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25,分62頁顯示  上一頁  43  44  45  46  47  49  50  51  52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五性各別
大乘別途五逆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心無差別
火??軌別錄
分別
分別記
分別答
分別經(jīng)
分別識
分別變
分別智
分別起
分別事識
分別說三
五性各別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相宗所立。(參見:五性)
五性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法相宗所立。一切眾生之機類,分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聲聞,有可開阿羅漢果之無漏種子者。二、定性緣覺,有可開辟支佛果之無漏種子者。三、定性菩薩,有可開佛果之無漏種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種三種之無漏種子者。此中有四種:一、菩薩聲聞不定,有佛果與羅漢果之二種子者。二、菩薩緣覺不定,有佛果與辟支佛之二種子者。三、聲聞緣覺不定,有羅漢果與辟支佛之二種子者。四、聲聞緣覺菩薩不定,有羅漢果與辟支佛與佛果之三種子者。五、無性,無三乘之無漏種子,但有可開人天果之有漏種子者。如此五性各別,故謂之為三無二有。以配于法華經(jīng)之三草二木。(參見:三草二木)。三無者:謂定性聲聞與定性緣覺與無性之三種,無佛種子而畢竟無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薩與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種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別之法門,為一宗之眼目,與華嚴天臺之一乘家對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為盡力。宋僧傳四(窺基傳)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則否。」見唯識樞要上本,義林章一末諸乘章,法華玄贊一,同學鈔一之二。
【佛學常見辭匯】
法相宗將一切眾生的根機,分為五類,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羅漢果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聲聞。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緣覺。三、有可修成佛果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菩薩。四、兼有以上二種或三種的無漏種子,則將來所證之位,遇緣成熟,并不一定證何種果者,名不定性。五、并無以上三乘的無漏種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種子者,名為無性。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
〔一、定性聲聞〕,因果不易,名曰定性,聞佛聲教而得覺悟名曰聲聞,謂惟習聲聞之因,而證聲聞之果,更不進求佛道,是名定性聲聞也。
〔二、定性緣覺〕,謂觀因緣生滅之法,覺悟真空之理,故曰緣覺。謂唯習緣覺之因,而證緣覺之果,更不進求佛道,是名定性緣覺也。
〔三、菩薩性〕,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菩薩悲智雙運,冤親等觀,廣利眾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薩性也。
〔四、不定性〕,謂遇緣熏習,修行不定,若近聲聞而習聲聞法,若近緣覺而習緣覺法,若近菩薩而習菩薩法,各隨所習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無種性〕,無種者,無善種也。謂人撥無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脫,是名無種性也。(撥者,絕也。)
大乘別途五逆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大薩遮尼犍子所說經(jīng)四曰:「有五種罪名為根本。何等為五?一者破壞塔寺焚燒經(jīng)像,或取佛物法僧物,若教人作見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毀呰留難隱敝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門信心出家,剃除須發(fā)身著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系閉牢獄枷鎖打縛,策役驅使責諸發(fā)調,或脫袈裟逼令還俗,或斷其命,是為第三根本重罪。于五逆中若作一業(yè)是為第四根本重罪。謗無一切善惡業(yè)報,長夜常行十不善業(yè),不畏后世,自作教人堅住不舍,是為第五根本重罪。」小乘之五逆,與此中第四一逆相當。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佛學大辭典】
(術語)是華嚴經(jīng)夜摩天宮品之文也,天臺謂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為體。夫佛與眾生因果相違,而心則通于因果。對于佛與眾生為能變之體也。是以因果不二,能變所變一如,故曰是三無差別。(參見:三界唯一心)
【佛學常見辭匯】
謂心、佛、眾生三者毫無差別,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個字,迷失了自性就是眾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界唯一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古來華嚴經(jīng)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闺m習之。而此經(jīng)中無此成語。八十華嚴經(jīng)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沽A嚴經(jīng)十卷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曰:「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谷〈硕炍囊唤?jīng)之主意者。不知為誰創(chuàng)造。
【佛學常見辭匯】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心無差別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無差別之一。(參見:三無差別)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念心體,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諸佛、眾生性元平等,初無有異。故經(jīng)云:游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是名心無差別。(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火??軌別錄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失譯人名。
分別
【佛學大辭典】
(雜語)思量識別諸事理曰分別,是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為心心所之異名也。法華經(jīng)曰:「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拱l(fā)智論一曰:「法歸分別,圣歸涅槃?!钩蓪嵳撊唬骸阜w分別,真人歸滅?!刮ㄗR述記七末曰:「言分別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為自體故?!咕闵峁庥浂唬骸概抨^(Vibha%jya)名分別?!谷缰男乃蕴撏謩e為自性,即妄于無我無法之上,而分別我法也,故稱之為分別之惑,斷此分別之惑,謂之無分別慧。慈恩寺傳七曰:「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jīng)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br />【佛學常見辭匯】
思量識別一切事理。
分別記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種記之一。
分別答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答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分別果報而答也。如梵志問佛云:人作身口意業(yè),受何果報?佛答言:若作苦業(yè),即受苦報;若作樂業(yè),即受樂報;若作不苦不樂業(yè),即受不苦不樂報,是名分別答。(梵語梵志,華言凈裔。)
分別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說受戒得?;蚍粗鴫櫿?,事佛有三輩不同,及支那國非法者多事等?!居帧堪㈦y分別經(jīng)之略名。
分別識
【佛學大辭典】
(術語)第六意識也。大藏法數(shù)曰:「于六塵等種種諸境而起分別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識傳送,第六意識能起分別,故名分別識也?!褂衷唬骸阜謩e識即第六意識,謂于顯識中分別五塵好惡等相,故名分別識。」
【佛學常見辭匯】
即第六意識,因第六意識常隨著六塵的種種境界而起分別。
【三藏法數(shù)】
分別識,即第六意識,謂于顯識中分別五塵好惡等相,故名分別識。(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三藏法數(shù)】
分別識者,謂于六塵等種種諸境而起分別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識,傳送第六意識,能起分別,故名分別識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梵語末那,華言意,謂能分別思量也。)
分別變
【佛學大辭典】
(術語)心識所變之境,有因緣變分別變二種。(參見:二變)
分別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分別有為事相之智也,在佛為后得之權智,在凡夫為虛妄之計度。離此虛妄之計度與真理冥符,是曰無分別智,即佛之根本實智也。
【佛學常見辭匯】
分別有為事相的智,在佛為后得之權智,在凡夫則是虛妄之計度,凡夫若能離此虛妄之計度,而與真理冥合,則名為無分別智,亦即佛之根本實智。
分別起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切之惑,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一切之凡夫,依無始以來之熏習力與身俱生自然而起之諸惑,謂之俱生起。由邪師邪教邪思惟三緣而起之諸惑,謂之分別起。分別起易斷,故于最初頓斷之,即見惑是也,俱生起難斷,故至后漸斷之,即思惑是也。
【佛學常見辭匯】
一切惑障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分別起是由邪師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環(huán)境所養(yǎng)成的障惑,俱生起則是與前六識或七識俱起,而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別起就是見惑,易斷,俱生起就是思惑,難斷。
分別事識
【佛學大辭典】
(術語)楞伽經(jīng)所說三識之一。八識中除阿賴耶識,為其他末那等七識之總稱,以對種種之境,而起虛妄分別故也,對真識則云事識。楞伽經(jīng)一曰:「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xiàn)識、分別事識?!蛊鹦耪撛唬骸敢乐T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zhí),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同義記中末曰:「又能分別去來內外種種事相故,彼說為分別事識也?!褂值诎俗R十八名之第十五名也。以第八阿賴耶識為生一切分別事識之根本故也。唯識了義燈四本曰:「十五名識,無相論云:分別事識也?!?/div>
分別說三
【佛學大辭典】
(雜語)為鈍根之人降一乘教,而分別為三乘,使各自適于根機而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