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通俗文學(通俗文學)  拼音:tōng sú wén xué
淺近而適合社會大眾水準,流行于民間的文學作品,領域廣泛,常是正統(tǒng)文學的源頭。可分為歌曲、小說、戲劇和唱詞四大類。也稱為「俗文學」。
《漢語大詞典》:天才論
認為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心主義理論。在認識論上,認為人的知識、才能是先天就有的;在歷史觀上,認為歷史是由少數(shù)英雄創(chuàng)造的。
《國語辭典》:敘事詩(敘事詩)  拼音:xù shì shī
以敘述歷史或當代事件為內(nèi)容的詩歌。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著名的有〈木蘭〉詩、〈孔雀東南飛〉,西洋的有荷馬的〈伊利亞德〉、〈奧德賽〉等。也稱為「史詩」。
《漢語大詞典》:新長征(新長征)
比喻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實現(xiàn)新的目標而艱苦奮斗。 巴金 《〈爝火集〉序》:“‘四五’精神的火炬照耀著我們新長征的道路。”《人民日報》1979.11.18:“有了這種態(tài)度,不論同志間過去有什么疙瘩,一定可以在新長征道路上重新團結起來?!?/div>
《國語辭典》:南門市場(南門市場)  拼音:nán mén shì cháng
一座歷史悠久的改良式傳統(tǒng)市場。位于臺北市羅斯福路一段及南海路交叉口,為臺北市有名的南北食品匯聚中心。如:「南門市場一年到頭總是生意興隆。」
《國語辭典》:民族精神  拼音:mín zú jīng shén
由民族的歷史、社會文化、宗教信仰、價值體系與生活連帶感等所形構而成的集體意識與凝聚力之體現(xiàn)。
《國語辭典》:民族習性(民族習性)  拼音:mín zú xí xìng
同一民族文化的人因自然環(huán)境、歷史形塑、社會條件、生活經(jīng)驗等的累積,對分類架構、評價、鑒賞、世界觀所形成的知覺、理解與行動的秉性趨向。
《國語辭典》:民族意識(民族意識)  拼音:mín zú yì shì
一個民族建構于所謂的同系同源、共有文化特徵如語言、宗教、習俗、傳統(tǒng)、價值、符號、共同歷史和民俗以及地理根源等之上,產(chǎn)生共通的情感。
《國語辭典》:攀今比昔  拼音:pān jīn bǐ xí
拿今人和歷史上的古人相比。明。湯顯祖《南柯記》第三一出:「你攀今比昔,那樊將軍他殢酒把鴻門碎,關大王面赤非干醉,比周瑜飲醇醪量難及?!?/div>
《國語辭典》:青史傳名(青史傳名)  拼音:qīng shǐ chuán míng
青史,史書。青史傳名指在歷史留下永垂不朽的名聲?!度龂萘x》第九回:「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流芳百世?!挂沧鳌盖嗍妨鞣肌?。
《國語辭典》:青史流芳  拼音:qīng shǐ liú fāng
青史,史書。青史流芳指在歷史上留名,永垂不朽。元。沈禧〈一枝花。人為萬物靈套〉:「看古來孝諸賢俊,到如今青史流芳世不湮。」也作「青史名留」、「青史留名」、「青史傳名」。
《國語辭典》:青史留名  拼音:qīng shǐ liú míng
青史,史書。青史留名指在歷史上留名,永垂不朽?!?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將來到疆場,一刀一鎗,博得個封妻蔭子,也不枉了一個青史留名。」也作「青史流芳」。
《國語辭典》:青史名留  拼音:qīng shǐ míng liú
青史,史籍。青史名留指在歷史上留名,永垂不朽。《孤本元明雜劇。桃園結義。第四折》:「我則待要西除東蕩,博一個青史名留。」也作「青史流芳」。
《國語辭典》:黑暗時代(黑暗時代)  拼音:hēi àn shí dài
1.泛指戰(zhàn)禍頻仍、社會紊亂動蕩、文化低落的時期。
2.特指歐洲黑暗時代,尤指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初期的這段歷史,約當五世紀至十一世紀,傳統(tǒng)認為,此時期的特色是羅馬帝國瓦解、北方民族入侵、歐洲新國紛立、戰(zhàn)亂不斷、經(jīng)濟蕭條、文化衰微等等文明黯淡的狀態(tài),因而習以「黑暗時代」(Dark Ages)稱之。當代史學界認為這個名詞過于混淆、負面和武斷,因為這段時期仍有許多文學、藝術、科學、思想上的重要作品,稱之為「黑暗」并不公允,如今已多為「中世紀前期」之類的中性稱法所取代。
《國語辭典》:荷蘭乳牛(荷蘭乳牛)  拼音:hé lán rǔ niú
動物名。偶蹄目???。原產(chǎn)于荷蘭,為歷史最久、最普遍的乳牛品種,性情溫順,黑白花色相間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