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靈鷲山(靈鷲山)  拼音:líng jiù shān
山峰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釋尊曾在此說法。后亦用于泛稱佛教圣地,如浙江杭縣的飛來峰稱為「靈鷲」。也稱為「靈山」、「靈岳」、「鷲嶺」、「鷲山」。
《漢語大詞典》:現(xiàn)量(現(xiàn)量)
古 印度 因明學(xué)和佛教用語。量為度量決定之意,現(xiàn)量指感覺器官對(duì)事物的直接反映。猶直覺。 明 袁中道 《心律》:“參禪有從現(xiàn)量入者,有從此量入者。從現(xiàn)量入者,其力強(qiáng),故一得而不失?!?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長河落日?qǐng)A’,初無定景。‘隔水問樵夫’,初非想得。則禪家所謂現(xiàn)量也?!?/div>
《漢語大詞典》:釋種(釋種)
(1).佛教創(chuàng)始者 釋迦牟尼 是古 印度 釋迦 族人,簡稱為“釋種”。后亦泛指佛教信徒。 唐 虞世南 《破邪論序》:“既學(xué)博而心下,亦守卑而調(diào)高,實(shí) 釋 種之梁棟,人生之羽儀者也。” 唐 劉禹錫 《送僧元暠南游》詩引:“萬姓歸佛,盡為 釋 種,如河入海,無復(fù)水名。”
(2).即 塞 種。古族名。公元前第二世紀(jì)以前分布于今 伊犁河 流域及 伊塞克湖 附近一帶,前第二世紀(jì)前期因 大月氏 人西遷,侵入其地,一部分南下征服 罽賓 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與新侵入的 烏孫 人混合。漢書·張騫傳“ 月氏 已為 匈奴 所破,西擊 塞 王” 唐 顏師古 注:“塞,音先得反。 西域 國名,即佛經(jīng)所謂 釋 種者。塞、釋聲相近,本一姓耳?!?/div>
《漢語大詞典》:梵境
(1).佛的境界。 南朝 梁 王僧孺 《初夜文》:“或恣其神力,或寂諸梵境?!?span id="18ob886" class="book">《魏書·釋老志》:“梵境幽玄,義歸清曠,伽藍(lán)浄土,理絶塵囂?!?唐 許敬宗 《奉和過慈恩寺應(yīng)制》:“梵境留宸矚,掞發(fā)麗天才?!?br />(2).指 印度 地界。翻譯名義集·宗翻譯主:“﹝ 玄奘 ﹞於是杖錫裹足,履險(xiǎn)若夷,既戾梵境,籌諮無倦?!?/div>
《國語辭典》:一臘(一臘)  拼音:yī là
嬰兒出生七日。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育子》:「就蓐分娩訖,人爭送粟米炭醋之類?!呷罩^之『一臘』。」
《國語辭典》:鳥王(鳥王)  拼音:niǎo wáng
相傳鳳凰為百鳥之王。或指印度神話中的巨鳥,即金翅鳥。為毗濕奴的乘具,在佛教中為八部眾之一?!赌淆R書。卷五四。高逸傳。顧歡傳》:「鳥王獸長,往往是佛,無窮世界,圣人化興。」金。趙秉文 鴻溝詩:「金翅鳥王分海立,卻應(yīng)莞爾笑英雄?!?/div>
分類:印度神鳥
《漢語大詞典》:神我
古 印度 婆羅門教六派哲學(xué)中數(shù)論派的主要學(xué)說。該派以“神我”為產(chǎn)生一切物質(zhì)運(yùn)動(dòng)和生命現(xiàn)象的精神本體,居“二十五諦”之首。見金七十論。佛教斥為“神我外道”。 章炳麟 《無神論》:“僧佉之説,建立神我,以神我為自性三德所纏縛,而生二十三諦,此所謂唯我論也。”
《漢語大詞典》:稱意花(稱意花)
古代 印度 的一種花名。又名須曼那?;ㄉS白,極香,樹高三、四尺,下垂如蓋。見翻譯名義集·百花。 葉玉森 《印度故宮詞》:“須曼猶開稱意花,頻婆自結(jié)相思果?!?/div>
《國語辭典》:種姓(種姓)  拼音:zhǒng xìng
1.宗族?!妒酚洝>硪灰弧?。匈奴傳》:「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惡種姓之失也?!?br />2.一種明顯區(qū)分社會(huì)階級(jí)的制度。以印度為例,最初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及首陀羅四大種姓。種姓間因階級(jí)分明,所以不能交往、通婚。
3.佛教用語。指造成眾生在修行道上最終成就不同的根性。也稱為「種性」。
《漢語大詞典》:韋陀(韋陀)
(1).梵語Veda的音譯。意為“知識(shí)”。古 印度 婆羅門所傳經(jīng)典名。參見“ 吠陀 ”。
(2).Vedda的音譯。通譯 維達(dá) , 斯里蘭卡 的一種原始民族。 魯迅 《二心集·〈藝術(shù)論〉譯本序》:“從 薄墟曼 、 韋陀 、 印地安 以及別的民族引了他們的生活,狩獵,農(nóng)耕,分配財(cái)貨這些事為例子,以證原始狩獵民族實(shí)為共產(chǎn)主義的結(jié)合。”
(3).同“ 韋馱 ”。 艾蕪 《榮歸》:“兵士們一回到廟里休息的時(shí)候,不是躲在殿后 韋陀 足下去賭錢,便是坐在太陽曬著的石階上捉虱子。”
《國語辭典》:吠陀  拼音:fèi tuó
用古梵文創(chuàng)作的宗教詩歌。為婆羅門教、印度教崇拜和祭祀用的贊歌、祭詞、咒語。為梵語veda的音譯。寫作年代不詳,大多數(shù)學(xué)者估計(jì)為西元前一五○○年至前一二○○年之間。最古老的《吠陀本集》有《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四部。而《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則為吠陀的解釋書。也作「皮陀」、「毗陀」、「圍陀」、「韋陀」。
《漢語大詞典》:竺土
指 天竺國 。指古 印度 。 唐 希遷 《參同契》:“ 竺土 大僊心,東西密相付?!?/div>
分類:天竺印度
《漢語大詞典》:王舍城
(1).地名。即古 印度 曷羅闍姞 利呬城 。傳說其西南 佛陀迦雅 為 釋迦牟尼 成道之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石柱東北不遠(yuǎn),至 曷羅闍姞利呬城 ( 唐 言 王舍 )……時(shí) 吠舍釐王 聞 頻毗娑羅王 野處寒林,整集戎旅欲襲,不虞邊候以聞,乃建城邑。以王先舍於此,故稱 王舍城 也?!?唐 王勃 《益州綿竹縣武都山凈慧寺碑》:“ 王舍城 之宮闕,白玉猶存; 給孤獨(dú) 之園林,黃金尚在?!?br />(2).常借指佛國、佛寺。 唐 廣宣 《駕幸圣容院應(yīng)制》詩:“大 唐 國里千年圣,王舍城中百億身?!?明 湯顯祖 《欲游棲霞寺不果》詩:“ 金陵 王舍城, 攝山 有佳景?!?/div>
《國語辭典》:天竺書(天竺書)  拼音:tiān zhú shū
1.古稱印度的著作?!?a target='_blank'>開元釋教錄》卷九:「本既梵人,善閑天竺書語?!?br />2.古印度文字。
《漢語大詞典》:黑分
印度 歷法稱太陰歷的下半月。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小大故也?!?宋 洪邁 容齋四筆·白分黑分:“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白前黑后,合為一月?!?/div>
《漢語大詞典》:殑伽
梵文的音譯。古 印度 河名,即今 恒河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窣祿勤那國:“ 閻牟那河 東行八百餘里,至 殑伽河 河源,廣三四里,東南流入海處廣十餘里。水色滄浪,波濤浩汗,靈怪雖多,不為物害,其味甘美,細(xì)沙隨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