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21
詞典
3
分類詞匯
9
佛典
9
共21,分2頁顯示
1
2
2
下一頁
詞典
十惡
十惡不赦
十惡五逆
分類詞匯
十事
十道
妄言
妄語
惡逆
十惡
十善
惡口
七支
佛類詞典
十惡
三品十惡
十惡業(yè)
《國語辭典》:
十惡(十惡)
拼音:
shí è
古代最嚴(yán)重的十大罪行?!端鍟?。卷二五。刑法志》:「又置十惡之條……,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藥殺親夫,這是十惡大罪哩!」
分類:
封建
佛教
殺生
刑律
偷盜
十種
邪淫
妄語
惡口
貪欲
瞋恚
邪見
十惡
《國語辭典》:
十惡不赦(十惡不赦)
拼音:
shí è bù shè
源自于法制史名詞「十惡」的一種生活用語,指唐律中規(guī)定凡犯十惡者,不適用八議等減刑規(guī)定,而且遇到大赦也不能赦免(常赦所不原),亦即「十惡不赦」。
分類:
封建
罪大惡極
極點
罪行
行者
赦免
《國語辭典》:
十惡(十惡)
拼音:
shí è
古代最嚴(yán)重的十大罪行?!端鍟>矶?。刑法志》:「又置十惡之條……,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藥殺親夫,這是十惡大罪哩!」
分類:
封建
佛教
殺生
刑律
偷盜
十種
邪淫
妄語
惡口
貪欲
瞋恚
邪見
十惡
《漢語大詞典》:
十惡五逆(十惡五逆)
謂種種不可赦免的大罪。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
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惡五逆,這一個家緣兒都被你收拾?!?清
龔自珍
《發(fā)大心文》
:“乃至見他十惡五逆,亦將我心置他胸魁禍?zhǔn)?。”參見?十惡 ”、“ 五逆 ”。
分類:
種種
不可
赦免
《漢語大詞典》:
十事
(1).佛教指十個方面所造的善業(yè)、惡業(yè)。
《
四十二章經(jīng)
》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br />(2).特指“十惡”。 唐
玄奘
《
大唐西域記·吠舍厘國
》
:“ 吠舍釐城 懈怠苾芻,謬于戒律,有十事出,違十力教?!眳⒁姟?十善 ”、“ 十惡 ”。
分類:
佛教
十個
十惡
善業(yè)
惡業(yè)
《漢語大詞典》:
十道
(1).指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的十個方面。
《
尚書大傳
》
卷一下:“五作十道,孝力為右。” 鄭玄 注:“十道,謂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恭、夫和、妻柔、姑慈、婦聽者也?!?br />(2).十個行政區(qū)域。 唐 貞觀 初,分全國為 關(guān)內(nèi) 、 河南 、 河?xùn)| 、 河北 、 山南 、 淮南 、 江南 、 隴右 、 劍南 、 嶺南 等十道。
(3).十個行政區(qū)域。 元 代 江南 行臺所轄十道: 江東 建康道 、 江西 湖東道 、 江南 浙西道 、 浙東 海右道 、 江南 湖北道 、 嶺北 湖南道 、 嶺南 廣西道 、 海北 廣東道 、 海北 海南道 、 福建 閩海道 。參閱
《
元史·百官志二
》
。
(4).即十善。不犯十惡。見
《
守護(hù)國界主陀羅尼經(jīng)
》
卷六。
分類:
十個
儒家
十善
行政
提倡
區(qū)域
不犯
倫理道德
十惡
貞觀
江南
行臺
全國
臺所
關(guān)內(nèi)
《國語辭典》:
妄言
拼音:
wàng yán
隨便胡說或指荒唐無稽的話?!妒酚洝>砥?。項羽本紀(jì)》:「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西游記》第三七回:「聽汝之言,憑據(jù)何理?妄言禍福,扇惑人心!」也作「妄說」、「妄語」。
分類:
妄言
佛教
胡說
謊言
詛咒
十惡
隨便
假話
漫罵
裴骃
《國語辭典》:
妄語(妄語)
拼音:
wàng yǔ
隨便亂說或指荒唐無稽的話?!赌鲜贰>砥摺?。循吏傳。何遠(yuǎn)傳》:「卿能得我一妄語,則謝卿一縑。」《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上》:「汝年尚少,何得妄語?」也作「妄說」、「妄言」。
分類:
妄語
佛教
謊言
撒謊
五戒
虛妄
胡說
不實
十惡
《國語辭典》:
惡逆(惡逆)
拼音:
è nì
古代刑律,毆打或謀殺父母之罪,為十惡罪之一。
分類:
奸惡
惡逆
刑律
逆亂
十惡
毆打
謀殺
祖父母
父母
《國語辭典》:
十善
拼音:
shí shàn
佛教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十項道德行為。《大智度論》卷四六:「復(fù)次,有二種戒,有佛時或有或無;十善有佛無佛常有。」
分類:
佛教語
十個
德高望重
不犯
十惡
即是
十善
《國語辭典》:
十惡(十惡)
拼音:
shí è
古代最嚴(yán)重的十大罪行。《隋書。卷二五。刑法志》:「又置十惡之條……,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乖?。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藥殺親夫,這是十惡大罪哩!」
分類:
封建
佛教
殺生
刑律
偷盜
十種
邪淫
妄語
惡口
貪欲
瞋恚
邪見
十惡
《漢語大詞典》:
惡口(惡口)
(1).惡毒的語言。
《
漢書·王尊傳
》
:“﹝ 楊輔 ﹞素行陰賊,惡口不信,好以刀筆陷人於法?!?洪深
《香稻米》
第三幕:“討帳還帳,是好說好話的事,犯不著惡口惡聲?!?br />(2).佛教以惡口為十惡行之一。
《
四十二章經(jīng)·善惡并明
》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
法苑珠林
》
卷九三:“惡口而兩舌,好出他人過。” 宋
洪邁
《
容齋隨筆·六十四種惡口
》
:“
《大集經(jīng)》
載六十四種惡口之業(yè)。”
分類:
佛教
惡毒
惡口
十惡
惡行
《漢語大詞典》:
七支
佛教語。十惡的前七種。包括三種身業(yè):殺生、偷盜、邪淫;四種口業(yè):妄語、綺語、惡口、兩舌。 南朝 齊
蕭子良
《凈住子序》
:“以沙門凈身口七支,不起諸惡,長養(yǎng)增進(jìn)菩提善根?!?span id="b5pbegd" class="book">《
釋氏要覽·戒法·問但制七支
》:“七支者,謂三身業(yè)、四口業(yè)也?!?/div>
分類:
佛教語
十惡
七種
十惡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曰十不善。(參見:善惡)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癡。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由彼三業(yè),能成十惡。惡者乖理之行,謂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感情于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殺 殺謂殺害生命。
二、盜 盜謂盜取財物。
三、淫 淫謂淫狎行動。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語 妄語,謂虛誑不實之語。
五、綺語 綺語,謂雜穢不正之語。
六、惡口 惡口,謂罵詈惱人之語。
七、兩舌 兩舌,謂離間兩方之語。
由于意造者三:
八、慳貪 慳吝貪著。
九、瞋恚 瞋恚忿怒。
十、邪見 闇昧迷理。
由彼三業(yè),亦成十善。善者、順理之義。行順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別:一者以止惡故,得名為善。謂能止息己惡,不惱于他。所以反乎十惡,即是十善。
┌一、不殺生。
一、身三┤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綺語。
二、口四┤
│六、不惡口。
└七、不兩舌。
┌八、不慳貪。
三、意三┤九、不瞋恚。
└十、不邪見。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為善。謂能修行勝德,利安一切,其數(shù)亦十。
┌一、救護(hù)生命 不惟不行殺害,更能行其救護(hù)。
一、身三┤二、給施資財 不惟不行盜取,更能行其給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凈。
┌四、說誠實語 不惟不行誑惑,更能行其實語。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離間,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語 不惟不行雜穢,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懷舍心 不惟不行慳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瞋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見,更能行其正信。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惡即乖理之行。謂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惑情,于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
〔一、殺生〕,殺生者,謂自殺,亦教人殺,斷害一切眾生之物命也。
〔二、偷盜〕,偷盜者,謂竊取他人一切財物也。
〔三、邪淫〕,邪淫者,謂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語〕,妄語者,謂好造虛言誑惑他人也。
〔五、兩舌〕,兩舌者,謂向此說是,向彼說非;或向彼說此,向此說彼,而使彼此乖諍也。
〔六、惡口〕,惡口者,謂言語粗獷,毀辱他人,令其受惱也。
〔七、綺語〕,綺語者,謂乖背真實,巧飾言辭,令人好樂也。
〔八、貪欲〕,貪欲者,謂于順情之境,貪著樂欲,心無厭足也。
〔九、瞋恚〕,瞋恚者,謂于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見〕,邪見者,謂撥無因果,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撥者,絕也。)
三品十惡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上品之十惡,墮于地獄道,中品之十惡,墮于畜生道,下品之十惡,墮于餓鬼道。見止觀一之三。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十惡即一殺生乃至十邪見是。三品者,謂上品、中品、下品也。
上品十惡 言上品者,或所對境增上,或煩惱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
一、所對境增上者 如弒父母師僧,盜三寶常住物,淫凈戒人及至親,欺誑君父師長等。
二、煩惱心增上者 如極重瞋纏,猛利貪纏等。
三、所作事增上者 如數(shù)數(shù)殺生,數(shù)數(shù)偷盜,數(shù)數(shù)邪見,日積月累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純從分別見惑所發(fā)惡業(yè),名為上品十惡,故是地獄因也。
中品十惡 言中品者,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
一、境中品者 奪人天命,盜人天物等。
二、心中品者 煩惱不輕,亦不極猛利等。
三、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雜從見愛煩惱所發(fā)惡業(yè),名為中品十惡,故是畜生因也。
下品十惡 言下品者,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
一、境下品者 如殺鬼畜盜鬼畜物等。
二、心下品者 微小貪瞋等。
三、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但從任運煩惱所起惡業(yè),名為下品十惡,故是餓鬼因也。
十惡業(yè)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十惡為招苦果之業(yè)因,故云十惡業(yè)。(參見:善惡)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