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黃龍人。史失其氏。少為沙門。解經(jīng)論。以嚴(yán)苦自將。游京師。有齊郡明僧紹隱。居瑯邪之??山。師事度。舍所居為棲霞精舍。以居之。歲馀忽旌旗造門。通謁曰。靳尚儀止甚偉。拜起稱弟子。且以為王有此山已七百年。神物所在。理不可干。唯師道德崇大。愿施居之演法。以福此邦。蓋其地。人之居者輒死。至度而始無他云。神請受五戒。度曰。檀越血食世祀。最佛戒所先柰何。神曰。儻蒙攝受。先當(dāng)去之。黎明送錢一萬。香燭刀子。有疏著弟子靳尚名奉供至。十五日度為設(shè)會。尚乃至同眾行道。受戒而去。于是廟祝夢。神告曰。吾以受戒于度法師。祭祀止月蔬食。度嘗臥疾。見尚來摩頭足。以琉璃甌勺水。使度呷之。覺大甘涼。所苦遂寧。 時(shí)有沙門法紹。議論相上下。號北山二圣。紹巴西人。汝南周颙。自成都迎至于山。茨精舍與度。并為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遙光所師禮度。永元二年沒。壽六十四。弟子僧朗。解華嚴(yán)三論。彭城慧開。馀杭法開。皆有講學(xué)。與紹齊名。
神僧傳·卷第三
釋法度。黃龍人也。南齊初游于金陵。高士齊郡名僧紹。隱居瑯邪之?dāng)z山。挹度清真待以師友。及亡舍所居山為棲霞寺。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為觀。住者輒死。后為寺猶多恐動。自度居之群妖皆息。經(jīng)歲馀忽聞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人投刺于度曰靳尚。度命前之。尚形甚都雅羽衛(wèi)亦眾。致敬畢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馀年矣。神道有法物不得。于前后棲托或非真直。故死病繼之。亦其命也。法師道德所歸。謹(jǐn)舍以奉給。并愿受五戒永結(jié)來緣。度曰。人神道殊無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備門徒輒先去殺。于是辭去。明日一人送錢一萬并香燭等。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其月十五日度為設(shè)會。尚又來同眾禮拜行道受戒而去。既而攝山廟巫夢神告曰。吾已受戒于度法師矣。今后祠祭勿得殺戮。由是廟中薦獻(xiàn)菜飯而已。度嘗動散寢于地。見尚從外來以手摩頭足而去。頃之復(fù)來持一琉璃。甌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間。其徵感如此。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法度。黃龍人。少出家。游學(xué)北土備綜眾經(jīng)。而專以苦節(jié)成務(wù)。宋末游于京師。高士齊郡明僧紹抗跡人外。隱居瑯琊之??山。挹度清徽待以師友之敬。及亡舍所居山為棲霞精舍。請度居之。先有道士欲以寺地為館。住者輒死。及后為寺。猶多恐動。自度居之群妖皆息。住經(jīng)歲許。忽聞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人持名紙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都雅羽衛(wèi)亦嚴(yán)。致敬已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馀年。神道有法物不得干。前諸棲托或非真正。故死病繼之。亦其命也。法師道德所歸。謹(jǐn)舍以奉給。并愿受五戒。永結(jié)來緣。度曰。人神道殊無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備門徒輒先去殺。于是辭去。明旦度見一人送錢一萬香燭刀子。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月十五日度為設(shè)會。尚又來同眾。禮拜行道受戒而去。??山廟巫夢神告曰。吾已受戒于度法師。祠祀勿得殺戮。由是廟用薦止菜脯而已。度嘗動散寢于地。見尚從外而來以手摩頭足而去。頃之復(fù)來持一琉璃甌。甌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間。其徵感若此。時(shí)有沙門法紹。業(yè)行清苦譽(yù)齊于度。而學(xué)解優(yōu)之。故時(shí)人號曰北山二圣。紹本巴西人。汝南周颙去成都。招共同下止于山茨精舍。度與紹并為齊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遙光。恭以師禮。資給四事。度常愿生安養(yǎng)。故偏講無量壽經(jīng)。積有遍數(shù)。齊永元二年卒于山中。春秋六十有四矣。度有弟子僧朗。繼踵先師復(fù)綱山寺。朗本遼東人。為性廣學(xué)思力該普。凡厥經(jīng)律皆能講說。華嚴(yán)三論最所命家。今上深見器重。敕諸義士受業(yè)于山。時(shí)有彭城寺慧開。幼而神氣高朗。志學(xué)淵深。故早彰令譽(yù)。立年便講。又馀杭縣法開者。亦清爽俊發(fā)善為談?wù)摗3鼍┲苟U岡寺。與同寺僧紹有聞當(dāng)時(sh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9—801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述從子。少警悟,工詩,李白異之,授以古樂府。去為道士,更為僧,已而還俗。德宗時(shí)累官四門博士。貞元十二年四月,帝誕日,詔儒臣與佛老并對,質(zhì)問大趣,渠牟有口辯,雖于三家未究解,然答問鋒生,捷口水注,德宗為之意動。遷秘書郎,進(jìn)詩七百言。尋遷右補(bǔ)闕、諫議大夫,恩寵甚厚。陸贄免相后,德宗倚信裴延齡及渠牟等,時(shí)渠牟張恩勢以動天下,權(quán)侔人主。官終太常卿。卒謚忠。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9—801 一名塵外,號遺名子、北山子,排行二十四,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11歲能詩,李白授以古樂府之學(xué)。代宗大歷四年(769)時(shí)已出家為道士。八、九年游湖州,已出家為僧,名塵外,與顏真卿、皎然等聯(lián)唱,后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大歷末還俗。德宗貞元初為浙西節(jié)度從事,八年(792)征為四門博士。十二年奉詔參預(yù)三教論衡,為德宗稱賞,拜右補(bǔ)闕,旋遷左諫議大夫。歷太府卿、太常卿。十七年卒,謚忠。生平見權(quán)德輿《唐故太常卿韋公墓志銘》、新舊《唐書》本傳。渠牟工詩善書,權(quán)德輿稱其詩“儷詞比事,纖密清巧”。(《左諫議大夫韋公詩集序》)《全唐詩》存詩21首。又以塵外之名錄其聯(lián)句詩1首?!度圃娎m(xù)拾》補(bǔ)題1首。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三
渠牟。京兆萬年人。初為道士。復(fù)為僧。興元中。韓滉鎮(zhèn)浙西。奏授校書郎。進(jìn)四門博士。貞元十二年擢右補(bǔ)闕內(nèi)供奉。歲中至諫議大夫。再擢太常卿。貞元十七年卒。年五十三。贈刑部尚書。謚曰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河?xùn)|人,字守拙。善畫佛道人物。真宗大中祥符初建玉清昭應(yīng)宮,募天下畫流,拙為右部第一人,與武元宗為對。畫該宮五百靈官、眾天女朝元等于壁。
全宋詩
王拙,字閒叟(《慶湖集》卷六《答王拙見寄》),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宛陵集》卷四五《贈江寧王高士詩》)。自號北山隱者(《金陵詩徵》卷五)。與梅堯臣、賀鑄有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崇安人,字道元。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jìn)士。歷知陜州、廣州,皆有廉名。河北大水,民多流入京東,夔以給事中、樞密直學(xué)士知鄆州,發(fā)廩賑饑,賴以全活者甚眾。累官工部侍郎,知福州、建州,以戶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遷吏部。卒年八十三。有《晉書指掌》、《武夷山記》。
全宋詩
劉夔,字道元,自號北山居士,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jìn)士,補(bǔ)廣德軍判官。累遷屯田員外郎、權(quán)侍御史(《武夷山志》卷一七)。歷江西、兩浙、淮南轉(zhuǎn)運(yùn)使,知陜州、廣州。仁宗慶歷五年(一○四五),以右諫議大夫?yàn)辇垐D閣直學(xué)士、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七)?;实v元年(一○四九)知鄆州(同上書卷一六六)。四年,知建州。五年,以戶部侍郎致仕(同上書卷一七二)。英宗即位,改吏部侍郎。卒,年八十三。有《文選筆粹》、《劉夔應(yīng)制》等,不傳。《宋史》卷二九八、《武夷山志》卷一七有傳。
全宋文·卷三六○
劉夔字道元,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大中祥符八年進(jìn)士及第。歷三司戶部判官,判度支勾院,江西、兩浙、淮南轉(zhuǎn)運(yùn)使,知陜州、知廣州。所至有廉名。以右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潭州,還,權(quán)判吏部流內(nèi)銓、知審刑院。進(jìn)給事中、樞密直學(xué)士,遷工部侍郎,知鄆州、福州、建州,以戶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遷吏部。卒,年八十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八有傳,又見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七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甌寧人,字得之,一作德之,人稱北山學(xué)士。嘗赴省試,過釣臺題詩,邂逅蘇軾,遂與定交。哲宗元祐中,筑室北山下,名閑軒,秦觀為之記,軾為賦詩。
全宋詩
徐大正,字得之,甌寧(今福建建甌)人。哲宗元祐時(shí)嘗筑室建安北山下,名閑軒,秦觀為之記(《淮海集》卷六《閑軒記》),蘇軾為賦詩(《東坡全集》前集卷一四《徐大正閑軒》)。人稱北山學(xué)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8—1144 【介紹】: 宋衢州開化人,字致道,號北山。以外祖鄧潤甫蔭補(bǔ)吳江縣主簿?;兆谛投曩n上舍出身。高宗建炎中為太常少卿,知秀州。紹興初,為秘書少監(jiān),上《麟臺故事》,擢中書舍人兼侍講。提舉江州太平觀,除徽猷閣待制。后秦檜薦領(lǐng)史事,力辭不就。善為制誥。工詩文,風(fēng)格典雅。有《北山小集》。
全宋詩
程俱(一○七八~一一四四),字致道,衢州開化(今屬浙江)人。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以外祖蔭補(bǔ)蘇州吳江縣主簿,監(jiān)舒州太湖鹽場,以上書論事罷。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起知泗州臨淮縣,官滿后寓吳。因葉夢得薦為著作佐郎,未幾出管勾岱岳觀。宣和二年(一一二○),賜上舍上第。三年,除禮部員外郎,以病告歸。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自太常少卿知秀州,金兵據(jù)臨安,棄城退保華亭。紹興元年(一一三一),為秘書少監(jiān),上《麟臺故事》五卷,擢中書舍人。二年,因言事為言官論棄秀州事,罷職求舉江州太平觀。秦檜當(dāng)政,詔除集英殿修撰、徽猷閣待制,皆不赴。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小集》四十卷。事見宋程瑀《程公行狀》(四部叢刊續(xù)本《北山小集》附錄),《宋史》卷四四五有傳?!〕叹阍?,以《四部叢刊》續(xù)編所收影宋抄本《北山小集》為底本,書中遇“構(gòu)”、“慎”等字均空缺,注云“犯御名”,錢大昕謂當(dāng)是“淳熙以前物”。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三二四
程俱(一○七八——一一四四),字致道,號北山,衢州開化(今浙江開化)人。以外祖鄧潤甫恩,補(bǔ)蘇州吳江主簿,監(jiān)舒州太湖茶場,坐上書論事罷歸。起知泗州臨淮縣,累遷將作監(jiān)丞。近臣以撰述薦,遷著作佐郎。宣和二年進(jìn)頌,賜上舍出身,除禮部郎,以病歸。建炎中,為太常少卿,知秀州。紹興初,召為秘書少監(jiān)。進(jìn)《麟臺故事》,擢中書舍人兼侍講。后以棄秀州城,罷為提舉江州太平觀。久之,除徽猷閣待制。秦檜薦領(lǐng)史事,除提舉萬壽觀、實(shí)錄院修撰,力辭不至。紹興十四年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小集》四十卷(存)、《韓文公歷官記》一卷(存)、《麟臺故事》五卷(存)、《班左誨蒙》三卷,《侑坐元龜》。《宋史》卷四四五《文苑傳》七有傳。
《漢語大詞典》:移山
移動山岳。典出列子·湯問所載 北山 愚公 舉家移 太行 、 王屋 二山的寓言。后多以比喻不怕困難,堅(jiān)持不懈干到底的頑強(qiáng)決心或稱頌有志者事竟成的堅(jiān)毅精神。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豈寃禽之能塞海,非 愚叟 之可移山?!?span id="mqx4lkb" class="book">《舊唐書·哀帝紀(jì)》:“壬寅,敕:‘前太中大夫、尚書兵部侍郎、賜紫金魚袋 司空圖 俊造登科,朱紫升籍,既養(yǎng)高以傲代,類移山而釣名。’”參見“ 愚公移山 ”。
《國語辭典》:愚公移山  拼音:yú gōng yí shān
相傳北山愚公苦于家門前有太形、王屋二山阻攔出路,因而率領(lǐng)子孫挖掘土石,決心鏟平二山。后天帝為其真誠所感動,于是命夸蛾氏二子背負(fù)二山,移去他地。見《列子。湯問》。后以愚公移山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艱難,自能成事。如:「這件事確實(shí)不易,但如果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還怕不會成功嗎?」清。黃宗羲〈張蒼水墓志〉:「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賢圣指為血路也。」
《漢語大詞典》:燕喜亭
亭名。在 廣東省 連縣 城內(nèi) 北山 下。 唐 王弘中 為 連州 司戶參軍時(shí)建。為閑居游樂之所。 唐 韓愈 取《詩·魯頌·閟宮》“ 魯侯 燕喜”之義,題名為“燕喜之亭”,并作《燕喜亭記》。
《國語辭典》:武勝關(guān)(武勝關(guān))  拼音:wǔ shèng guān
位于河南省信陽縣南,湖北省應(yīng)山縣東北山上的關(guān)隘。形勢雄峻,平漢鐵路鑿隧道經(jīng)此。
《國語辭典》:愚公移山  拼音:yú gōng yí shān
相傳北山愚公苦于家門前有太形、王屋二山阻攔出路,因而率領(lǐng)子孫挖掘土石,決心鏟平二山。后天帝為其真誠所感動,于是命夸蛾氏二子背負(fù)二山,移去他地。見《列子。湯問》。后以愚公移山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艱難,自能成事。如:「這件事確實(shí)不易,但如果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還怕不會成功嗎?」清。黃宗羲〈張蒼水墓志〉:「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賢圣指為血路也?!?/div>
《國語辭典》:木壞山頹(木壞山頹)  拼音:mù huài shān tuí
1.梁木朽壞,高山傾頹。唐。王績〈游北山賦〉:「何圖一旦,邈成千紀(jì)。木壞山頹,舟移谷徙。北岡之上,東巖之前。講堂猶在,碑石宛然。」
2.比喻哲人的衰萎。語本《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fù)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弧?/div>
《國語辭典》:愚公之居  拼音:yú gōng zhī jū
(歇后語)開門見山。北山愚公家門前有太形、王屋二山,故開門就見到山。比喻直截了當(dāng),毫不隱瞞。如:「你就豪爽一點(diǎn),愚公之居──開門見山,別吞吞吐吐了?!?/div>
《漢語大詞典》:北山摩崖造像
在重慶市大足縣西北北山上。以佛灣為中心,包括觀音坡、佛耳峰、營盤山,長500米。始建于晚唐,盛于兩宋。共二百九十窟龕,造像近萬軀。還有碑碣《古文孝經(jīng)》石刻,是世界僅存的古本。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漢語大詞典》:楚水燕山
形容從南到北山高水遠(yuǎn)。 明 王恭 《春雁》詩:“春風(fēng)一夜到 衡陽 , 楚 水 燕 山萬里長?!?/div>
分類:北山
北山住部
【佛學(xué)大辭典】
(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佛滅后第二百年末,對于制多山部而起,住于制多山之北部,故稱為北山住部。見宗輪論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