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時事(時事)  拼音:shí shì
1.當時的急事?!吨芏Y。地官。逐師》:「巡其稼穡,而移用其民,以救其時事?!?br />2.四時的貢職。《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士起將歸時事于宰旅,無他事矣。」
3.當時的事情或事物?!都t樓夢》第六二回:「這用時事,卻使不得,兩個人都該罰。」
4.最近發(fā)生的國內外事件。如:「時事報導」、「時事分析」?!段拿餍∈贰返谒摹鸹兀骸改赣H天天在家里,沒有曉得外面的時事,如今外國人在那里要中國的地方,想出各種的法子來欺負中國。」
《漢語大詞典》:謹按(謹按)
(1).引用論據(jù)、史實開端的常用語。魏書·源賀傳:“ 懷 乃奏曰:‘謹按條制:逃吏不在赦限?!?宋 徐度 卻掃編卷上:“ 忠宣 復對曰:‘謹按國朝典故, 天禧 中,宰臣 王旦 元是太保、平章事,以病乞退,加太尉、侍中?!?明 焦竑 《焦氏筆乘續(xù)集·犧樽》:“謹按《博古圖》作牛形,背上開竅以注酒,曰犧罇;如象形者,曰象罇。據(jù)此可證三禮圖之謬。” 清 惲敬 《〈卓忠毅公遺稿〉書后》:“謹按 忠毅 授命於 建文 四年,其生平經濟、氣節(jié),前人已表章之如日月之著矣。”
(2).謂緊握在手。 明許三階《節(jié)俠記·憂國》:“為今之計呵,除是麟符謹按觀機變,鸞輿反正從人愿,會見鳳翼龍鱗慶百年?!?/div>
《國語辭典》:史筆(史筆)  拼音:shǐ bǐ
1.史官直言記載歷史的筆法。唐。岑參佐郡思舊游〉詩:「史筆眾推直,諫書人莫窺?!?br />2.引申指歷史?!段倪x。曹植。求自試表》:「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埂度龂萘x》第九回:「將軍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載之史筆,遺臭萬年?!?br />3.書寫歷史所用的筆。晉。曹毗 對儒:「既登東觀,染史筆,又據(jù)太學,理儒功?!?/div>
《國語辭典》:紀年(紀年)  拼音:jì nián
1.記載年代。如:「我國在過去是以干支紀年的?!?br />2.依年代先后為記載綱領的編史方法。如:「竹書紀年」。
《國語辭典》:掌故  拼音:zhǎng gù
1.國家的故事、史實、慣例。即今一國的典章制度或故事傳說?!妒酚洝>硪欢?。褚少孫補龜策傳》:「孝文、孝景因襲掌故,未遑講試?!?br />2.職官名。周代時負責防禦城池,漢時掌管禮樂制度,唐代則看守倉庫、陳設等。
《漢語大詞典》:謹案(謹案)
(1).慎查考。引用論據(jù)、史實開端的常用語。《漢書·魏相傳》:“臣謹案王法必本於農而務積聚,量入制用以備兇災,亡六年之畜,尚謂之急。”《魏書·韓子熙傳》:“謹案律文:諸告事不實,以其罪罪之。” 清 王曇 《穀城西楚霸王墓碑》:“臣謹案 殷 人以柏, 夏 氏以松,將軍之樹,大王之風?!?br />(2).詳細案問。 南朝 梁 玄光 《辯惑論》:“若必須辭訴然后判者,始知道君無玄鑒之能,天曹無天眼之照,三官疲於謹案,伺吏勞於討捕。”
《漢語大詞典》:記注(記註)
(1).記錄史實。 周 代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漢 代以后,起居注官侍天子左右記錄言行。 漢 王粲 《為劉荊州與袁尚書》:“且當先除 曹操 ,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議兄弟之怨,使記注之士,定曲直之評,不亦上策邪?” 唐 柳虬 《上周太祖書》:“而 漢 魏 已還,密為記注,徒聞后世,無益當時,非所謂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者也?!?span id="zrb7nso" class="book">《金史·孟浩傳》:“ 浩 對曰:‘良史直筆,君舉必書。帝王不自觀史,記注之臣乃得盡其直筆。’”
(2).起居注;編年實錄。 隋 牛弘 《請開獻書表》:“故知衣冠軌物圖畫記注,播遷之餘,皆歸 江左 。”資治通鑒·唐文宗開成四年:“上就起居舍人 魏謩 取記注觀之?!?胡三省 注:“記注,即起居注?!?br />(3).記述、注釋。 清 尤侗 《余賓碩〈金陵覽古〉序》:“駕言出游,匝月而窮其勝,得詩六十首,首各記注?!?br />(4).掛懷,關注。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乃工科給事中 王培佑 ,日前因事召見,奏言拳民忠勇可用,頗蒙記注?!?br />猶記錄。后漢書·律歷志論:“歷載彌久,暨於 黃帝 ,班示文章, 重 黎 記註?!?span id="2uvg71k" class="book">《舊唐書·柳登傳》:“然 芳 勤於記註,含毫罔倦?!?清 趙翼 《余既答稚存黃金之嘲乃又有詩來索戰(zhàn)再作長句報之》:“我將請司甲乙?guī)?,朱出墨入煩記註。”
《國語辭典》:文化  拼音:wén huà
1.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總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各方面。
2.文治教化。漢。劉向《說苑。卷一五。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埂段倪x。束晰。補亡詩六首之六》:「文化內輯,武功外悠?!?/div>
《國語辭典》:策書(策書)  拼音:cè shū
1.書籍、簡冊。《史記。卷六○。三王世家。褚少孫補曰》:「竊從長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書,編列其事而傳之?!埂稘h書。卷一○○。敘傳上》:「夫以匹婦之明,猶能推事理之致,探禍福之機,而全宗祀于無窮,垂策書于春秋?!?br />2.漢代皇帝任免官吏,書于竹簡,稱為「策書」。《續(xù)漢書志。第五。禮儀志中》:「讀策書畢,中常侍持皇太子璽綬東向授太子。」
《國語辭典》:南史  拼音:nán shǐ
1.書名。唐李延壽撰,八十卷。二十四史之一。為南北朝時南朝之史。
2.復姓。春秋時齊有南史氏。
《漢語大詞典》:比事
(1).指排比史實。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孔穎達 疏:“比次褒貶之事,是比事也?!?br />(2).指連綴性質相同的事類以為比擬。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其《三讓公封》,理周辭要,引義比事,必得其偶。”
《漢語大詞典》:引古
引證古代的史實或文獻。 漢 劉向 新序·善謀下:“太傅 叔孫通 稱説引古,以死爭太子?!?唐 杜甫 《壯游》詩:“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
《漢語大詞典》:春秋筆(春秋筆)
相傳 孔子 據(jù)史實修《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字寓褒貶,不佞不諛,使亂臣賊子懼。后遂以“春秋筆”指據(jù)事直書的史筆。 宋 劉辰翁 《讀社拾遺百憂集行有感》詩:“毀譽都忘月旦評,姓名不上春秋筆?!?清 褚人穫 《堅瓠九集·史館賦詩》:“老夫參秉春秋筆,不作諛詞取世譏?!?郁達夫 《青島雜事詩》之十:“諸君珍重春秋筆,好記遺民井底心?!?/div>
《漢語大詞典》:典實(典實)
(1).典雅平實。晉書·華嶠傳:“后以 嶠 博聞多識,屬書典實,有良史之志,轉秘書監(jiān),加散騎常侍,班同中書?!?span id="sfgwxxe" class="book">《南史·褚裕之傳》:“﹝ 褚玠 ﹞及長,美風儀,善占對,博學能屬文,詞義典實,不尚淫靡。” 金 王若虛 《文辨》:“凡為文章須是典實過於浮華,平易多於奇險,始為知本?!?br />(2).典故,史實。 唐 韓愈 《答渝州李使君書》:“文字綢密,典實可尋,而推究之明,萬萬無一可疑者?!?清 張之洞 《讀古人文集》:“選學有‘徵實’‘課虛’兩義:考典實,求訓詁,校古書,此為學計;摹高格,獵奇采,此為文計?!?鄭振鐸 《〈取火者的逮捕〉序》:“而在這篇里,所提到的種種的故事和典實,都不是沒有什么依據(jù)的?!?/div>
《國語辭典》:新序  拼音:xīn xù
書名。西漢劉向撰。今本十卷。采集春秋至漢初史實,分類編纂而成。所記事情多與《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史記》相出入。旨在正紀綱、迪教化、辦邪正、黜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