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25,分62頁顯示  上一頁  45  46  47  48  49  51  52  53  54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別總二種念處
別教四門
句詮差別
妄分別
同別二教
有分別
有法差別相違因
自性分別
自性差別
名別義通
多聞分別部
戒四別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yè)報差別經(jīng)
佛無差別
別他那
別總二種念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此四念處觀有二種:一云別相念處,二云總相念處。別相念處者,如上分所觀之境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順而別別觀之也。但于第四法念處,有雜緣不雜緣之二者,不雜緣法念處,唯觀法之一境,雜緣法念處,于身等四境或合觀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總觀之。蓋法之名,汎通于前三者也。總相念處者,于雜緣法念處之法后念,不分身受等之四者,總合之而觀諸有為法為無常。觀諸有漏法為苦,觀一切法為空為無我,故名總相念處。別相與總相之相違,在于前境之分與不分。又,能觀之行相,別相為不凈,苦,無常,無我之四者??傁酁闊o常,苦,空,無我之四者。小乘七加行位中,此別相觀之位名第二之加行別相念處,此總相觀之位,名第三之加行總相念處位,于此加第一之加行五停心觀,稱為三賢位。
別教四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別教緣但中之理,而修位位之行業(yè),此有四門不同:一有門,觀虛妄之色盡,別有妙色,名為佛性也。二空門,觀如來藏亦空大涅槃亦空也。三亦有亦空門,雙觀真空妙有也,四非有非空門,觀但中法性之理,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也,見止觀六等。
句詮差別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名為直詮諸法之自體者,故曰名詮自性。句為詮其自性上義理之差別者,故曰句詮差別。唯識論二曰:「名詮自性,句詮差別?!?/div>
妄分別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不知真如平等無差別為一如,徒為無明所驅(qū)而起善惡美丑等之差別妄見也。
【佛學常見辭匯】
虛妄的分別。凡夫不知真如平等之理,于是分別一切事物,因而生起善惡美丑等種種差別的妄見。
同別二教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華嚴一家之教判,分第五同教為別教一乘,同教一乘。別教一乘者,永別異于二乘三乘等諸乘,一多無盡之一乘法也。五教章上明其十別。同教一乘者,為使二乘三乘等機入于一多無盡之法界,以一乘無盡之法寄顯于始教之三乘法,或終頓之一乘法而說也。然則同教一乘約于所寄之法則為終頓二教之一乘教與始教之三乘教,此中就華嚴本經(jīng)之說相論之,則彼經(jīng)所說之同教一乘為終頓二教。經(jīng)中說一多無盡之法者,是別教一乘也,此名直顯門。又寄于終頓二教之一乘法顯一多無盡之一乘法者,彼經(jīng)之同教一乘也,此名寄顯門。法華經(jīng)中亦有同別二教,然彼之同教一乘為開會二乘之機于一乘,故寄于始教之三乘法,而說無盡一乘法,此為本經(jīng)同教一乘與末經(jīng)同教一乘之相違。且華嚴法華二經(jīng),雖共說同別二教,而華嚴多說別教,少說同教,法華多說同教一乘,少說別教一乘,故又大判二經(jīng),華嚴為別教一乘,法華為同教一乘也。見五教章上。其別異之義門有十種:一時異,所說之時異也。二處異,所說之處異也。三主異,所說之佛異也。四眾異,所聞之眾異也。五所依異,所依之三昧異也。六說異,一方說一切方說也。七位異,一位一切位也。八行位,一行一切行也。九法門異,法門之建立廣狹異也。十事異,舍林地山等一一事相盡為甚深之法門也。見五教章上施設(shè)異相門。
有分別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有分別作用之意。對于無分別而言。六識中眼等五識,唯有尋伺相應(yīng)之自性分別,故俱舍論二,名之為無分別,第六意識,并具散慧相應(yīng)之計度分別及定散諸念之隨念分別,能分別所緣之境,故名之為有分別。成唯識論七亦曰:「于彼所緣能明了取,異于眼等識,故非無用,由此圣教說彼意識名有分別?!褂謱τ跓o分別正體智而名其馀后得等智為有分別。即緣境分別種種之差別智也。
有法差別相違因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四相違之第四。有法者,宗之前名辭,差別者,其前名辭里面所含之別件,相違者,反對之意。凡狡黠之論法,于宗之前名辭,懷抱二種之意許,立者成立其一,希敵者不成立。今立者所陳之因,于宜關(guān)系之同品不關(guān)系,反關(guān)系于不應(yīng)關(guān)系之異品,缺因之后二相,敵者因之卻為無過之因,是即有法差別相違因也。亦見因明入正理論等。
自性分別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分別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意識對于現(xiàn)在六塵之境,自性而起分別,故名自性分別。(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自性差別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因明宗法五名之一。(參見:宗法)
宗法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因明立量三支之第一支,由二句而成。又名曰宗體所立。其二句有五種之異名:一前句云自性,后句云差別。二前句云有法,后句云法。三前句云所別,后句云能別。四前句云前陳,后句云后陳。五前句云宗依,后句云亦宗依。以此二者皆宗體之所依也。見因明大疏上。
名別義通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天臺之目。借別教之法門而明通教之義也。如于菩薩位之十地,分配見思二惑之斷惑,或分配二乘之果,總之名為別教,而義為通教也。止觀六曰:「別名名通家共位者,舊云三地斷見,或言四地斷見,或言六地斷思盡,或言七地斷思盡。(中略)今言經(jīng)借別義顯通耳?!箯娜A天一乘家之宗義言之,剛法相三論之宗義為天臺通教之分際也。然其所明之行位,取別教所屬之五十二,故自臺家見之,則總為名別義通也。
多聞分別部
【佛學大辭典】
(流派)說假部也。
戒四別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即戒四科。(參見: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曰尸羅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yè)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弓嬬蟊緲I(yè)經(jīng)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剐?yīng)音義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鼓鶚劷?jīng)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刮褰?,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lǐng)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yè)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yè)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補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lǐng)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學常見辭匯】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言三學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編為文,獨敘慧于先而戒于后,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后戒者,便解為文耳,于義何關(guān)哉!
戒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yè)者。戒能生定,定能發(fā)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yè)報差別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隋瞿曇法智譯。說善惡業(yè)報之差別。
佛無差別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無差別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故法華經(jīng)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名佛無差別。
別他那
【佛學大辭典】
(天名)天名。又曰吠率怒天Ves%t!ana,譯言圍。名義集二曰:「別他那,梁言圍,亦云吠率怒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