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七八三
古義,字自破。新會人。俗姓盧。出世丹霞,歷諸上剎,皆典重職。晚隱新州竹院,瓶笠蕭然,意泊如也。后聞角子繼席丹霞,策杖來歸,竟終于丹霞。著有詩百馀首。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漢語大詞典》:古義(古義)
(1).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詩·鄭風·女曰雞鳴序:“陳古義,以刺今不説德而好色也。” 孔穎達 疏:“陳古之賢士好德不好色之義。” 宋 蘇軾 《孔毅父妻挽詞》:“高風相賓友,古義仍兄弟?!?br />(2).古書的義理。史記·酷吏列傳:“ 湯 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亭疑法?!?span id="k6qiwnq" class="book">《三國志·魏志·高貴鄉(xiāng)公髦傳》:“古義弘深,圣問奧遠,非臣所能詳盡?!?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大都君臣借天象傅古義,以交相儆也?!?br />(3).古人對經(jīng)籍的傳統(tǒng)解釋。漢書·儒林傳·丁寬:“ 寬 至 雒陽 ,復從 周王孫 受古義,號《周氏傳》?!?br />(4).文字詞匯的古代意義。 楊樹達 《〈古聲韻討論集〉序》:“讀書必求其義,而古義寓於古音;以今音求古義,猶適 燕 代 而南其轅也。”
《國語辭典》:古訓(古訓)  拼音:gǔ xùn
1.可為后世師法準則的古語。如:「古訓必有其道理,不可恣意詆毀?!?br />2.先王的遺典?!稌?jīng)。畢命》:「不由古訓,于何其訓?」《詩經(jīng)。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儀是力?!?br />3.古代文字的訓詁?!肚迨犯?。卷四八一。儒林列傳二。戴震列傳》:「求之古經(jīng)而遺文垂絕,今古懸隔,必求之古訓。古訓明則古經(jīng)明,古經(jīng)明則賢人圣人之義理明。」
《國語辭典》:援古證今  拼音:yuán gǔ zhèng jīn
引用古義以證明今事。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宋史。卷三七九。韓肖冑傳》:「援古證今,切于時用,非世官不能也。」
《漢語大詞典》:援古刺今
引述故事古義以諷刺今事。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謂之箴?!?span id="zm62yld" class="book">《天討·豕韋之裔〈普告漢人〉》:“述懷詠史,不過詞人之習態(tài),不可以為援古刺今?!?/div>
《漢語大詞典》:詁解(詁解)
(1).用當代語言解釋古代語言。新唐書·文藝傳中·呂向:“嘗以 李善 釋文選為繁釀,與 呂延濟 、 劉良 、 張銑 、 李周翰 等更為詁解,時號‘五臣注’。”
(2).古言古義的解釋。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清故國監(jiān)生凌君墓表:“﹝ 凌君 ﹞即去塾作雜傭保。然停作輒默誦所已讀書,苦不明詁解。鄰之富人,為子弟延經(jīng)義師,君乘夜狙其軒外聽講論數(shù)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