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308
詞典
29
分類詞匯
275
佛典
4
共308,分21頁顯示
上一頁
16
17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分類詞匯
(續(xù)上)
摩訶至那
獼猴池
兩畝地
盧比
佛類詞典
五印度
中印度諸國
印度
印度佛教
《漢語大詞典》:
摩訶至那(摩訶至那)
古代 印度 人對我國的尊稱。摩訶,猶言大。 唐
玄奘
《
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闍國
》
:“當此東北數(shù)萬餘里, 印度 所謂 摩訶至那國 是也?!币喾Q“ 摩訶震旦 ”。
《
新唐書·西域傳上·天竺
》
:“ 貞觀 十五年……帝命云騎尉 梁懷璥 持節(jié)慰撫, 尸羅逸多 驚問國人:‘自古亦有 摩訶震旦 使者至吾國乎?’皆曰:‘無有?!盅灾袊鵀?摩訶震旦 ?!?/div>
分類:
印度
尊稱
摩訶
《漢語大詞典》:
獼猴池(獼猴池)
梵語意譯。即 猴池 。在古 印度 毘舍離 庵摩羅園 側(cè),傳說往昔獼猴共集,為佛穿池,故名。 唐
玄奘
《
大唐西域記·吠舍厘國
》
:“其西北有窣堵波, 無憂王 之所建也,傍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作師子之像。石柱南有池,是群獮猴為佛穿也,在昔 如來 曾住於此?!卑矗斯适掠忠?span id="66tlnpc" class="book">《
四分律
》卷二。今 印度 著名的 桑奇 (Sanchi)北門石柱上尚有這一傳說的浮雕。參見“ 猴池 ”。
分類:
梵語
梵語意譯
語意
意譯
印度
《漢語大詞典》:
猴池
古 印度 五大佛教精舍之一。亦用以美稱佛寺。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
:“火炎 崑岳 ,高臺與 雁塔 同平;水浸天街,曲岸與 猴池 共盡?!眳⒁姟?獼猴池 ”。
分類:
印度
五大
大佛
佛教
精舍
佛寺
《漢語大詞典》:
兩畝地
印度故事片。印度電影制片廠1953年攝制。穆凱爾吉編劇,洛埃導(dǎo)演,薩赫尼、洛埃主演。農(nóng)民向波無錢償還地主的高利貸,又不愿將兩畝地賣給地主抵債,被迫流浪到大城市拉黃包車謀生。不久,他的妻兒也到城里,一家人歷盡艱辛,仍一貧如洗,不得已他又攜妻兒回鄉(xiāng),這時,兩畝地已被地主霸占,一家人再次流浪他鄉(xiāng)。
分類:
印度
故事片
電影
制片
攝制
《國語辭典》:
盧比(盧比)
拼音:
lú bǐ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的貨幣名稱。為英語rupee的音譯。
分類: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
尼泊爾
貨幣
五印度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又曰五天竺。以印度區(qū)畫東西南北中之五處。西域記二曰:「五印度之境,周九萬馀里。」
中印度諸國
【佛學(xué)大辭典】
(地名)玄奘西域記曰:「中印度諸國曰波理夜呾羅,曰秣菟羅(原注亦謂三波訶),曰薩他尼濕伐羅,曰窣祿勒那,曰秣底補羅,曰瞿毗霜那,曰堊醯掣呾羅,曰毗羅刪拿,曰劫比他(原注舊謂僧伽舍),曰羯若鞠阇,曰阿踰陀,曰阿耶穆祛,曰缽羅耶迦,曰憍賞彌(原注舊謂拘睒彌),曰鞞索迦,曰室羅伐悉底(原注舊謂舍衛(wèi)),曰劫比羅伐窣堵(原注舊曰迦毗羅衛(wèi)),曰藍摩,曰拘尸那揭羅,曰婆羅痆斯,曰戰(zhàn)主,曰吠舍釐(原注舊曰毗舍離),曰尼波羅,曰摩揭陀(原注舊曰摩迦陀,又曰摩竭提),曰伊爛拿缽伐多,曰瞻波,曰羯朱嗢祇羅(原注彼俗言羯蠅羯羅),曰奔那伐潬那,曰憍薩羅,曰摩醯濕伐羅補羅,凡三十國?!?/div>
印度
【佛學(xué)大辭典】
(地名)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臘India(國名),Indus(河名),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新稱印度,印特伽,譯曰月。西域記二曰:「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云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者,唐云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中略)良以其土圣賢繼軌,導(dǎo)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勾榷鱾鞫唬骸赣√刭?,謂印度也。」是月之名與Indu混也。
印度佛教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印度為佛陀之降誕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釋迦牟尼開佛教,距今幾何年,東西學(xué)者,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其入滅時,則據(jù)眾圣點記之說,可知為西歷紀元前四百八十六年。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間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羅伐悉底,為中心,而潤澤憍賞彌,拘尸揭羅,吠舍厘等中印度一圓之地,其被教化之最厚者,為室羅伐底,與摩揭陀之二地域。據(jù)小乘之傳說,釋尊住室羅伐悉底時最多,據(jù)大乘之記錄,則常住摩揭陀。此兩國在釋尊時代,為東西之兩大國,在印度中,為最樞要之地域,及佛化之密被兩國,其為事實,可斷言也。釋尊為迦毗羅城主凈飯大王之太子,降誕于藍毗尼園,成正覺于尼連禪河畔,以波羅奈國鹿野苑為初轉(zhuǎn)法輪之地,其后游行各處,為人天灑甘露之法雨,遂以八十歲為一期,于拘尸那揭城邊娑羅雙樹林間,寂然入于泥洹,是為佛教開立之初元。佛陀入滅后未幾,摩訶迦葉與阿難等,共于摩揭陀國七葉樹窟,行第一回之結(jié)集。阿阇世王厚遇之,使大法得合,此在原始之佛教史上,亦為重要之事實。自是以后,至阿育王出世之間,記傳之說各異,南方傳謂其中間年次為二百十馀年,北方傳謂為百馀年。北方傳明迦葉以下五師之傳燈,南方傳亦舉優(yōu)波離以下五師之相承。或有謂阿育王有達磨阿育與迦羅阿育之二人,欲調(diào)和南北所傳之乖離者?;蛴兄^阿育王之第三結(jié)集,與吠舍釐城之第二結(jié)集,實為一事復(fù)傳者。此一段史乘,在佛教史上,最為黑闇不明,然阿育王出世,為西歷紀元前第三世紀之中葉,可據(jù)泰西學(xué)者之考證而明之。佛教于此時代,始大發(fā)展。王派遣傳道僧,亙東西兩大陸,活動頗極盛觀,彼末田地入迦濕彌羅,開薩婆多部之愿,當在此時,摩哂陀游錫于錫蘭?;蛞嘣诖藭r。據(jù)北方所傳謂育王時上座大眾二部分裂,南方所傳,無此記載。但無論如何,阿育王盡力于佛教之效績,實為不可掩者,印度之佛教,以此時傳播四方,且至開南北佛教之基。阿育王沒后,約經(jīng)三百年,至迦膩色迦王出世之間,為史家所謂小乘二十部分裂時代,阿育王時代分裂之上座大眾兩部,其興廢之跡,于此可考。大眾部之佛教,似與阿育王統(tǒng)同其消長,大體自中印度涉南印度而流行,其盛時在阿育王時代并王歿后百馀年間,上座部之佛教,以末田地之罽賓開教為始,其教線不在中印度。似常以北方迦濕彌羅為中堅。就時代言之,上座部于中印度大眾部佛教亡滅時代,漸接興隆之機運,閱百馀年,至迦膩色迦王出現(xiàn),于是見婆沙結(jié)集之盛事,迦膩色迦王之出現(xiàn),在西歷紀元第一世紀之末,王亦力圖佛教興隆。有名之大毗婆沙,編纂于此時代。脅,世友,法救,妙音,覺天,那迦斯那,馬鳴等之杰僧,亦與此王前后輩出,教學(xué)上呈空前之偉觀,迦膩色迦王觀后之佛教,主傳播于犍馱羅以北之中央亞細亞,西歷紀元二三世紀頃,從此地大輸入佛曲于支那。當時中印度地方全為他教徒所占。西歷紀元第三世紀之初,龍樹出現(xiàn),復(fù)興前已湮沒之大眾部佛教,于引正王保護下,以憍薩羅國為中心,宣布中觀佛教,至其弟子提婆,更擴張教線于中印度,對抗外道,舉破邪之實。同時又有鳩摩邏多,訶梨跋摩等諸論師,于咀叉始羅,朅盤陀,疏勒等地方,施教化。降及西紀第五世紀之初,笈多王統(tǒng)之毗訖羅摩阿迭多王時,有無著世親兄弟出,專以阿踰陀國為中心,鼓次瑜伽佛教,同時迦濕彌羅國,有塞建地羅,僧伽跋陀羅等英才,相次而興,宣提毗婆沙之教義,世親以后,繼承其教法者,有德慧,安慧,護法,難陀,親勝,火辨,德光,無垢友等。其中護法于西紀第六世紀之中葉出世,以摩揭陀為中心,弘宣世親之教系。得尸羅阿迭多王之歸依,住那爛陀寺,亦大于中印度師子吼。后世稱之為那爛陀寺隆盛時代。同時又有陳那,天主,清辯,智光之徒,鼓揚龍樹之教系,又大發(fā)揮因明之精髓。于印度佛教史上,稱為掉尾之隆運。爾后未機,佛教為印度教所蹂躪,至西歷一千年回教又侵入印度,佛教遂殆絕跡。要之印度為佛教之發(fā)生地,故大小半滿權(quán)實顯密等各種教理,悉有其萌芽,固勿論,而佛滅五六年百年間,小乘教隆盛時代,既生本末二十部之分立,相次出發(fā)智,六足,婆沙等之絢爛作物,對于宇宙及人生之原始的考察,殆達于其極,及龍樹提婆出世,始啟大乘教勃興之機運,中觀佛教,為其豐富之著述所發(fā)揮,已無遺憾。尋而無著世親,鼓吹瑜伽佛教,印度之大乘,于是生空有二宗之別,他日于支日本等,作一乘三乘兩宗之基。其中龍樹提婆所唱者,為大眾部的,可認為說假部一說部等之發(fā)展。無著世親主張者,為是座部的,可認為說一切有部經(jīng)量部等之發(fā)展。親光之佛地經(jīng)論四,謂聲聞藏于佛去世百年已后,即分多部,而菩薩藏千歲已前,清凈一味,無有乖諍,千歲已后,乃興空有二種之異論。又最勝子之瑜伽師地論釋,謂佛涅槃后,魔事紛起,部執(zhí)競興,多著有見。有龍猛菩薩,提婆菩薩,采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百論等。以除彼之有見。然由是眾生復(fù)著于空見,故無著菩薩,事大慈尊,請說瑜伽師地論,顯遍計所執(zhí)為情有理無,依他圓成為理有情無,觀此可知印度之佛教,一方帶理論的傾向,鶩深遠之思索。又一方守戒律,立意實踐修道,為上座部之一派,現(xiàn)今錫蘭,緬甸,暹羅等流播之南方佛教即是,與支那日本等流布之北方教思索的,大異其趣。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