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四吳榮,字又桓,黃岡人。咸豐癸丑進士,官刑部主事。有《誦芬堂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約1826—?
【介紹】:
清廣西桂平人。本鄉(xiāng)村塾師。后入拜上帝會,參與金田起義。咸豐二年,在長沙授右史,掌記天王言行。與纂儀制,調(diào)東王府掌文書,累封為天官又副丞相。曾主持刪改儒書《六經(jīng)》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28—1889
【介紹】:
清浙江秀水人,字新又,號桐孫。同治九年舉人,累官直隸補用道。精研經(jīng)史,兼擅詩文,尤工駢體。有《琴鶴山房遺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六四趙銘,字新又,號桐孫,秀水人。同治庚午舉人,官直隸補用道。有《琴鶴山房遺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29—1884
【介紹】:
清浙江會稽人,字益甫,又字撝叔,號梅庵,更號悲盦。咸豐九年舉人。五應(yīng)會試不第。因謄錄勞歷署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孤憤激越,不諧于世。詩古文書畫篆刻無所不能,詩文評價,或許為新奇,或予以譏彈,書畫篆刻則名滿海內(nèi)。有《國朝漢學(xué)師承續(xù)記》、《梅庵集》、《緝雅堂詩話》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七趙之謙,字益甫,號撝叔,晚號悲庵,會稽人。咸豐己未舉人,歷署鄱陽奉新南城知縣。有《悲庵詩剩》。
詞學(xué)圖錄趙之謙(1829-1884) 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號鐵三、憨寮、又號悲庵、無悶、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官至江西鄱陽、奉新知縣。工詩文,擅書畫篆刻。有《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詩》、《勇廬閑詰》、《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譜》。
人物簡介
維基麟書(1829年—1898年),愛新覺羅氏,字厚甫,號芝弇、又作芝庵。清宗室,滿洲正藍(lán)旗人。文淵閣大學(xué)士、武英殿大學(xué)士,進士出身。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舉人,咸豐三年(1853年)進士,簽分宗人府主事。曾任盛京禮部侍郎、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文淵閣大學(xué)士、武英殿大學(xué)士、考試御史閱卷大臣、殿試讀卷大臣、貢士朝考閱卷大臣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卒。謚文慎,贈太子太保銜,入祀賢良祠。門生有內(nèi)務(wù)府正黃旗漢軍、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進士楊鐘羲。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三趙新,字又銘,侯官人。咸豐壬子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歷官陜西督糧道。有《還硯齋集》。
維基趙新,山西省汾州府平遙縣人,同進士出身。光緒十二年(1886年),參加光緒丙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75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維基李九烈(1853年—?),字又承,號柳村,福州駐防漢軍鑲藍(lán)旗人,同進士出身。同治癸酉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參加光緒甲午科殿試,登進士三甲126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八二嚴(yán)復(fù),初名宗光,字又陵,一字幾道,侯官人。文科進士,歷官海軍一等參謀官。有《瘉野堂詩集》。
二十世紀(jì)詩詞文獻匯編嚴(yán)復(fù)(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復(fù),字幾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
詞學(xué)圖錄嚴(yán)復(fù)(1853-1921) 字又陵、幾道,晚號瘉壄老人。福建侯官人。有《嚴(yán)復(fù)集》、譯著《天演論》等。
瘉壄堂詩集·跋先君子早歲能詩,逮辛丑以后,乃稍稍留藁。集中如《社燕》《過呂太微》《寄太微日本》《論書》等篇,均就記憶所及者錄入,如《送陳彤卣歸閩》,乃彤卣丈哲嗣季庭兄就先君所手書為贈者錄以見示,足見早歲所作,無從追錄者尚多。又光緒丁亥、戊子間有《贈海州邱履平丈一律》,不孝祗記其上四句云:「我愛海州邱心坦,瓣香獨拜浣花翁。一生名位真無賴,千古詩人幾不窮?!怪凉饩w季年所作,雖已有藁,而漏未錄入者,間亦有之。茲謹(jǐn)將遺詩裒成一集,分上下卷,上卷乃宣統(tǒng)三年以前所作,下卷則宣統(tǒng)三年以后以至于絕筆也。世之君子,有以此集所未錄者見示,俾成完璧,其為德于不孝,寧有紀(jì)極耶?丙寅初冬,不孝璩謹(jǐn)識。
維基嚴(yán)復(fù)(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體乾,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復(fù),字幾道,晚號瘉壄老人,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曾為復(fù)旦大學(xué)校長,京師大學(xué)堂校長,籌安會六君子之一。嚴(yán)復(fù)系統(tǒng)地將西方的社會學(xué)、政治學(xué)、政治經(jīng)濟學(xué)、哲學(xué)和自然科學(xué)介紹到中國,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學(xué)肄言》《群己權(quán)界論》《社會通詮》《法意》《名學(xué)淺說》《》等著作。他的譯著在當(dāng)時影響巨大,是中國20世紀(jì)最重要啟蒙譯著。嚴(yán)復(fù)的翻譯考究、嚴(yán)謹(jǐn),每個譯稱都經(jīng)深思熟慮,他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biāo)準(zhǔn)對后世的翻譯工作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幼年,求學(xué),結(jié)婚
人物簡介
維基衡瑞(1855年—?),字輯五,號又新、壽芝,烏齊格里氏,蒙古正紅旗人,進士出身。文華殿大學(xué)士倭仁之孫。光緒十八年(1892年),參加光緒壬辰科殿試,登進士二甲54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著以部屬用。著有《壽芝山館詩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859—1898
【介紹】:
清四川富順人,字裴村。光緒九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在官十余年,因讞獄忤長官,遂退而絕跡不至署。戊戌夏,以陳寶箴薦,加四品卿銜參與新政。政變被殺,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介白堂詩文集》。
維基劉光第(1861年6月18日—1898年9月28日),原名光謙,字德星,號裴村、又號古愚、吉六,四川富順南趙化鎮(zhèn)西街風(fēng)景間處人,祖籍福建武平,客家人,清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殿試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同年五月,著以主事分部學(xué)習(xí),任刑部主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入保國會。因參與維新變法,被慈禧太后處斬。與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等人并稱戊戌六君子。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六劉爾炘,字果齋,皋蘭人。光緒己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有《果齋集》。
維基劉爾炘(1864年—1931年),字又寬、曉嵐,號果齋,又號五泉山人,甘肅蘭州人。清末翰林,中國近代學(xué)者、教育家。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劉爾炘考中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式二甲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八年五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三年后,劉爾炘辭官返回蘭州,潛心學(xué)問,并主講五泉書院。甘肅省設(shè)立高等學(xué)堂(今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xué)前身)后,任總教習(xí)多年。辛亥革命后,劉爾炘曾任甘肅省臨時議會副議長。民國十七年(1928年),任豫陜甘及行政院賑災(zāi)委員會委員。民國二十年(1931年)卒。
人物簡介
維基單棨,字戟門,號又舲,山東省高密縣北隅人。清朝官員。光緒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進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初任四川鄰水縣知縣,后署理瀘州直隸州知州。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四川鄉(xiāng)試,充同考官。后授東鄉(xiāng)縣知縣,后以軍功賞加五級,在任候補知府,欽加道銜。單棨高祖單燽,字壽靈,號梅嶼,乾隆二十五年舉人,歷六任知縣,一任知州,兩任知府。 其兄單烺,字曜靈,進士,累官知府。祖父單為?金畺,字伯堅,例授從九品。 父單祜治,字舜臣,光緒十一年乙酉科舉人。單棨一子,名單琎。
人物簡介
維基朱啟勛,字曾翱,號又笏,江蘇省常州府宜興縣人,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維基何莘耕,字又伊,號介吾,江西金溪縣人,清朝翰林、官員。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二甲第三十名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四年四月,散館,著以知縣即用,授湖南溆浦縣知縣。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王允皙(1867-1929),字又點,號碧棲。福建長樂人。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授建甌教諭。又受聘為北洋海軍衙門僚屬。官至婺源知縣。詩意境高遠(yuǎn),有不可一世之概。詞初學(xué)王,復(fù)出入于姜張。與王鵬運、朱孝臧等唱酬,頗受推重。有《碧棲詩》、《碧棲詞》。
碧棲詩詞·序光緒乙酉,余方十齡,從塾師林蔥玉先生游。先生獨行士也,性介,貌傲岸,觸其微睨有不謂爾者,則夏楚隨其后。余鈍讀,艱于背誦,又好弄,跳踉不止,師故繩之不稍寬。一日向晚,有客至,黑衣褲褶,挾其田間之容,闖然就高座。席未暖,索餳飴餅餌之屬不絕口,急若弗及待者。師雖峻,亦不禁匿笑,而心異乎客之所為。客為誰?則吾王丈又點碧棲先生也。丈籍長樂,世居南江之亭頭鄉(xiāng),距省五十里許。是秋掇乙科,意甚得,每入城,輒詣其舅氏邱賓秋先生。先生,吾戚串,館于吾家者,故丈與吾昵,引之為小友。逾年,閩有文酒之會曰支社,黃子穆、周辛仲、林怡庵、黃欣園、林畏廬、高愧室、卓巴園、方雨亭、陳石遺諸長者實號召之。月三四集,集必吾家之雙辛夷樓。先世父、先君子皆與倡和為樂,丈亦與焉,齒雖未然,周旋壇坫間,與諸老宿相接,龂龂不稍下。時會城書院林立,凡課藝,丈自為之,強使余任其莊書之勞,往往至夜深忘倦。丈祖諱有樹,故夔州太守也,丈席其馀蔭,徜徉村居垂三十年矣。厥后累躓春官,境漸困,悉以其幽憂之疾發(fā)之于倚聲。初為王碧山,因自署曰碧棲。嗣復(fù)出入白石、玉田之間,音響悽惋,直追南宋。濰縣張公韻舫亦能詞者,守興化,耳其名,延為山長。既而選授建甌教諭。居恒郁郁,復(fù)偕雨亭方丈杖策出塞,應(yīng)奉天將軍依克唐阿之招?;I筆之暇,始放手為五七言詩。初喜貢父排奡,山谷奧密,積而久之,復(fù)肆力于東阿、嘉州,故意境高遠(yuǎn),不可一世,是真能以少許抵人千百者。當(dāng)丈入北洋海軍幕府時,密邇畿輔,人物輻輳,與王幼遐給諫、朱漚尹宗伯輩相過從,接其談?wù)擄L(fēng)采。又目睹戊戌、庚子之變,孤憤溢懷抱,故其所著,無一非由衷之言。改革后,南北傳食,訖無寧歲。迨宰皖之婺源,則管領(lǐng)山水,意稍有所屬。能以吏事入詩,而詩境又一變。歸休偃蹇,耽悅禪誦,遂不復(fù)作。而其畢生悲歡愉戚、跌宕慷慨之志之所蘊結(jié),一寄之于詩若詞,而所獲僅此。歿二年,公子泳深奉遺稿,丐韜庵太傅編定付???。惜滬亂轉(zhuǎn)徙,為手民錯簡,稍失次,然大體無損。丈年少時灑落不羈,看花長安,雅有杜書記之癖,中歲遭際,頗似劉龍洲之于辛稼軒,晚而折腰,非其志也。俯仰四十馀年前,紀(jì)群交誼,沆瀣無間,所謂意氣偉然,極一時之盛者,今何可得耶?憶己亥三月,與丈由閩中乘海籌軍艦來滬,桐侯軍門、畏廬、雨亭二丈適同舟,風(fēng)猛,巨浪山立,余眩暈吐茵,狼藉至嘔血,賴丈喔咻之,得以無恙。此又其性情真摯,足以縈吾胸臆,歷久而不能忘者,附綴于此,益不勝人往風(fēng)微之慟矣。甲戌小暑,閩縣李宣龔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