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貴涂(貴塗)
亦作“ 貴途 ”。 指升官晉爵的途徑。后漢書·張晧王龔傳論:“昔 柳下惠 見抑於 臧文 , 淳于長 受稱于 方進 ,然則立德者以幽陋好遺,顯登者以貴涂易引。”宋書·謝莊傳:“選曹樞要,歷代斯重,人經此職,便成貴涂?!?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以登臺閣禁從為顯宦,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不以勛階爵邑為輕重,名之不正,未有如 宋 之甚者也。”
分類:升官途徑
《國語辭典》:進級(進級)  拼音:jìn jí
升高等級。
《漢語大詞典》:鶯喬(鶯喬)
謂鶯遷喬木。比喻及第或升官。 唐 李商隱 《為舉人獻韓郎中琮啟》:“幽谷未見於鶯喬,曲沼空勤於鳧藻?!?/div>
《國語辭典》:過班(過班)  拼音:guò bān
清朝官吏因為上司的保舉或捐了錢而升官?!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二回:「既然有路子,為什么不過班做知縣,到底是正印?!?/div>
《漢語大詞典》:遷歷(遷歷)
舊指升官的資歷。太平廣記卷四七○引 唐 戴孚 《廣異記·謝二》:“ 唐 開元 時, 東京 士人以遷歷不給,南游 江 淮 ,求丐知己,困而無獲?!?/div>
分類:升官資歷
《漢語大詞典》:躐除
謂越級提升官職。新唐書·解琬傳:“后自 成都 丞奏事稱旨,躐除監(jiān)察御史,以喪免?!?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馀·佞倖盤荒一:“姬既入,具言 松壽 謹待禮, 侂胄 大喜,即日躐除太府寺丞?!?/div>
《漢語大詞典》:升賞(陞賞)
提職受獎。《西游記》第三回:“若受天命,后再升賞;若違天命,就此擒拿。” 郭孝成 《湖南光復紀事》:“無如草創(chuàng)伊始,諸事多未摒擋,深恐升賞未周,不無遺漏?!?茅盾 《子夜》七:“現(xiàn)在她落得一個開除,闖禍的 薛寶珠 反有升賞,這話怎么說得出去呀!”
提升官職和獎賞。《水滸傳》第一一○回:“俺哥哥破了 大遼 ,剿滅了 田虎 ,如今又平了 王慶 ,止得個皇城使做,又未曾陞賞我等家人?!?span id="yly1phk" class="book">《明史·云南土司傳三·孟養(yǎng)》:“ 正統(tǒng) 十三年,敕 孟養(yǎng) 頭目伴送 思機發(fā) 來朝,許以陞賞, 機發(fā) 疑畏竟不至?!?/div>
《國語辭典》:報帖(報帖)  拼音:bào tiě
通報的帖子。《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徑到西山靈隱寺,先有報帖報知,長老引眾僧鳴鐘擂鼓,接郡王上殿燒香?!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阜哆M三兩步走進屋里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xiāng)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弧?/div>
《漢語大詞典》:遷累(遷累)
猶累遷。謂多次遷升官職。新唐書·李適之傳:“ 神龍 初,擢左衛(wèi)郎將。 開元 中,遷累 通州 刺史,以辦治聞?!?/div>
《國語辭典》:報單(報單)  拼音:bào dān
1.運貨報稅的單據。
2.舊時科舉考試,考取后或得官、升官時通告親友的報告單?!秲号⑿蹅鳌返谌寤兀骸杆昧诉@個名條,連忙把公子的姓名,寫在報單上?!挂沧鳌笀髼l」、「報子」。
3.通知書?!陡;萑珪>硪灰?。刑名部。審訟》:「凡差役拘到人犯,于早堂帶齊,先具報單?!?/div>
《漢語大詞典》:優(yōu)改(優(yōu)改)
指晉升官職。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七年:“曏緣舊恩,已獲優(yōu)改,今若再蒙超奬,遂於諸人不類?!?/div>
《漢語大詞典》:遷加(遷加)
升官加俸。 明 賈仲名 《升仙夢》第三折:“我受皇恩理民明教化,為通判俸祿遷加?!?/div>
分類:升官加俸
《漢語大詞典》:升授(陞授)
亦作“ 升受 ”。 升官授職。后漢書·欒巴傳:“雖干吏卑末,皆課令習讀,程試殿最,隨能升授?!?南朝 梁 江淹 《王儉為左仆射詔》:“升授之宜,蓋允具瞻?!?span id="5vivnfh" class="book">《水滸傳》第一○一回:“ 宋江 等正在征剿,未便升受,待 淮西 奏凱,另行酌議封賞。”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民義師:“ 黃恩彤 自 江寧 藩司升授 粵 撫?!?br />升遷授官。《水滸傳》第三九回:“通判所言有理,下官即日也要使人回家,書上就薦通判之功,使家尊面奏天子,早早陞授富貴城池,去享榮華?!?span id="ewtbogy" class="book">《明史·選舉志三》:“請仍遵 洪武 舊制,於內外九年考滿官內揀擇陞授,或親擇朝臣才望者任之?!?/div>
《漢語大詞典》:橫擢
謂不循正道晉升官職。《晉書·束晳傳》:“若乃士以援登,進必待求,附勢之黨橫擢,則林藪之彥不抽,丹墀步紈袴之童,東野遺白顛之叟。”
《漢語大詞典》:進綬(進綬)
進升官階。綬,絲帶,用來系印環(huán)或玉佩。古時常用不同顏色的絲帶標識官吏的身分和等級。 唐 源乾曜 《奉和御制乾曜與張說宋璟同日上官命宴都堂賜詩》:“進綬懷三少,承光盡百身?!本R,一本作“ 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