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余 → 馀余”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剩馀價值(剩餘價值)  拼音:shèng yú jià zhí
根據(jù)馬克思(Karl Marx)的理論,商品的價值由勞動量決定,但實際上工資只占其中一部分,除去工資后的價值,由資本家所獲者,稱為「剩馀價值」(surplus value)。
《漢語大詞典》:剩余價值規(guī)律
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它表明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生產和占有剩余價值。即資本家用絕對或相對地延長工人剩余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改進生產技術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獲取由雇傭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它支配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銳化以及資本主義發(fā)生、發(fā)展和滅亡的歷史趨勢。
《國語辭典》:利潤(利潤)  拼音:lì rùn
1.分享利益?!侗笔?。卷九一。列女列傳。魏姚氏婦楊氏》:「姚氏婦楊氏者,閹人苻承祖姨也。家貧。及承祖為文明太后所寵貴,親姻皆求利潤,惟楊獨不欲?!?br />2.營業(yè)所得,除去成本以外的利益。如:「貿易的利潤高,是很多人喜歡從事的行業(yè)?!?/div>
《國語辭典》:資本家(資本家)  拼音:zī běn jiā
指擁有資金、器械、土地等生產資源,經營企業(yè),雇用員工,藉以獲得利潤,累積財富的人,相對于勞動者而言。
《漢語大詞典》: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guī)律
即“剩余價值規(guī)律”。剩余價值的生產即資本價值增殖的規(guī)律。支配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生產者直接消費,而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無止境地追求,一方面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一方面又激化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隨著生產的盲目擴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造成商品過剩危機。正是這個規(guī)律決定了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日趨嚴重,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