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jìn)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yán)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shè)置三司條例司,理財(cái)整軍,力謀富國強(qiáng)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xué)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qiáng)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xué),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xùn)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qiáng)調(diào)“權(quán)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shí),抒發(fā)政治抱負(fù),風(fēng)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jìn)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diǎn)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xiàn)萬言書極陳當(dāng)世之務(wù)。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xué)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xué)士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醢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jiān)獫?jì)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shí)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jǐn)慎計(jì),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xué)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jìn)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qiáng)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國語辭典》:制科  拼音:zhì kē
唐朝科舉的一種,由天子親試?!杜f唐書。卷一六。穆宗本紀(jì)》:「戊午,上御宣政殿,試制科舉人?!?/div>
《漢語大詞典》:制科人
舊時指科舉出身的人。 嚴(yán)復(fù) 《原強(qiáng)》:“以是為學(xué),又何怪制科人十九鶻突于人情物理,轉(zhuǎn)不若農(nóng)工商賈之有時而當(dāng)也?!?/div>
分類:科舉出身
《國語辭典》:方正  拼音:fāng zhèng
1.德行嚴(yán)正不偏。漢。賈誼吊屈原文〉:「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埂读簳?。卷三。武帝本紀(jì)下》:「性方正,雖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br />2.漢代選舉科目名。漢。揚(yáng)雄 解嘲:「策非甲科,行非孝廉,舉非方正?!?br />3.四四方方?!侗笔?。卷九四。流求列傳》:「其男子用鳥羽為冠,裝以珠貝,飾以赤毛,形制不同。婦人以羅紋白布為帽,其形方正?!?/div>
《國語辭典》:干蠱(幹蠱)  拼音:gàn gǔ
1.子嗣賢明,能掩蓋父母的過失?!队讓W(xué)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蓋父愆名為干蠱。」
2.才能。唐。白居易〈唐揚(yáng)州倉曹參軍王府君墓志銘〉:「行己以清廉聞,蒞事以干蠱聞。」
《國語辭典》:干父之蠱(幹父之蠱)  拼音:gàn fù zhī gǔ
兒子能繼承父親的志業(yè)。語出《易經(jīng)。蠱卦。初六》:「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象〉曰:『干父之蠱,意承考也?!弧?/div>
《漢語大詞典》:宏辭(宏辭)
亦作“ 宏詞 ”。 制科名目之一,始于 唐 , 宋 、 金 等朝亦相沿。制科,科舉時代臨時設(shè)置的考試科目。新唐書·選舉志下:“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之‘藍(lán)縷’。選未滿而試文三篇,謂之‘宏詞’;試判三條,謂之‘拔萃’。中者即授官?!?span id="6uot6sr" class="book">《舊唐書·裴度傳》:“ 貞元 五年進(jìn)士擢第,登宏辭科?!?span id="8ppwwxy" class="book">《宋史·選舉志二》:“ 景德 后……惟吏部設(shè)宏詞、拔萃、平判等科如舊制?!?span id="lx1zgie" class="book">《金史·選舉志一》:“宏詞科試詔、誥、章、表、露布、檄書,則皆四六;誡、諭、頌、箴、銘、序、記,則或依古今體,或參用四六?!?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二:“ 欽叔 苦學(xué)博覽,無不通,尤長於四六。南渡,擢南省魁,復(fù)中宏詞?!眳㈤?宋 趙昇 朝野類要卷二。
《漢語大詞典》:直言極諫科(直言極諫科)
唐 代科舉常選之外有制科。制科不定期舉行,由天子親策,專用于網(wǎng)羅選用特殊人才。類似 漢 代的舉賢良文學(xué)、孝廉方正。其中,以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最為常見, 宋 代沿之。 唐 白行簡 《李娃傳》:“遇大比,詔徵四方之雋,生應(yīng)直言極諫科,策名第一,授 成都府 參軍?!?宋 蘇舜欽 《乞納諫書》:“臣昨覩乙亥詔書,或越職言事……恐非本於宸衷。蓋陛下即位以來,屢詔羣下,以求鯁直,故百僚皆得轉(zhuǎn)對,又置詣匭,設(shè)直言極諫科,今詔書如此,是與前事相違?!?清 薛福成 《選舉論中》:“竊嘗觀 漢 唐 宋 之世,自賢良方正以逮直言極諫等科,皆大臣有司薦之,天子試之,非常之人,往往而出?!眳㈤?span id="t9zyybd" class="book">《新唐書·選舉志上》、宋史·選舉志。
《國語辭典》:孝廉方正  拼音:xiào lián fāng zhèng
清代薦拔人才科目之一。由地方官特別推薦保舉,送禮部考試后任用。孝廉為原有之科目,其與「賢良方正」中之「方正」結(jié)合而名之。
《國語辭典》:絕域異方(絕域異方)  拼音:jué yù yì fāng
邊遠(yuǎn)的異地。宋。蘇軾〈御試制科策〉:「朝廷置靈武于度外幾百年矣,議者以為絕域異方,義不敢近,而況于取之乎?」
《國語辭典》:博學(xué)宏詞科(博學(xué)宏詞科)  拼音:bó xué hóng cí kē
一種科舉考試制科。用以選拔學(xué)問淵博,文詞卓越者。參見「博學(xué)宏辭科」條。
《國語辭典》:博學(xué)宏辭科(博學(xué)宏辭科)  拼音:bó xué hóng cí kē
一種科舉考試制科。唐開元十九年開博學(xué)宏辭科,用來選拔學(xué)問淵博、文詞卓越的人。宋南渡后,亦設(shè)有此科。至清乾隆時,因避帝諱(乾隆名宏),改稱為「博學(xué)鴻辭科」。《文獻(xiàn)通考。卷三三。選舉考六》:「博學(xué)宏辭科:紹興三年立此科。凡十二題,制、誥、詔、表、露布、檄、箴、銘、記、贊、頌、序,于內(nèi)雜出六題,分為三場,每場一古一今。試人先投所業(yè)三卷,朝廷降付學(xué)士院,考其能者召試。」也作「博學(xué)宏詞」、「博學(xué)宏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