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08,分21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馬鳴
佛國
祇園
毗耶
神丹
震旦
羅剎
聲明
三點
禪宗
貝多
龍樹
由旬
灌頂
天親
《國語辭典》:馬鳴(馬鳴)  拼音:mǎ míng
人名。為一、二世紀(jì)的中印度詩人、佛教哲學(xué)家。主要著作有《佛所行贊》、《大乘莊嚴論經(jīng)》。
《國語辭典》:佛國(佛國)  拼音:fó guó
1.佛度化的世界。《大寶積經(jīng)》卷一九:「復(fù)次,舍利弗,彼佛世界功德莊嚴,無量佛國悉無與等?!?br />2.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
《漢語大詞典》:祇園(祇園)
“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梵文的意譯。 印度 佛教圣地之一。相傳 釋迦牟尼 成道后, 憍薩羅國 的 給孤獨長者 用大量黃金購置 舍衛(wèi)城 南 祇陀太子 園地,建筑精舍,請 釋迦 說法。 祇陀太子 也奉獻了園內(nèi)的樹木,故以二人名字命名。 玄奘 去 印度 時, 祇園 已毀。后用為佛寺的代稱。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祇園興板蕩之悲,沙界積淪胥之痛。” 唐 白居易 《題東武丘寺六韻》:“香剎看非遠,祇園入始深?!?王闿運 《衡州西禪寺碑》:“游則王國,還則祇園。”
《漢語大詞典》:毗耶
亦作“ 毗邪 ”。亦作“毘耶”。
(1).佛教語。梵語的譯音。又譯作“毗耶離”、“毘舍離”、“吠舍離”。古 印度 城名。《維摩經(jīng)》說, 維摩詰 (意譯 凈名 )居士住 毗耶城 (在今 印度 比哈爾邦 南部)。 釋迦牟尼 于該地說法時, 維摩詰 稱病不去。 釋迦 派 文殊師利 前往問疾。 文殊師利 問 維摩詰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維摩詰 默然不對。 文殊師利 嘆曰:“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古代詩文中,多以此佛教傳說故事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諦的典故。 南朝 齊 王屮《頭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啟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唐 陸龜蒙 《奉酬裘美早春病中書事》詩:“欲入 毘耶 問,無人敵 浄名 ?!?宋 張孝祥 《踏莎行》詞:“故人相見尤堪喜, 山陰 乘興不須回。 毗耶 問疾難為對?!?br />(2).指 維摩詰菩薩 。詩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說佛理之人。 唐 賈島 《和孟逸人林下道情》:“陋巷貧無悶, 毗耶 疾未調(diào)?!?清 錢謙益 《贈胡泌水》詩:“談天欲杜 毘耶 口,午夜燃燈禮 浄名 。” 清 姚鼐 《碩士約過舍久俟不至》詩:“巵言聊一放,閉口終 毘耶 ?!?br />(3).指《維摩經(jīng)》。 宋 王安石 《北窗》詩:“北窗枕上春風(fēng)暖,謾讀 毗耶 數(shù)卷書?!?/div>
《漢語大詞典》:神丹
(1).道教所煉的靈藥。謂服之能成仙。 晉 葛洪 抱樸子·金丹:“余問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內(nèi)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無一人知之者。” 晉 葛洪 抱樸子·金丹:“第二之丹名曰神丹,亦曰神符。服之百日仙也。” 南朝 宋 鮑照 《代淮南王》詩之一:“琉璃作盌牙作盤,金鼎玉匕合神丹。合神丹,戲紫房,紫房綵女弄明璫。” 宋 陸游 《齋中雜興》詩之三:“神丹卒難求,百疾起如蝟?!?br />(2).古時 印度 對我國之別稱。參見“ 震旦 ”。
《國語辭典》:震旦  拼音:zhèn dàn
中國。梵語cina的音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冻蹩膛陌阁@奇》卷二八:「吾意欲往震旦地方打一轉(zhuǎn)輪回?!挂沧g作「支那」。
《國語辭典》:震旦  拼音:zhèn dàn
中國。梵語cina的音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吾意欲往震旦地方打一轉(zhuǎn)輪回?!挂沧g作「支那」。
《國語辭典》:羅剎(羅剎)  拼音:luó chà
一種能行走、飛行快速,牙爪鋒銳,專吃人血、人肉的惡鬼。為梵語r?。?asa的音譯?!读凝S志異。卷二。聶小倩》:「非金也,乃羅剎鬼骨?!挂沧g作「羅叉」、「羅叉娑」、「羅剎娑」。
《漢語大詞典》:羅剎江(羅剎江)
錢塘江 別名。因江中有羅剎石而得名。 唐 羅隱 《錢塘江潮》詩:“怒聲洶洶勢悠悠, 羅剎江 邊地欲浮?!?明 陶宗儀 輟耕錄·浙江潮候:“ 浙江 一名 錢唐江 ,一名 羅剎江 。所謂羅剎者,江心有石,即 秦望山 腳,橫截波濤中。商旅船到此,多值風(fēng)濤所困而傾覆,遂呼云。”
《國語辭典》:聲明(聲明)  拼音:shēng míng
1.公開解說以昭告大眾。如:「聲明作廢」。
2.佛教謂研究語言的學(xué)問?!断易钟洝罚骸歌笊栽疲骸荷僮謱W(xué)于先師般若瞿沙,聲明文轍將盡微致?!弧?/div>
《漢語大詞典》:三點(三點)
(1).舊時以更計時,一夜五更,每更分三點。 唐 杜甫 《至日遣興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詩之一:“去歲茲辰捧御牀,五更三點入鵷行?!?唐 李商隱 《夜半》詩:“三更三點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墮煙?!?span id="1gvofan" class="book">《元史·兵志四》:“其夜禁之法,一更三點,鐘聲絶,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br />(2).指古 印度 婆羅謎字體表示i-(kara)的字母。原寫作不縱不橫的三個點,后在吐火羅語中作三個“c”字形,故稱“三點”。佛教借此三點不縱不橫的三角關(guān)系,以喻教義。一般指《涅槃經(jīng)》所說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天臺宗亦因以指空、假、中。《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會三點於真原,凈六塵於人境?!?前蜀 貫休 《聞大愿和尚順世》詩之三:“若游三點外,爭把七賢平。”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異》:“二門三點,有二種釋。先釋二門,止、觀是。乃釋三點,空、假、中是?!?/div>
《國語辭典》:禪宗(禪宗)  拼音:chán zōng
1.中國佛教宗派。特重禪觀,不重教理,自稱教外別傳。以菩提達摩為初祖,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強調(diào)漸修,南宗主頓悟。弘忍圓寂后,北宗神秀大闡宗風(fēng)于長安、洛陽。中唐以后,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tǒng),并形成曹洞、云門、法眼、溈仰、臨濟五家。但宋朝以后則僅存曹洞、臨濟二脈。也稱為「佛心宗」。
2.禪法的精髓?!搭D悟大乘正理決。敘〉:「朗戒珠于情田,洞禪宗于定水?!?/div>
《國語辭典》:貝多(貝多)  拼音:bèi duō
古代,印度人將佛經(jīng)書寫于貝多樹的葉子上,故以此語為佛經(jīng)的代稱。唐。李商隱 題僧壁詩:「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鐘?!?/div>
《國語辭典》:龍樹(龍樹)  拼音:lóng shù
古印度佛教大師的法號。初期中觀派的代表,主張一切皆空。在他的著作中,利用窮舉歸納的方式,證明實體論的謬誤。他的思想和論證方法,成為后來大乘發(fā)展的重要基礎(chǔ)。西藏人以他為大乘六莊嚴之一,在漢地尊他為八宗共祖。主要的著作有《中論》、《七十空性論》等。
《國語辭典》:由旬  拼音:yóu xún
量詞。古印度計算路程的單位。為梵語yojana的音譯。
分類:印度計程
《國語辭典》:灌頂(灌頂)  拼音:guàn dǐng
1 金剛乘儀式。當(dāng)上師向其弟子傳授一種新法門之前,所舉行的宗教儀式。上師以圣水灑在弟子頭頂,以象徵授予力量。2 隋唐時的高僧。為天臺宗五祖。俗姓吳,舊籍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后遷臨海章安(今浙江境內(nèi)),故世稱為「章安大師」、「章安尊者」。
《漢語大詞典》:天親(天親)
(1).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血親。隋書·楊慶傳:“ 婁敬 之與 漢高 ,殊非血胤; 呂布 之於 董卓 ,良異天親。”《醒世姻緣傳》第三一回:“起初也只互相喫那異姓,后來骨肉天親即父子兄弟、夫婦親戚,得空殺了就喫?!?span id="zysodxp"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那 項王 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君, 漢王 豈不深知?豈有以父子天親這等賭氣斗智的?”
(2).人名。即 世親 。古 印度 佛教哲學(xué)家,大乘佛教瑜伽宗開創(chuàng)者 無著 之弟。 唐 王維 《過乘如禪師蕭居士嵩丘蘭若》詩:“ 無著 、 天親 弟與兄, 嵩邱 蘭若一峯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