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十宗  拼音:shí zōng
中國佛教華嚴宗將印度佛教流派和經(jīng)典判分成十宗。一、法我俱有宗,謂犢子部等;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部等;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四、現(xiàn)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部等;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等;七、一切皆空宗,謂《般若經(jīng)》等;八、真德不空宗,謂《楞伽經(jīng)》等;九、相想俱絕宗,謂《維摩經(jīng)》等;十、圓明具德宗,謂《華嚴經(jīng)》等。
《漢語大詞典》:酥酡
古 印度 酪制食品名。法苑珠林卷一一二:“諸天有以珠器而飲酒者,受用酥酡之食,色觸香味,皆悉具足。” 宋 林洪 《山家清供·玉糝羹》:“ 東坡 一夕與 子由 飲,酣甚,槌蘆菔爛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為糝。食之,忽放箸撫幾曰:‘若非 天竺 酥酡,人間決無此味?!?/div>
《漢語大詞典》:南天竺
(1).南部 印度 。 印度 古稱 天竺國 ,分東、南、西、北、中五部。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一:“自 新頭河 至 南天竺國 ,迄於 南海 ,四萬里也。” 唐 李白 《僧伽歌》:“此僧本住 南天竺 ,為法頭陀來此國?!?br />(2).灌木名。 宋 陸游 《新寒》詩:“安石榴房初小坼,南天竺子亦微丹?!?元 李衎 《竹譜詳錄》卷七:“藍田竹,在處有之,人家喜栽花圃中。木身,上生小枝,葉葉相對,而頗類竹……世傳以為子碧如玉,取 藍田 種玉之義,故名?;蛟疲捍吮咀?南天竺國 來,自為南天竺,人訛為藍田竹?!?br />(3).曲名。參閱 唐 崔令欽 教坊記·曲名表。
《漢語大詞典》:羅計(羅計)
印度 占星術(shù)名詞。羅睺和計都的并稱。 印度 歷法在 唐 時傳入我國,我國星命家以為羅睺為天首之星,計都為天尾之星,相對運行,攔截諸星,最為緊要。見 唐 張果 《星宗·羅計》
《漢語大詞典》:修羅場(修羅場)
古 印度 神話中的惡神修羅與天神戰(zhàn)斗的場所。通常用以形容慘酷的場合。 鄒韜奮 《抗戰(zhàn)以來》附錄:“在 蘭州 、 西安 、 洛陽 、 綦江 、 曲江 等地,則竟有所謂‘集中營’和‘勞動營’,成為傷害青年身心的修羅場?!?/div>
《漢語大詞典》:注輦(注輦)
古國名。故地在今 印度 科羅曼德耳 (Coromandel)海岸。 宋 大中祥符 八年曾遣使來 中國 通好。自十一世紀前期至十五世紀前期,同 中國 保持悠久的友好關(guān)系。 宋 歐陽修 《答圣俞白鸚鵡雜言》詩:“海中洲島窮人跡,來市 廣州 纔八國。其間 注輦 來最稀,此鳥何年隨海舶?”參閱宋史·外國傳五·注輦
《漢語大詞典》:猴池
古 印度 五大佛教精舍之一。亦用以美稱佛寺。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火炎 崑岳 ,高臺與 雁塔 同平;水浸天街,曲岸與 猴池 共盡?!眳⒁姟?獼猴池 ”。
《漢語大詞典》:獼猴池(獼猴池)
梵語意譯。即 猴池 。在古 印度 毘舍離 庵摩羅園 側(cè),傳說往昔獼猴共集,為佛穿池,故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吠舍厘國:“其西北有窣堵波, 無憂王 之所建也,傍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作師子之像。石柱南有池,是群獮猴為佛穿也,在昔 如來 曾住於此。”按,此故事又見四分律卷二。今 印度 著名的 桑奇 (Sanchi)北門石柱上尚有這一傳說的浮雕。參見“ 猴池 ”。
《漢語大詞典》:僧祛
梵語的音譯。意譯“數(shù)論”。古代 印度 哲學的一派。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客觀存在的“自性”,其中包含互相矛盾配合的三“德”,因而轉(zhuǎn)變?yōu)槎B;此外還有絕對的“神我”,以上合共二十五諦,即宇宙的一切。經(jīng)典《數(shù)論頌》有 真諦 漢 譯本,名金七十論。 唐 玄應(yīng) 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僧佉,此語訛也。應(yīng)言僧企耶。此云數(shù)也,其論以二十五根為宗,舊云二十五諦也?!?章炳麟 《無神論》:“僧佉(譯曰數(shù)論)之説,建立神我,以神我為自性三德所纏縛,而生二十三諦,此所謂惟我論也?!?/div>
《國語辭典》:四大洲  拼音:sì dà zhōu
佛教宇宙觀中,以須彌山為世界的中心,四邊咸海之中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八:「言洲異者,謂四大洲,一南贍部洲,二東勝身洲,三西牛貨洲,四北俱盧洲。」也作「四天下」。
《國語辭典》:安息香  拼音:ān xí xiāng
1.安息香科野茉莉?qū)佟赴蚕⑾銟洹够蚱渌瑢僦参锏臉涓?,?jīng)割破后滲出的一種香膠性樹脂。常為薰香之原料,亦入藥,具有防腐、興奮、袪痰及利尿作用。
2.用安息香加其他原料制成的香。《土風錄。卷四。安息香》:「坐繩床,燒安息香。」
《漢語大詞典》:毗富
亦作“毘富”。 梵語。 毗富羅山 的省稱。在今 印度 比哈爾邦 南部。佛經(jīng)中常以形容廣大無際。《涅槃經(jīng)》卷二三:“一一眾生,一刼之中,所積白骨如 王舍城 毗富羅山 ?!?唐 寒山 《詩》之二三○:“罪業(yè)如 毘富 ,豈得免災(zāi)毒?!?/div>
分類:梵語印度
《國語辭典》:竺法蘭(竺法蘭)  拼音:zhú fǎ lán
人名。東漢中天竺(今中印度)人,生卒年不詳。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到中國,住白馬寺與迦葉摩騰合譯四十二章經(jīng)。是中國佛經(jīng)傳譯之始。然其人其事具不見道安、僧佑經(jīng)錄,故近世學者多所持疑。
《國語辭典》:陳那(陳那)  拼音:chén nà
人名。(西元440?~520?)古印度佛教哲學家。屬婆羅門種姓,先從小乘犢子部出家,后改學大乘,為世親的弟子。佛教新因明學的創(chuàng)始者。他把因明從辯論技術(shù),發(fā)展成知識論。其學說除了為大小乘佛教吸收外,也影響耆那教、勝論派等。
《漢語大詞典》:貝藏(貝藏)
指佛經(jīng)。藏,佛教經(jīng)典。古 印度 人書之于貝葉上,故稱。 宋 洪適 《廣州獄空道場疏》:“爰啟梵筵,廣敷貝藏,拔沉冤于既往,嚴浄福以無邊。”
《漢語大詞典》:塔婆
梵語stūpa或古 印度 俗語thūpa的音譯。塔。 唐 玄應(yīng) 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六:“塔婆:或言‘偷婆’,或言‘藪斗波’,皆訛也。正言‘窣覩波’,此言‘廟’也。”釋氏要覽·送終立塔:“梵語‘塔婆’,此云‘高顯’,今略稱‘塔’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