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308
詞典
17
分類詞匯
291
共308,分21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7
8
9
10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續(xù)上)
年表
禪讓
民族
管蕭
史文
文科
史實
說古
記傳
僧史
南樂
通志
史錄
圣地
史例
《國語辭典》:
年表
拼音:
nián biǎo
1.按照年代先后次序,記載史事或人物事跡而編成的表格。表列歷史治亂興衰的大概,可補志、傳的不足。如《史記》的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
2.將個人的生平經(jīng)歷、著作等,按時間先后條列而成的表。如:「從某作家的著作年表中,可以大概得知他的生平學(xué)術(shù)成就?!挂卜Q為「年譜」。
分類:
按照
次序
歷史
史事
事件
表格
《國語辭典》:
禪讓(禪讓)
拼音:
shàn ràng
帝王讓位給賢人?!稌?jīng)。堯典》唐??追f達。正義:「堯舜禪讓圣賢,禹湯傳授子孫。」《三國演義》第八○回:「帝從之,乃遣太常院官,卜地于繁陽,筑起三層高臺,擇于十月庚午日寅時禪讓?!挂沧鳌干檬凇?、「擅讓」。
分類:
禪讓
中國
歷史
統(tǒng)治權(quán)
轉(zhuǎn)移
《國語辭典》:
民族
拼音:
mín zú
咸信共享文化的群體,稱為「民族」,即由有共同之血緣、生活、語言、宗教信仰或風(fēng)俗習(xí)慣而結(jié)合的群體。民族常與族群、國族、種族的定義相互包含且混用。
分類:
民族
歷史
上形
共同
同社
社會發(fā)展
同地
地域
階段
同經(jīng)
經(jīng)濟
種人
共同體
同文
文化
同心
心理
素質(zhì)
《漢語大詞典》:
管蕭(管蕭)
管仲 和 蕭何 的并稱。兩人均為歷史上的名相。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
》
:“ 亮 之器能政理,抑亦 管 蕭 之亞匹也?!?span id="dzrt7nx" class="book">《
新唐書·張文瓘傳
》:“ 李勣 為長史,嘗嘆曰:‘ 稚圭 ( 張文瓘 字),今之 管 蕭 ,吾所不及?!?/div>
分類:
管仲
蕭何
人均
歷史
名相
《漢語大詞典》:
史文
歷史文獻。
《
史記·三代世表
》
:“ 孔子 因史文次
《
春秋
》
,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div>
分類:
歷史
史文
文獻
《國語辭典》:
文科
拼音:
wén kē
學(xué)術(shù)上對文學(xué)、語言、哲學(xué)、歷史、經(jīng)濟等學(xué)科的總稱。
分類:
文科
學(xué)問
科舉
體系
科別
經(jīng)學(xué)
考選
選文
文士
對文
文學(xué)
哲學(xué)
武舉
歷史
學(xué)科
《國語辭典》:
史實(史實)
拼音:
shǐ shí
歷史上確實發(fā)生過的事。如:「這部片子是根據(jù)史實改編而成的?!?/div>
分類:
史實
歷史
史事
事實
《國語辭典》:
說古(說古)
拼音:
shuō gǔ
譏人的說話內(nèi)容荒誕不經(jīng),無法稽考。如:「你這番話不是說古,又是什么?」
分類:
歷史
《漢語大詞典》:
記傳(記傳)
歷史傳記。
《
后漢書·盧植傳
》
:“與諫議大夫 馬日磾 、議郎 蔡邕 、 楊彪 、 韓説 等并在 東觀 ,校中書
《五經(jīng)》
記傳,補續(xù)
《漢記》
?!?南朝 梁 僧祐
《〈釋迦譜〉序》
:“爰自降胎,至于分塔,瑋化千條,靈瑞萬變,并義炳經(jīng)典,事盈記傳。” 唐
許堯佐
《五經(jīng)閣賦》
:“櫺檻風(fēng)來,動蕓香之苾苾;綺疎日映,見鉛槧之纍纍,覽彼縑湘,請披記傳。”
分類:
歷史
史傳
傳記
《漢語大詞典》:
僧史
佛教的歷史。 唐
嚴維
《哭靈一上人》
詩:“禪林枝干折,法宇棟梁傾,誰復(fù)修僧史,應(yīng)知傳已成。” 宋 贊寧 撰有
《僧史略》
三卷,記述佛教的誕生、流變,以至三寶住持等的起源。
分類:
佛教
歷史
三卷
記述
誕生
流變
《國語辭典》:
南樂(南樂)
拼音:
nán yuè
1.流行于福建、臺灣等地的民間音樂。參見「南管」條。
2.縣名。位于河北省大名縣南,衛(wèi)河西北岸。
分類:
福建
南曲
歷史
悠久
民間
音樂
《國語辭典》:
通志
拼音:
tōng zhì
1.各省的志書稱為「通志」。如《江蘇通志》、《湖南通志》等,以別于縣志而言。
2.通達其意?!稌x書。卷五一。皇甫謐傳》:「其后鄉(xiāng)親勸令應(yīng)命,謐為釋勸論以通志焉。」
3.書名。宋鄭樵撰,二百卷。仿通史的體例,起自三皇,終于隋代,以詳述歷代的文物制度著稱。采摭浩博,議論亦多警辟,至今資為考鏡。后人以此書與《通典》、《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分類:
表達
地方志
達意
通史
意趣
志向
記載
歷史
地理
風(fēng)俗
人物
文教
物產(chǎn)
遂成
史書
體裁
《漢語大詞典》:
史錄
歷史的文字記錄。
《
新唐書·劉子玄等傳贊
》
:“ 大中 以后,史録不存。”
分類:
歷史
文字
記錄
《國語辭典》:
圣地(聖地)
拼音:
shèng dì
教徒對其創(chuàng)教者出生地、葬地或悟道地的尊稱。如耶路撒冷、麥加等。
分類:
圣地
宗教
神圣
祖國
教徒
境界
土地
教主
生平
平事
重大
事跡
大歷
歷史
意義
紀念
《漢語大詞典》:
史例
(1).史書的體例。
《
左傳·隱公七年
》
“凡諸侯同盟,於是稱名” 唐 孔穎達 疏:“ 丘明 采合舊語以發(fā)明史例?!?唐
劉知幾
《
史通·序例
》
:“ 鄧 孫 已下,遂躡其蹤,史例中興,於斯為盛。”
《
明通鑒·義例
》
:“年經(jīng)月緯,此史例之大綱。”
(2).歷史的事例。 魯迅
《二心集·“硬譯”與“文學(xué)的階級性”》
:“先引對方的黨義,次引外國的法律,終引東西史例,以見凡壓迫自由者,往往臻于滅亡:是一番替對方設(shè)想的警告?!?/div>
分類:
史書
歷史
事例
體例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