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925,分62頁顯示  上一頁  42  43  44  45  46  48  49  50  51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家公
家姊
家夫人
佛類詞典
二十五壇別尊法
八種別解脫戒
八識體別
摩多通別
別解四類
入無分別法門經(jīng)
了別境識
三分別
三性分別
三無差別
五別境
圓覺經(jīng)五性差別
《國語辭典》:家公  拼音:jiā gōng
1.對人稱自己的父親?!稌x書。卷四三。山濤傳》:「簡嘆曰:『吾年幾三十,而不為家公所知!』」
2.一家之長。多指丈夫?!肚f子。寓言》:「其往也,舍者迎將,其家公執(zhí)席,妻執(zhí)巾櫛?!?/div>
《國語辭典》:家姊  拼音:jiā zǐ
稱謂。對人稱自己的姊姊?!独蠚堄斡洝返谝弧鸹兀骸概拥溃骸盒∶兄佾_,家姊叫伯璠?!弧挂沧鳌讣医恪?。
《漢語大詞典》:家夫人
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后漢書·應奉傳“公廉約己,明達政事” 李賢 注引《汝南記》:“﹝ 元義 ﹞謂人曰:‘此我故婦,非有它過,家夫人遇之實酷,本自相貴?!?/div>
二十五壇別尊法
【佛學大辭典】
(修法)為破二十五有各別供養(yǎng),二十五尊之護摩法也。
八種別解脫戒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八種之別解脫也。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正學戒、四沙彌戒、五沙彌尼戒、六優(yōu)婆塞戒、七優(yōu)婆夷戒、八近住戒。
【佛學常見辭匯】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優(yōu)婆塞戒、優(yōu)婆夷戒、近住戒。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謂八種別解脫戒者: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戒   三、正學戒   四、沙彌戒
五、沙彌尼戒  六、優(yōu)婆塞戒   七、優(yōu)婆夷戒  八、近住戒
八識體別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八識體一而言。謂諸八識之體性各各有別也。此為唯識宗之正義。
【佛學常見辭匯】
所有八識的體性各別不同,這是唯識宗的正義。
摩多通別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二摩多中前十字為別摩多,后二字為通摩多。別摩多者,以局于體文而負之故也。通摩多者以于負體文之別摩多上,復加此二點故也。如等?;蛴谑Χ嘀奔哟硕c,故名為通,如等?;蛟剖Χ嗫倿橥Χ?,其他貍四字為別摩多。
別解四類
【佛學大辭典】
(術語)今于四類之別解中,示地獄界與人界及佛界三種之相。先言地獄界之十如是,相如是者惡人顯后墮地獄之前相,凡夫雖不知,而佛菩薩之目,則能見之也。性如是者,專習惡之人其習狀如生成,改變?yōu)殡y也。體如是者:「摧折粗惡色心以為體質?!辜磯櫽诘鬲z為獄卒所責之荒惡身心體是也。私記二本云:「問:體者即指受報身。與報何異?答:陰身為體??鄻窞閳?。」力如是者:「地獄有登刀上劍之用。」即于地獄有上劍山上刃林裂破身體之力用也。作如是者:「搆造經(jīng)營?!怪^于身口意之三業(yè)造惡也。私記云:「作是造業(yè)與因何別?答:搆造為作,約外約色,習因為因,約內(nèi)約心?!挂蛉缡钦撸骸笎毫曇蛞?。」謂于過去習惡也。緣如是者作惡之緣助也。果如是者,謂過去所習之惡事,受地獄之身亦能起也。報如是者:「銅柱鐵床之苦?!怪^于地獄攀登銅柱。坐熱鐵床也。本末究竟等者,相如是,報如是,皆為空諦故謂為等。又惡之果報在本之性相中,本之性相,在惡之果報中則為假諦等,又地獄之理體與佛果無異,則皆為中道法界,是中道之等也。次明人界之十如,則相如是者:「相表清升?!怪^對于四惡趣之沈淪,格別清凈,有上升之相也。性如是者:「性覺白法?!怪^清白之善法,成為其性也。體如是者:「體是安樂身心?!怪^與三途等苦報相違,安穩(wěn)快樂之身心也。力如是者:「堪任善器。」謂堪于勤善之器也。作如是者:「造止行二善?!怪^作止惡行善之二善也。因如是者:「因是白業(yè)?!怪^成就清白之善因也。緣如是者:「作善我我所?!怪^我思能作善也,此為白善之緣。果如是者:「任運修善心生?!怪^依前來習善之習用,而自然生善心也,報如是者:「自然愛樂?!怪^自然受人果之快樂也。本末究竟如前地獄界。次明佛界之十如,則「佛界十法者。皆約中道分別也?!寡苑鸾缰缙潴w皆為中道也。此雖為一中道,而因義理相違,故分為十如。相如是者為緣因佛性,是外修萬行也。性如是者為了因佛性,是內(nèi)生真智也。體如是者為正因佛性,是真如法界也。力如是者,謂初發(fā)菩提心,超二乘上為力。是發(fā)菩提心也。作如是者四弘誓愿也。因如是者智慧莊嚴也。緣如是者福德莊嚴也。果如是者一念相應大覺朗然之無上正覺也。報如是者大般涅槃三德秘藏也。本末究竟等者三諦法界之體等也。
入無分別法門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宋施護譯。說大乘無分別之法。
了別境識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能變識第三能變之名。(參見:三能變)
三分別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自性分別,對于六識現(xiàn)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別自境者。二、計度分別意識之散慧于不現(xiàn)前之事計較量度者。三、隨念分別,若散,若定之意識,對已經(jīng)之六境而追念者。眼等之五識有唯一之自性分別,而意識具三。俱舍論二曰:「分別略有三種:一自性分別,二計度分別,三隨念分別?!?br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自性分別,心心所之自性,對于現(xiàn)前之境,而尋求動躍,如眼識之識別色,耳識之識別聲,謂之自性分別。是現(xiàn)量也。二計度分別,種種差別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三隨念分別,追念思惟經(jīng)歷之事也。后二者,限于意識,是比量非量也。俱舍論二曰:「分別略有三種:一自性分別,二計度分別,三隨念分別?!?br />【佛學常見辭匯】
在一個意識中便有三種的分別,即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
【三藏法數(shù)】
(出阿毗達磨雜集論)
論云:唯一意識有三種分別也。
〔一、自性分別〕,謂意識對于現(xiàn)在六塵之境,自性而起分別,故名自性分別。(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二、隨念分別〕,謂意識昔曾對于六塵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別,故名隨念分別。
〔三、計度分別〕,謂意識于不現(xiàn)見事,計較量度,而起分別,故名計度分別。
三性分別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就事物之性質,分別善惡無記之三性者。
三無差別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心無差別,謂一念之心體,凡圣不二,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諸佛與眾生之性無有差別也。二、佛無差別,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之法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悟眾生之所迷。迷悟因果雖殊,而其體無有差別也。三、眾生無差別,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諸佛之所悟與本心之所具,其體無有差別也。華嚴經(jīng)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br />【佛學常見辭匯】
心、佛、眾生三者沒有差別的意思。眾生本具的自性清凈心,凡圣一如,本無差別,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眾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究竟體性,一切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為大乘之人所諦信。言三無差別者,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jīng)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br />一、心無差別 謂一念心體,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諸佛眾生,性原平等,初無有異,故經(jīng)云:「游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是名心無差別。
二、佛無差別 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故法華經(jīng)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名佛無差別。
三、眾生無差別 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故涅槃經(jīng)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故敲娚鸁o差別。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疏)
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jīng)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一、心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諸佛、眾生性元平等,初無有異。故經(jīng)云:游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是名心無差別。(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阿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二、佛無差別〕,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故法華經(jīng)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名佛無差別。
〔三、眾生無差別〕,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故涅槃經(jīng)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是名眾生無差別。(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五別境
【佛學大辭典】
(術語)為五位百法中欲,勝解,念,定,慧之五心所。緣各別之對境緣而起。故名別境。
圓覺經(jīng)五性差別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經(jīng)中依一切眾生斷理事二障之淺深遲速而差別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斷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聲聞緣覺之二乘,但除事障(見思二惑),而未斷理障(塵砂無明)之人。三、菩薩性,漸斷二障而證大圓覺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說,文說頓漸二性),又曰頓超如來性(是鳳潭之說,就頓覺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說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與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淵。圓覺經(jīng)曰:「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fā)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