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班達群島(班達群島)  拼音:bān dá qún dǎo
Banda Islands
群島名。位于印度尼西亞東部,摩鹿加群島以南的火山群島,散布在班達海的東北方,共由九個島嶼組成,面積約四十一萬平方公里。附近島嶼皆盛產(chǎn)香料,是香料的重要產(chǎn)地及貿(mào)易中心。
《國語辭典》:因陀羅(因陀羅)  拼音:yīn tuó luó
印度的雨神。梵語Indra的音譯。在吠陀神話中他統(tǒng)領(lǐng)天界諸神,并用他的金剛杵征服黑暗的諸魔。由于他所作所為對人類有益,所以在祈禱文常受到贊頌。雖在較晚的吠陀神話將他歸入梵天、毗濕奴與濕婆的下屬,但在一般人的概念,他還是天神的領(lǐng)袖。在佛教將他列為護法神之一。也稱為「帝釋天」、「釋提桓因」。
《國語辭典》:瑜伽派  拼音:yú jiā pài
古代印度六大哲學(xué)派之一,紀元前二世紀,巴盾甲利(Patanjali)所創(chuàng)。其目的在用禪定的想方法與自在天合一,使精神從身體分離,入于平等一味之境。
《國語辭典》:阿薩密省(阿薩密?。 ?span id="51dla5g" class='label'>拼音:ā sà mì shěng
Assam
印度東北部一邦。境內(nèi)茶園遍布,使印度茶產(chǎn)量居世界首位,首府迪斯布爾。
《國語辭典》:庵羅樹園(庵羅樹園)  拼音:ān luó shù yuán
佛教圣地。位于中印度毗舍離城附近的園林。后來女主人將之布施給釋迦牟尼佛,是著名的佛說法道場。也稱為「庵沒羅園」。
《國語辭典》:孟加拉  拼音:mèng jiā lā
Bengal
1.國名。位于南亞東北部。參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條。
2.地名。位于印度東北部,瀕孟加拉灣。原為英屬印度的一省,現(xiàn)分屬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國。首府為加爾各答。
3.海灣名。位于印度洋東北部,介于印度、緬甸、馬來半島之間。入灣河流有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等。沿灣重要港口有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等。近海有大量浮游生物。
《國語辭典》:旁遮普  拼音:páng zhē pǔ
punjab
印度西北部的一邦。面積約五千零四百九十一平方公里,是印度與中亞的交通要道,西元一九四七年被分割成印度及巴基斯坦兩部分,盛產(chǎn)棉花及麥類。
《國語辭典》:九官鳥(九官鳥)  拼音:jiǔ guān niǎo
動物名。白頭翁科,分布于中國、印度及馬來半島一帶。翼長約十六公分。羽毛黑紫色而富光澤,但從鳥喙、眼部到頭后部為黃色。善于模擬人語。
《國語辭典》:卡巴迪  拼音:kǎ bā dí
一種起源于印度的運動。融合角力、柔道、橄欖球和體操的精華而成。每隊由十二位選手組成。比賽分上、下半場,各二十分鐘。比賽時七人先上場,由攻隊派一名攻擊手徒手越過中線進入敵陣,以抱、碰、拐、摸等方式碰觸對手,然后設(shè)法返回己陣,口中喊「卡巴迪」,始得一分。以得分多寡決勝負。
《國語辭典》:金剛智(金剛智)  拼音:jīn gāng zhì
唐代高僧的法號。南印度人,十歲出家,精通顯、密教典,專修密法,因應(yīng)南天竺國王之請,到中國傳法。是中國密宗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與善無畏、不空并稱為「開元三大士」。譯有《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jīng)》、《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jīng)》等。
《國語辭典》:錫克教(錫克教)  拼音:xí kè jiào
流行于印度部分地區(qū)的宗教。由印度教毗濕奴虔誠派發(fā)展而來,西元十五世紀后期由那納克創(chuàng)建。接受印度教關(guān)于輪回、業(yè)報和解脫的教義,認為神是獨一、是真理、是造物主、永生不死、無所不在、無形象。該教堅持信徒共餐,開辦祖師灶,否認印度教種姓制度,信徒自稱為祖師的門徒。該教最隆重的節(jié)日是三、四月間的拜薩哈節(jié)。也作「西克教」、「塞克教」。
《國語辭典》:西塔琴  拼音:xī tǎ qín
Sitār
樂器名,彈撥樂器。印度的弦樂器。是印度最具代表性古典樂器。長頸有品,柚木琴身,底部為中空的葫蘆形,四排弦,二或三排的節(jié)奏弦,十一至十三條的共鳴弦。由庫斯路改良維那琴而得,是一種結(jié)構(gòu)復(fù)雜而又精巧的樂器。1950年代起也開始作為流行音樂中樂器使用。也稱為「悉他琴」、「錫塔爾琴」、「錫塔琴」等。
《國語辭典》:亞格拉(亞格拉)  拼音:yà gé lā
Agra
城市名。為印度北部亞格拉州的首邑,位于新德里東南,往昔為蒙古蒙兀兒王朝的都城,瀕雅穆納河右岸,為水陸交通要地,亦為棉花、石材、谷類的集散地。也譯作「亞加拉」。
《國語辭典》:新德里  拼音:xīn dé lǐ
New Delhi
城市名。位于印度國境的北部,雅穆納河之西,面積約四百三十七平方公里。市街寬廣,兩旁遍植花木,為計畫都市的典范,市內(nèi)廟宇及歷史古跡甚多。為印度的首都。
《國語辭典》:善無畏(善無畏)  拼音:shàn wú wèi
人名。(西元637~735)唐代高僧。中印度摩伽陀國人。甘露王的后裔,十三歲繼承焉荼國王位,后出家,向達磨掬多學(xué)習密法。玄宗開元四年到長安。先住興福寺,后住西明寺。為唐代密宗胎藏界的傳入者,與金剛智、不空合稱開元三大士。譯有《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七卷、《蘇悉地羯經(jīng)》三卷等重要密續(xù)典籍。也稱為「輸波迦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