宋。歐陽修 與梅圣俞書:「讀軾書,不覺汗出??煸眨煸?!老夫當(dāng)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后指超越他人,獨(dú)露頭角。明。陸采《懷香記》第三七出:「書生俊杰真天縱,出人頭地建奇功?!埂队魇烂餮?。卷三○。明悟禪師趕五戒》:「勉強(qiáng)送他學(xué)堂攻書,資性聰明,過目不忘,吟詩作賦,無不出人頭地?!?/div>
《國語辭典》:兼愛(兼愛)  拼音:jiān ài
1.廣泛愛眾人?!盾髯印3上唷罚骸笀蜃屬t,以為民。氾利兼愛德施均?!埂段倪x。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仲尼兼愛,不羞執(zhí)鞭?!?br />2.戰(zhàn)國時(shí)墨翟所倡導(dǎo)的學(xué)說。主張平等之愛,無人己親疏厚薄的不同。
3.《墨子》的篇名。分上、中、下三篇。
《國語辭典》:和聲(和聲)  拼音:hé shēng
1.歌曲中一人或眾人應(yīng)和的部分。
2.音樂上指兩個(gè)以上的音按一定規(guī)律同時(shí)發(fā)聲。
《國語辭典》:相容  拼音:xiāng róng
相互包容、忍讓。《韓非子。五蠹》:「故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三國演義》第二回:「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
《漢語大詞典》:兼容
同時(shí)容納各個(gè)方面。漢書·田蚡傳:“ 籍福 賀 嬰 ,因弔曰:‘君侯資性喜善疾惡,方今善人譽(yù)君侯,故至丞相,然惡人眾,亦且毀君侯。君侯能兼容則幸久;不能,今以毀去矣?!?顏師古 注:“兼容,謂不嫉惡人令其怨也。” 宋 蘇軾 《謝韓舍人啟》:“蓋不推恩則無所兼容,不執(zhí)法則有所僥倖。”
《國語辭典》:并世(並世)  拼音:bìng shì
同時(shí)代?!读凶?。力命》:「朕與子并世也,而人子達(dá)。」
分類:同時(shí)
《國語辭典》:一邊(一邊)  拼音:yī biān
1.事物的某一方面。唐。李白 贈升州王使君忠臣詩:「巨海一邊靜,長江萬里清?!埂抖鲙肪硭模骸赋止{歸,置于妝臺一邊?!?br />2.一面。表示一個(gè)動作與另一個(gè)動作同時(shí)進(jìn)行?!抖膛陌阁@奇》卷九:「你住在外面,一邊等我,一邊看人,方不誤事?!埂缎咽酪鼍墏鳌返谖寤兀骸改莾蓚€(gè)虞侯那里肯依,一邊收拾,一邊叫了兩匹馬,將行李馱在馬上,兩個(gè)虞侯跟著先行去了。」
3.一旁。《儒林外史》第三回:「丟過一邊不看了,又坐了一會,還不見一個(gè)人來交卷?!埂都t樓夢》第五五回:「見探春有怒色,便不敢以往日喜樂之時(shí)相待,只一邊垂手默待?!?/div>
《國語辭典》:并出(并出)  拼音:bìng chū
同時(shí)出現(xiàn)、同時(shí)存在。漢。班固〈公孫弘傳贊〉:「群士慕響,異人并出。」南朝梁。沈約〈恩倖傳論〉:「郡縣掾吏,并出豪家,負(fù)戈宿衛(wèi),皆由勢族?!?/div>
《漢語大詞典》:五龍(五龍)
(1).遠(yuǎn)古傳說中的五個(gè)部落首領(lǐng)。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 五龍 比翼, 人皇 九頭?!?李善 注引《春秋命歷序》:“ 皇伯 、 皇仲 、 皇叔 、 皇季 、 皇少 ,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二:“ 祝融氏 為 火帝 ,君南岳; 五龍氏 乘云登仙。”
(2).古代傳說中五個(gè)人面龍身的仙人,道教稱為五行神。鬼谷子·本經(jīng)陰符:“盛神法五龍?!?陶宏景 注:“五龍,五行之龍也?!?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487326' target='_blank'>《文選·郭璞〈游仙詩〉》:“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 李善 注引《遁甲開山圖》 榮氏 解:“五龍,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龍身。長曰 角龍 ,木仙也。次曰 徵龍 ,火仙也。次曰 商龍 ,金仙也。次曰 羽龍 ,水仙也。次曰 宮龍 ,土仙也。”亦謂五龍的法術(shù)。 唐 李邕 《葉有道碑》:“專精五龍,遍游群岳。”
(3).譽(yù)稱同時(shí)以才名著聞的五人。(1)指 漢 公沙穆 五子。 晉 陶潛 《集圣賢群輔錄下》“ 公沙紹 字 子起 , 紹 弟 孚 字 允慈 , 孚 弟 恪 字 允讓 , 恪 弟 逵 字 義則 , 逵 弟 樊 字 義起 ,右 北海 公沙穆 之五子,并有令名,京師號為 公沙 五龍?!?2)指 晉 索靖 、 氾衷 、 張甝 、 索紾 、 索永 五人。晉書·索靖傳:“ 靖 少有逸羣之量,與鄉(xiāng)人 氾衷 、 張甝 、 索紾 、 索永 俱詣太學(xué),馳名海內(nèi),號稱 敦煌 五龍?!?3)指 南朝 齊 張岱 兄弟五人。南齊書·張岱傳:“ 岱 少與兄太子中書舍人 寅 、 新安 太守 鏡 、征北將軍 永 、弟 廣州 刺史 辨 ,俱知名,謂之 張氏 五龍?!?4)指十六國 前涼 辛攀 兄弟五人。 唐 楊炯 《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若夫 于公 之宅,駟馬高驅(qū), 辛氏 之門,五龍齊駕?!?宋 王應(yīng)麟 小學(xué)紺珠·氏族·五龍:“ 涼 辛攀 ,兄 鑒 、 曠 ,弟 寳 、 迅 ?!?5)指 宋 竇儀 兄弟五人。宋史·竇儀傳:“ 儀 學(xué)問優(yōu)博,風(fēng)度峻整,弟 儼 侃 偁 僖 ,皆相繼登科……當(dāng)時(shí)號為 竇氏 五龍。”
《漢語大詞典》:沖突(衝突)
向前突出。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古榆關(guān)》:“墩臺守望,雖鱗次櫛比,而柳柵沙溝,衝突道側(cè),行旅患之?!?/div>
《國語辭典》:矛盾  拼音:máo dùn
1.矛、盾,武器名,古代兩種功用不同的兵器。相傳有一人賣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堅(jiān)固,任何東西都戳不破。后來又誇他的矛最銳利,什么東西都能刺進(jìn)去。一人問他若拿他的矛來刺他的盾會如何,他卻回答不出來。典出《韓非子。難勢》。后比喻言語行為自相抵觸。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則學(xué)上指不可同為真,亦不可同為假的概念或命題。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韓非子·難一:“ 楚 人有鬻楯與矛者,譽(yù)之曰:‘吾楯之堅(jiān),物莫能陷也。’又譽(yù)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蛟唬骸宰又葑又畼J,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焙笠浴懊瑯J(盾)”連舉比喻言語或行為相互抵觸,互不相容。魏書·李業(yè)興傳:“ 異 曰:‘圓方之説,經(jīng)典無文,何怪於方?’ 業(yè)興 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卿録 梁 主《孝經(jīng)義》亦云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楯?’”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今之記事也則不然,或隔卷異篇,遽相矛盾;或連行接句,頓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曹唐:“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矛楯之極,則是非鋒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