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4—1150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初名京,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以上舍釋褐為博士,遷秘書郎。蔡京欲與交,遭拒。高宗即位,召為左司諫,首請誅叛國者,主養(yǎng)兵以圖恢復,被黃潛善等排擠而去。累官中書舍人,以徽猷閣待制奉祠。還里,十年不出。有《默成文集》。
全宋詩潘良貴(一○九四~一一五○),字子賤(原名京,字義榮),號默成居士,婺州金華(金屬浙江)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巧仙岬冢瑸樘珜W博士,累遷提舉淮南東路常平。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對,論何??等人不可用,黜監(jiān)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召為左(一作右)司諫,因請誅叛命者,忤時相,去職奉祠。紹興二年(一一三二),起為左司員外郎,與宰相串頤浩語不合,出知嚴州,未幾又奉祠。五年,起權(quán)中書舍人。八年,再奉祠。九年,起知明州,一年后離職奉祠。二十年,坐與李光通書,貶三官,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一),年五十七。有《默成居士集》十五卷,已佚。清康熙初由其裔孫輯成《默成文集》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六、《宋元學案》卷二五有傳?!∨肆假F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校以《敬鄉(xiāng)錄》卷二(簡稱敬鄉(xiāng))所引詩。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四○七八潘良貴(一○九四——一一五○),初名京,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居士,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政和五年,以上舍釋褐為辟雍博士,遷秘書郎、主客郎中,出提舉淮南東路常平。靖康元年,召還賜對,因言時宰何?、唐恪不可用,黜監(jiān)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即位,召為左司諫,首論偽黨當誅,為汪、黃所惡,書奏三日而左遷。越數(shù)年,提點荊湖南路刑獄,除考功郎,遷左司。求出,以直龍圖閣知嚴州,轉(zhuǎn)秘書少監(jiān),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以廷叱言者忤旨,求去,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起知明州。期年,除徽猷閣待制、提舉亳州明道宮。紹興二十年卒,年五十七。著有《默成文集》,朱熹為序,極推重之。見朱熹《金華潘公文集序》(黃刻本《潘默成公文集》卷首)及《宋史》卷三七六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8—1170
【介紹】:
宋嚴州壽昌人,字審言。高宗建炎二年進士。歷饒州教授、知江寧縣、通判江州。以忤秦檜意,罷去。檜死,擢殿中侍御史。時知樞密院事湯鵬舉效檜所為,廣置黨羽,義問累章劾罷之。遷吏部侍郎,拜同知樞密院事。金主完顏亮南侵,奉命督師抵御,因不習軍旅,措置多失當,罷提舉宮觀。復為言者所論,謫饒州。卒謚恭簡。
全宋文·卷四一五一葉義問(一○九八——一一七○),字審言,嚴州壽昌(今浙江建德)人。建炎二年進士。為臨安府司理參軍、饒州教授、知江寧縣,通判江州。行太常博士、直秘閣,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擢殿中侍御史,累上章劾湯鵬舉。遷吏部侍郎,兼史館修撰,尋兼侍讀,拜同知樞密院事,不習軍事,請罷。隆興初被劾,謫饒州。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三,謚恭簡。見《宋史》卷三八四《葉義問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八、一七九,《景定嚴州續(xù)志》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3—1170
【介紹】:
宋襄陽谷城人,寓居臺州,字瞻叔。王綱子。高宗紹興八年進士。累遷太府少卿。孝宗時,除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擢為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附湯思退力主宋金和議,專以割地啖敵為得計。后罷。乾道元年,起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士,移知溫州。有《漢濱集》。
全宋詩王之望(?~一一七○),字瞻叔,襄陽谷城(今屬湖北)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調(diào)處州教授。入為太學錄,遷博士。十八年,出知荊門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八)。提舉荊湖南常平茶鹽公事,改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三十年,總領(lǐng)四川財賦軍馬錢糧。三十二年,為川陜宣諭使(同上書卷一九八、二○○)。孝宗即位,除戶部侍郎。隆興初,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未幾,權(quán)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俄兼直學士院。二年(一一六四)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天臺。乾道元年(一一六五)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尋復罷。六年冬卒。謚敏肅(《宋會要輯稿》)。有《漢濱集》六十卷(明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二有傳?!⊥踔?,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漢濱集》為底本,酌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五一王之望(一一○四——一一七一),字瞻叔,襄陽谷城(今湖北谷城)人,后寓居臺州。初以父蔭入仕,紹興八年登進士第,為處州教授。歷知荊門軍、湖南提舉常平茶鹽、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判官、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副使。四川軍興,除太府少卿,總領(lǐng)全蜀財賦。孝宗即位,改戶部侍郎,充川陜宣諭使。及還朝,參贊江淮都督府軍事。繼權(quán)直學士院,除吏部侍郎。隆興二年,自右諫議大夫拜參知政事,未幾兼同知樞密院事。時和戰(zhàn)未決,之望力附和議,以言者論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乾道初起知福州,為福建路安撫使,移知溫州。乾道七年卒,年六十八,謚敏肅。著有《漢濱集》。見本集卷八《候邊事少寧乞差宮祠朝劄》,《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八九、儀制一一之六,《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宋史》卷三七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07—1164
【介紹】:
宋眉州青神人,字起莘。唐杜甫十三世孫。高宗紹興間賜同進士出身。累擢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以直顯謨閣知遂寧府。屢陳時政得失及防金備御事。御史任內(nèi),極言無隱,凡眾所指目者如周麟之、王繼先、張去為,皆先后被劾去,聲振一時,都人稱骨鯁敢言者必曰杜殿院。孝宗即位,進定國是、修內(nèi)政、養(yǎng)根本三議。尋卒。
全宋文·卷四四二六杜莘老(一一○七——一一六四),字起莘,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紹興十年第進士,授梁山學官,二十五年授珍州學官。歷官禮、兵部架閣,遷敕令所刪定官。二十八年主太常簿,兼籍田司。尋除博士,遷秘書丞,權(quán)吏部員外郎。紹興三十一年擢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后以直顯謨閣知遂寧府。隆興二年卒,年五十八。見《宋史》卷三八七本傳,《梅溪后集》卷二九《杜殿院墓志》,查籥《杜御史莘老行狀》(《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中卷五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信叟。徽宗宣和三年進士。初為國學官。高宗紹興中秦檜忌張浚復出,欲誣浚潭州新筑宅第僭制,命秉信往察之,歸告不附檜意,因被黜。后復官,歷吏部侍郎,出知常州。
全宋詩吳秉信(?~一一五六),字信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初為國學官(《延祐四明志》卷四)。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六)、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七)。十四年,守起居舍人,出知江州(同上書卷一五一),十八年,以拂秦檜意,罷(同上書卷一五七)。二十六年,以吏部侍郎出知常州,卒(同上書卷一七四)。
全宋文·卷四○○九吳秉信(?——一一五六),字信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登宣和三年進士第,紹興初為太常博士,歷官屯田員外郎、右司員外郎、起居舍人,出知江州。忤秦檜意,紹興十八年放罷,后以左朝散郎主管臺州崇道觀。紹興二十六年,除起居郎、權(quán)給事中,又試中書舍人,兼實錄院修撰,遷吏部侍郎。同年,為臣僚奏劾,降充右文殿修撰知常州。未上任,卒,贈左中奉大夫。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七、一五一、一七四及《延祐四明志》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9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昭祖?;兆谛土赀M士。初為遂昌主簿,歷太常博士、著作郎。累官直秘閣知眉州,在任鼎新校舍,廣勸士子學,其地為刻石記功。后除成都路運判,未就,報罷歸。
全宋詩王揚英,字昭祖,丹陽(今屬江蘇)人?;兆谛土辏ㄒ灰欢模┻M士。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為太常博士,遷著作佐郎。為浙東安撫司參謀官(《京口耆舊傳》卷五)。二十一年,上書薦秦熺為相,知泰州(《宋史》卷四七三《秦檜傳》)。官終知眉州。事見《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
全宋文·卷四○八三王揚英(?——一一五九),字昭祖,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擢宣和六年進士第,為遂昌縣主簿。紹興八年獻《黼扆箴》十二篇,擢太常博士,遷著作佐郎,權(quán)吏部員外郎。出任浙東安撫司參謀官,移知泰、眉州。于兩州大興學事,士子皆勤于學。就移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未上,報罷歸。紹興二十九年卒。見《宋會要輯稿》儀制一○之二○、選舉二○之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四、一三四、一四八、一六二,《京口耆舊傳》卷五,《宋史》卷二○五、四七三,《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四三一丁婁明,字如晦,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紹興八年進士。紹興十八年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歷官太常博士、著作佐郎,試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工部侍郎。御史湯鵬舉劾奏其附會秦檜,以女適檜之侄烜,故擢清要之職,放罷,主管臺州崇道觀。孝宗立,以婁明嘗為潛邸學官,擢左朝請大夫、秘閣修撰,依舊宮觀差遣。見《宋會要輯稿》禮一七之九一、職官三六之五一、職官七○之四三、職官七一之一三、選舉二○之一一、選舉三四之一四,《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一六二、一六三、一六五、一六七、一七一,《宋史》卷一一四,《南宋館閣錄》卷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朱熙載(一一二五~?),字舜咨,一字堯臣,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時年二十四(《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調(diào)衢州推官。二十九年,為武學博士。三十年,由太常博士罷職。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一、一八五,明成化《處州府志》卷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27—1206
【介紹】:
宋吉州吉水人,字廷秀,號誠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diào)零陵丞。張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遂名其書房“誠齋”。孝宗初知奉新縣,以薦為國子監(jiān)博士。歷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進太子侍讀。淳熙十四年以反對呂頤浩配享廟祀,出知筠州。光宗立,召為秘書監(jiān),出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寧宗嗣位,乞致仕。后屢召不起。性剛直,不附韓侂胄。立主恢復之計。工詩,自成誠齋體,與尤袤、范成大、陸游號稱南宋四大家。有《誠齋集》。
全宋詩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調(diào)贛州司戶參軍。歷永州零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召為國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國子博士告詞》注),遷太常博士、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同上書《廣東提舉告詞》注),尋除本路提點刑獄。召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應詔上書,擢東宮侍讀。十四年,遷秘書少監(jiān)(同上書《秘書少監(jiān)告詞》注)。十五年,因上疏駁洪邁太廟高宗室配饗議,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紹熙元年(一一九○),兼實錄院檢討官,會孝宗日歷成,宰臣令他人為序,遂以失職丐去,出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權(quán)總領(lǐng)淮西江東軍馬錢糧。因論江南行鐵錢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贛州,未赴。寧宗即位,屢召屢辭。慶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書《通議大夫?qū)毼拈w待制致仕告詞》注)。開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節(jié)(《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有《誠齋集》、《易傳》等傳世。事見其子長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楊文節(jié)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傳。 楊萬里詩四十二卷辭操一卷,以宋端平間刊本(原書藏日本東京宮內(nèi)廳書陵部)為底本。校以宋淳熙、紹熙間遞刻之《誠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荊溪集十卷西歸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續(xù)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簡稱宋遞刻本,藏北京圖書館,原該共六十三卷,今殘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誠齋集》(簡稱四庫本)。參校明末毛氏汲古閣鈔本《誠齋集》(簡稱汲古閣本,今藏上海圖書館)、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楊氏帶經(jīng)軒刊《楊文節(jié)公詩集》(簡稱楊本)。另從諸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四十四卷。
詞學圖錄楊萬里(1127-1206) 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有《誠齋集》,詞附其中。
全宋文·卷五二八五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中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為贛州司戶,調(diào)永州○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時相交薦之,召為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尋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轉(zhuǎn)將作少監(jiān)。出知漳州,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就除提點刑獄,以憂去。免喪,召為尚左郎官,孝宗親擢為東宮侍讀。累遷左司郎中,秘書少監(jiān),以直秘閣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兼實錄院檢討官。出為江東運副,忤宰相意,改知贛州,不赴,遂乞祠。除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出。寧宗時進寶文閣待制致仕。開禧二年卒,年八十(《宋史》本傳作「八十三」,誤),謚文節(jié)。萬里早年受學于張浚,工詩,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易傳》二十卷(存)、《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存)等。見《宋史》卷四三三本傳,清鄒樹榮編《楊文節(jié)公年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7—1181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祖籍壽州,字伯恭,學者稱東萊先生。呂大器子。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參與重修《徽宗實錄》,編纂刊行《皇朝文鑒》。博學多識,與朱熹、張栻等友善,講索益精,時稱東南三賢。為學主明理躬行,反對空談心性,開浙東學派先聲。卒謚成,改謚忠亮。有《東萊呂太史集》、《歷代制度詳說》等。
全宋詩呂祖謙(一一三七~一一八一),字伯恭,學者稱東萊先生,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復中博學宏詞科,調(diào)南外宗學教授。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添差嚴州教授。六年,召為太學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主管臺州崇道觀。二年,參與朱熹、陸九淵鵝湖之會。三年,召為秘書郎,兼職如前。重修《徽宗實錄》成,遷著作佐郎。先是奉詔編類《皇朝文?!?,六年,書成,賜名《皇朝文鑒》,除直秘閣,主管武夷山?jīng)_佑觀。八年,卒,年四十五。著有《東萊呂太史文集》十五卷、別集十六卷、外集五卷等,并輯有《近思錄》。事見《東萊集附錄》卷一《年譜》,《宋史》卷四三四有傳?!巫嬷t詩,以宋嘉泰四年呂喬年刻、元明遞修本《東萊呂太史文集》為底本。校以清胡鳳丹輯《金華叢書》本(簡稱金華本)、清胡宗楙輯《續(xù)金華叢書》本(簡稱續(xù)金華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小集本),編為一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五八六七呂祖謙(一一三七——一一八一),字伯恭,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復中博學宏詞科,歷任太學博士、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秘書郎、著作郎。淳熙八年卒,年四十五,謚曰成。祖謙學以關(guān)、洛為宗,而旁徵博取,一時卓犖之士皆歸心,人稱東萊先生。與朱熹、張栻齊名,號東南三賢。著述數(shù)十種,主要傳世之作有《書說》三十五卷、《左氏傳說》《續(xù)說》三十二卷、《左氏博議》二十五卷、《歷代制度詳說》十五卷、《麗澤論說集錄》十卷、《詩律武庫》三十卷、《東萊呂太史文集》《別集》《外集》三十六卷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1—1200
【介紹】:
宋徽州黟縣人,字謙之。汪勃孫。以郊恩補江陰主簿,調(diào)余干丞。改宣教郎知新建縣,究心荒政。孝宗淳熙八年進士。通判紹興府。徙知武岡軍,建請辟貢院,增貢員,以變尚武民風。秩滿,除太常博士兼禮部郎官、樞密院檢詳,充館伴正旦使。歷右司郎中兼檢討玉牒、起居舍人,官終侍御史兼侍講。有《所形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3—1206
【介紹】:
宋建寧浦城人,字元善。詹慥子。少從朱熹學。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光宗朝,歷提舉浙西常平、太常少卿。密贊趙汝愚定策立寧宗。除太府卿,尋知福州,以論山陵事罷。后知靜江府,減免賦稅,賑糧救災。官終司農(nóng)卿。博極群書,疏薦皆當世名士??と苏娴滦阍鐝钠溆巍S小墩苍葡壬z集》。
全宋詩詹體仁(一一四三~一二○六),字元善,浦城(今屬福建)人。幼出為伯舅張氏子,后復本姓。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diào)饒州浮梁尉、泉州晉江丞。召為太學錄,累遷攝金部郎官。光宗即位,提舉浙西常平,除湖廣總領(lǐng)。召為太常少卿。孝宗卒,因與宰相議葬事不合,退居霅川。寧宗嘉泰中起知靜江府,移知鄂州,復總湖廣餉事。開禧二年卒,年六十四。著作已佚,清朱秉鑒輯有《詹元善先生遺集》二卷。事見《西山文集》卷四七《詹公行狀》、《清獻集》卷一九《詹體仁傳》,《宋史》卷三九三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六三五三詹體仁(一一四三——一二○六),字元善,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初出為伯舅張氏后,后復詹姓。隆興元年進士,調(diào)饒州浮梁尉,歷晉江丞,召為太學錄。光宗即位,提舉浙西常平,除戶部郎官、湖廣總領(lǐng),累官太常少卿。寧宗即位,除太府卿,尋直龍圖閣、知福州,歷知靜江府、鄂州,除司農(nóng)卿,再為湖廣總領(lǐng)。開禧二年卒,年六十四。著有《象數(shù)總義》一卷、《歷學啟蒙》二卷、《莊子解》五卷。見真德秀《司農(nóng)卿湖廣總領(lǐng)詹公行狀》(《真文忠公集》卷四七),葉適《司農(nóng)卿湖廣總領(lǐng)詹公墓志銘》(《水心文集》卷一五),《宋史》卷三九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興化軍人,字元仲。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孝宗朝除國子學錄,輪對上言三事,議論剴切,有古諍臣風。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八二七吳天驥,字伯駿,徽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調(diào)建昌司戶。遷將作監(jiān)丞,改太常博士。出知信州。后知衢州,遷戶部員外郎。著有《鳳山集》二十卷。見弘治《徽州府志》卷六、八。
人物簡介
全宋詩吳時顯,字元明,涇縣(今屬安徽)人。偉子。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為江陰尉(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二)。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由太常博士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二四)。嘉泰二年(一二○二)為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同上書職官七四之一二)。以朝議大夫致仕。事見清嘉慶《涇縣志》卷一七《吳偉傳》。今錄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