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十惡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曰十不善。(參見:善惡)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癡。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由彼三業(yè),能成十惡。惡者乖理之行,謂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感情于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殺 殺謂殺害生命。
二、盜 盜謂盜取財物。
三、淫 淫謂淫狎行動。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語 妄語,謂虛誑不實(shí)之語。
五、綺語 綺語,謂雜穢不正之語。
六、惡口 惡口,謂罵詈惱人之語。
七、兩舌 兩舌,謂離間兩方之語。
由于意造者三:
八、慳貪 慳吝貪著。
九、瞋?!〔_恚忿怒。
十、邪見 闇昧迷理。
由彼三業(yè),亦成十善。善者、順理之義。行順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別:一者以止惡故,得名為善。謂能止息己惡,不惱于他。所以反乎十惡,即是十善。
┌一、不殺生。
一、身三┤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綺語。
二、口四┤
│六、不惡口。
└七、不兩舌。
┌八、不慳貪。
三、意三┤九、不瞋恚。
└十、不邪見。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為善。謂能修行勝德,利安一切,其數(shù)亦十。
┌一、救護(hù)生命 不惟不行殺害,更能行其救護(hù)。
一、身三┤二、給施資財 不惟不行盜取,更能行其給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凈。
┌四、說誠實(shí)語 不惟不行誑惑,更能行其實(shí)語。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離間,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語 不惟不行雜穢,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懷舍心 不惟不行慳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瞋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見,更能行其正信。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惡即乖理之行。謂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惑情,于身口意,動與理乖,成此十惡也。
〔一、殺生〕,殺生者,謂自殺,亦教人殺,斷害一切眾生之物命也。
〔二、偷盜〕,偷盜者,謂竊取他人一切財物也。
〔三、邪淫〕,邪淫者,謂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語〕,妄語者,謂好造虛言誑惑他人也。
〔五、兩舌〕,兩舌者,謂向此說是,向彼說非;或向彼說此,向此說彼,而使彼此乖諍也。
〔六、惡口〕,惡口者,謂言語粗獷,毀辱他人,令其受惱也。
〔七、綺語〕,綺語者,謂乖背真實(shí),巧飾言辭,令人好樂也。
〔八、貪欲〕,貪欲者,謂于順情之境,貪著樂欲,心無厭足也。
〔九、瞋?!?,瞋恚者,謂于違情之境,不順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見〕,邪見者,謂撥無因果,行邪見道心,無正信也。(撥者,絕也。)
三品十惡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上品之十惡,墮于地獄道,中品之十惡,墮于畜生道,下品之十惡,墮于餓鬼道。見止觀一之三。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十惡即一殺生乃至十邪見是。三品者,謂上品、中品、下品也。
上品十惡 言上品者,或所對境增上,或煩惱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
一、所對境增上者 如弒父母師僧,盜三寶常住物,淫凈戒人及至親,欺誑君父師長等。
二、煩惱心增上者 如極重瞋纏,猛利貪纏等。
三、所作事增上者 如數(shù)數(shù)殺生,數(shù)數(shù)偷盜,數(shù)數(shù)邪見,日積月累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純從分別見惑所發(fā)惡業(yè),名為上品十惡,故是地獄因也。
中品十惡 言中品者,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
一、境中品者 奪人天命,盜人天物等。
二、心中品者 煩惱不輕,亦不極猛利等。
三、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雜從見愛煩惱所發(fā)惡業(yè),名為中品十惡,故是畜生因也。
下品十惡 言下品者,亦約境約心約事辨之。
一、境下品者 如殺鬼畜盜鬼畜物等。
二、心下品者 微小貪瞋等。
三、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但從任運(yùn)煩惱所起惡業(yè),名為下品十惡,故是餓鬼因也。
十惡業(yè)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十惡為招苦果之業(yè)因,故云十惡業(yè)。(參見:善惡)
十惡五逆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惡有三品,故有三途之異,五逆則必墮于無間地獄。(參見:五逆)
五逆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又曰五無間業(yè)。罪惡極逆于理,故謂之逆。是為感無間地獄苦果之惡業(yè),故謂之無間業(yè)。此有三乘通相之五逆,大乘別途之五逆,同類之五逆,提婆之五逆等。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參見:五逆罪)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言五逆者
一、殺父母 謂父母養(yǎng)育,恩同天地,為子者當(dāng)竭力孝養(yǎng)奉事,以報其恩,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即墮地獄。
二、破和合僧 謂比丘集眾,行布薩時,和合作法。若后來者,當(dāng)隨順寂默,或當(dāng)出避。若以瞋惡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謂佛是一切眾生慈父,能令眾生,悟明自心,出離苦趣。眾生歷劫供養(yǎng),不能報其恩德萬一,而況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凡惡心毀壞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殺阿羅漢 阿羅漢為眾生所應(yīng)供養(yǎng)恭敬,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華言作法辦事,謂比丘受具足戒,或行懺悔法時,當(dāng)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為得戒。若有人見者,當(dāng)隨順寂默,或當(dāng)出避。若以惡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為逆罪。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孔目)
〔一、殺父母〕,謂父母養(yǎng)育,恩同天地,為子者,當(dāng)竭力孝養(yǎng)奉事,以報其恩,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即墮地獄。四分律云:若殺父母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謂比丘集眾行布薩時,和合作法,若后來者,當(dāng)隨順寂默,或當(dāng)出避。若以瞋惡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布薩,華言凈住。)
〔三、出佛身血〕,謂佛是一切眾生慈父,能令眾生悟明自心,出離苦趣。眾生歷劫供養(yǎng),不能報其恩德萬一,而況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為逆罪。興起行經(jīng)云:提婆達(dá)多推出擲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傷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緣后墮地獄。(梵語提婆達(dá)多,華言天熱。)
〔四、殺阿羅漢〕,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xué)。謂無法可學(xué)。又名應(yīng)供,應(yīng)受人天供養(yǎng)故也。眾生即當(dāng)供養(yǎng)恭敬,以為種福之田,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律云:殺阿羅漢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語羯磨,華言作法辦事。謂比丘受具足戒,或行懺悔法時,當(dāng)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為得戒,若有人見者,當(dāng)隨順寂默,或當(dāng)出避。若以惡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語鄔波遮迦。于闐國翻和尚,華言力生。梵語阿阇黎,華言軌范。)
十惡業(yè)道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十惡之業(yè)因,能通苦報,故云十惡業(yè)道。(參見:善惡)
五十惡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金剛?cè)两?jīng)曰:「一念心相故皆名心王,凈中心動五陰具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五十惡者,識陰有八,即是八識,受想二陰隨識各有八。行陰有九,八與想相應(yīng),一與想不相應(yīng),所謂不相應(yīng)法也。色陰有十七,十七者,受想行識能通之四與五根,五塵,及法處所攝色之律儀色,不律儀色,自在所生色也。
十善十惡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十惡者:一殺生。二偷盜。新云不與取。三邪淫,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語,新云虛誑語。五兩舌,新云離間語。六惡口,新云粗惡語。七綺語,新云雜穢語。語含淫意者。八貪欲。九瞋恚。十邪見,撥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并乖理而起,故名惡。又此十惡為苦報之業(yè)因,故名曰十惡業(yè)。又云十不善業(yè)。又此十業(yè)能通苦報,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惡業(yè)道。十善者,不殺生乃至不邪見也。此十者能順理,故名善,名十善業(yè),又名十善道,十善業(yè)道。準(zhǔn)上可知。見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論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為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樂果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善與十惡。十善(參見:十善)十惡(參見:十惡)
十善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不犯十惡,則謂之十善。(參見:善惡)。天臺云: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于他。行則修行勝德,利樂一切。此二通稱善者,善以順利為義。息倒歸真曰順理,止則息于重倒之惡。行則漸歸勝道之善。故止作二種,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樂果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種的善業(yè),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于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dāng)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dāng)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dāng)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dāng)行實(shí)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斗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dāng)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fā)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dāng)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dāng)行質(zhì)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欲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dāng)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九、不瞋?!常徊_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當(dāng)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zhí)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dāng)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十惡不赦
【俗語佛源】
「十惡」是十種當(dāng)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yè),故又稱「十惡業(yè)道」?!甘異骸沟木唧w內(nèi)容,如《未曾有經(jīng)》說:「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業(yè)不善:殺、盜、邪淫;口業(yè)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yè)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剐小甘異骸苟潭葒?yán)重的,據(jù)說要受大苦報。如《南史·高逸傳論》指出:「今則十惡,墜及五無間(地獄),刀樹劍山,焦湯猛火?!古c「十惡」相反的,稱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標(biāo),所謂「行十惡者,受于惡報;行十善者,受于善報」 (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我國古代刑法中出現(xiàn)「十惡」的名稱,始見于《隋書·刑法志》,晚于佛教。刑法「十惡」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nèi)亂等十條重罪,不在論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惡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惡不赦」之說,謂罪大惡極,不可原宥。如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埂?李明權(quán))
十惡果報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
謂眾生前世造十惡業(yè),感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報。受是苦盡,若生人中,馀業(yè)未盡,每一惡中,復(fù)受二種果報,故名十惡果報也。
〔一、殺生果報〕,謂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是名殺生果報。
〔二、偷盜果報〕,謂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是名偷盜果報。
〔三、邪淫果報〕,謂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是名邪淫果報。
〔四、妄語果報〕,謂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是名妄語果報。
〔五、兩舌果報〕,謂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是名兩舌果報。
〔六、惡口果報〕,謂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是名惡口果報。
〔七、綺語果報〕,謂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信,二者語不明了,是名綺語果報。
〔八、貪欲果報〕,謂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是名貪欲果報。
〔九、瞋恚果報〕,謂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被于他之所惱害,是名瞋恚果報。
〔十、邪見果報〕,謂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是名邪見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