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014—1074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長源。孔子后裔。仁宗慶歷二年進士。知新建、新昌,擢知封州,為廣南西路相度寬恤民力,所更置五十五事,弛役二千人。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有善政。神宗熙寧中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入權(quán)管勾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出知潤州,未行卒。平生與周敦頤、曾鞏友善。編有《會稽掇英總集》,以精博稱。全宋詩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長源,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孔子四十七代孫。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清同治《臨江府志》卷一二)。授欽州軍事推官,歷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縣,擢知封州,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以司封郎中知越州,移知泉州、宣州。七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又有《會稽掇英總集》二十卷。事見《元豐類稿》卷四二《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銘》。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一○三三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長源,臨江軍新淦縣(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六世孫,文仲、武仲父。慶歷二年進士,授欽州軍事推官,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二縣。擢知封州,遷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改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即本路為轉(zhuǎn)運使。知越州,以權(quán)管勾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出知潤州,未行,熙寧七年,暴疾卒于京師。年六十一。纂《會稽掇英總集》二十卷,有文集二十卷。見曾鞏《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銘》(《元豐類稿》卷四二),《宋史翼》卷一。
人物簡介
【生卒】:1014—1094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徙河陽,字子堅。陳貫子。以蔭鎖廳及第。仁宗嘉祐中,為夔峽轉(zhuǎn)運判官。歷提點陜西刑獄,攝帥鄜延,使京西、河東、淮南、京東,知蘇、邠州、河中府,皆有政績。加集賢殿修撰,進天章閣待制。神宗時累遷吏部侍郎。請罷選人改官再問,以絕其弊。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全宋文·卷一○四三
陳安石(一○一四——一○九四),字子堅,相州安陽(今河北安陽)人。貫子,以蔭鎖廳及第,嘉祐中為夔、峽轉(zhuǎn)運判官,提點陜西刑獄,攝帥鄜延。歷使京西、河東、淮南、京東,知蘇州、邠州、河中府。加集賢殿修撰,為河東都轉(zhuǎn)運使。進天章閣待制。召為戶部侍郎,進吏部侍郎。出知永興軍、鄧、襄、陳、鄭州、河陽,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紹圣元年卒,年八十一。見《宋史》卷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15—1075 【介紹】: 宋開封人,字君錫。仁宗景祐元年進士。以薦為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界,督吏捕盜,盡得之。為淮南轉(zhuǎn)運使,兩浙饑,移淮粟賑贍。神宗時累官龍圖閣直學士、知河南府,嚴整吏習,號為治辦。然用法刻深,煩碎無大體,唯厚結(jié)中人。權(quán)發(fā)遣開封府卒。全宋詩
李中師(一○一五~一○七五),字君錫,開封(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充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界諸縣。擢三司度支判官,為淮南轉(zhuǎn)運使,徙河東轉(zhuǎn)運使。英宗即位,除天章閣待制、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知澶州、河南府。神宗即位,遷給事中,除龍圖閣直學士,充群牧使,兼知審官東院。熙寧八年權(quán)發(fā)遣開封府(《開封府題名記碑》),卒,年六十一。事見《祠部集》卷三四《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三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密州安丘人,字君倚。楊光輔子。以五經(jīng)舉進士及第。為枝江尉,遷大理寺丞,入為國子監(jiān)直講。仁宗時為崇政殿說書,久之,進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皆兼侍講。在經(jīng)筵二十七年,講說一以注疏為主,無他發(fā)明。累遷給事中。卒年七十余。
人物簡介
【生卒】:1017—1073 【介紹】: 本名敦實。宋道州營道人,字茂叔,號濂溪。周輔成子。以蔭為分寧縣主簿,歷南安軍司理參軍、虔州通判等,有治績。神宗熙寧初,知郴州,擢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提點刑獄。后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精于《易》學,喜談名理,提出無極、太極、理、氣、心、性、命等哲學范疇,以及立誠、主靜學說,為道學創(chuàng)始人,程顥、程頤皆從其受業(yè)。卒謚元。有《太極圖說》、《通書》及文集,后人合編為《周子全書》。全宋詩
周敦頤(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以舅鄭向蔭得官,初仕分寧主簿,歷知桂陽、南昌縣,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寧初,遷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峰前有溪,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學者因稱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頤為宋代道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皆出其門下。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賜謚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七有傳?!≈芏仡U詩,以清康熙張伯行刊《正誼堂集·周濂溪集》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輯《周濂溪集》(簡稱董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周元公集》(簡稱四庫本)等。輯錄之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一○七三
周惇頤(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惇實,避英宗舊諱改,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少孤,養(yǎng)于外家。仁宗景祐中,以舅父鄭向蔭補試將作監(jiān)主簿,授洪州分寧主簿。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移郴州郴、桂陽二縣令。知洪州南昌縣,簽署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永州,攝邵州事。熙寧中擢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移知南康軍,自請分司南京而歸。六年六月卒,年五十七。嘉定中賜謚曰「元」。喜談名理,精于《易》學,程顥、程頤從之學,為宋代理學開山之祖。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見朱熹《濂溪先生事實記》,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宋刻《濂溪集》附)。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河南永安人,字希元。張堯封兄,仁宗張貴妃伯父。舉進士。歷憲州、筠州推官。擢殿中丞、知犀浦,縣多田訟,乃正其疆界,訟事頓減。累遷給事中、端明殿學士、三司使?;实v中,改戶部侍郎,尋拜淮康軍節(jié)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包拯、王舉正等極力諫阻,遂罷宣徽、景靈二使。旋復以宣徽使判河陽,后徙鎮(zhèn)天平軍。頗通吏治,曉法律。以戚里進,由寒士遽至崇顯,留戀恩寵,為世所鄙。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洛陽人,字元甫。趙安仁子。以父奏為秘書省正字、同判太常寺。召試賜進士及第。擢集賢校理,歷京西陜西路提點刑獄、荊湖南路轉(zhuǎn)運使,知同、陜、相等州。所至為政不甚力,然善委任佐屬,祿賜多分贍族人。累官工部侍郎、知濠州,卒。全宋文·卷四一四
趙良規(guī),字元甫,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仁宗時父安仁奏為秘書正字、同判太常寺。召試,賜進士及第。景祐中,為集賢校理兼宗正丞,預修《會要》。出通判蘄州,徙河南府。知泰、滁二州。權(quán)判三司開拆司、度支勾院、直集賢院,至和二年,出知廬州。嘉祐中改直秘閣、同判宗正事。遷秘書監(jiān),知同、陜、相三州。進太子賓客、權(quán)判殿中省。遷尚書工部侍郎、判本部、知濠州,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趙安仁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深州饒陽人,字逢吉。李宗諤子。幼作賦,為楊億嘉嘆。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累官集賢院校理、鹽鐵判官。朝議罷天下職田及公使錢,持不可。歷知數(shù)州府,累擢天章閣待制,終知鄭州。性和易,不忤物,能守家法。全宋文·卷四一五
李昭遘(?——一○五九),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宗諤從子。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楊億薦授館閣???,改集賢校理。仁宗時,為鹽鐵判官,白波發(fā)運使。遷直史館、判三司理欠司,徙度支判官,除陜西轉(zhuǎn)運使。知澤州、陜州,進直龍圖閣、集賢殿修撰,累遷工部郎中,歷知鳳翔、河中府、晉州,擢天章閣待制、知鄭州。嘉祐四年卒。見《宋史》卷二六五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九。
人物簡介
【生卒】:1020—1084 【介紹】: 宋杭州富陽人,字師厚,號今是翁。謝絳子。仁宗慶歷六年進士。知余姚縣,禁民私煮鹽,以增課稅;又筑海塘以御潮。歷通判秀、汾、唐、海諸州,遷湖北轉(zhuǎn)運判官,成都府提刑。神宗熙寧初,上疏反對青苗、免役等法,遭劾免。博學能文,尤長于詩。有《宛陵集》。全宋詩
謝景初(一○二○~一○八四),字師厚,富陽(今屬浙江)人,絳子。以蔭補太廟齋郎,試將作監(jiān)主簿。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知越州馀姚縣。九遷至司封郎中,歷通判秀州、汾州、唐州、海州,湖北轉(zhuǎn)運判官,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坐事降通判襄州。以屯田郎中致仕。神宗元豐七年卒,年六十五。有《宛陵集》,已佚。事見《范忠完集》卷一三《謝公墓志銘》,《咸淳臨安志》卷六六有傳。今錄詩十四首。全宋文·卷一三○六
謝景初(一○二○——一○八四),字師厚,號今是翁,富陽(今浙江富陽)人,絳子。中進士甲科,遷大理評事,知馀姚縣,九遷至司封郎中。歷通判秀、汾、唐、海四州,遷湖北轉(zhuǎn)運判官,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坐事貶,后復屯田郎中,遷朝散大夫。元豐七年卒,年六十五。博學能文,尤長于詩,有《宛陵集》。見范純?nèi)省冻⒋蠓蛑x公墓志銘》(《范忠宣集》卷一三)。
人物簡介
韓宗彥(?~一○六○),字欽圣,其先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后徙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以蔭補將作監(jiān)簿。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溫公續(xù)詩話》)。至和元年(一○五四),為集賢校理(《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一之三三)。嘉祐三年(一○五八),為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八),以尚書兵部員外郎判三司鹽鐵勾院。五年,卒(《溫公續(xù)詩話》)。全宋文·卷一四二六
韓宗彥(?——一○六○),字欽圣,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韓億長子綱之子。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慶歷二年登進士第。累遷太常博士,召試為集賢校理,歷提點京西、京東刑獄,以尚書兵部員外郎判三司鹽鐵勾院,嘉祐五年卒。見《溫公續(xù)詩話》,《宋史》卷三一五《韓億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亳州譙縣人,字秀之,一作力之。初名熙。登進士第。累除儀州通判。韓琦、文彥博薦其才,徙夔州路轉(zhuǎn)運判官,教民以醫(yī)藥而禁巫神。為益州路轉(zhuǎn)運使,權(quán)度支副使。儂智高入嶺南,擢天章閣待制、知福州。仕至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卒于官。全宋詩
曹穎叔,一作潁叔,初名熙,字秀之,一作力之,亳州譙(今安徽亳州)人。舉進士,任威勝軍判官,累遷提點陜西路刑獄。除直史館。知鳳翔府,徙益州路轉(zhuǎn)運使,權(quán)度支副使。知福州。為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進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卒于官。事見《宋元學案》卷五,《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詩》、《書》、《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diào)“權(quán)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宋史》卷三二七有傳?!⊥醢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詞學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杭州富陽人,字師直。謝絳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以與王安石善,驟擢為侍御史,誣劾蘇軾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時章惇開五溪,景溫協(xié)力拓筑,以功進拜禮部侍郎。哲宗元祐中,歷知永興軍、河陽。卒年七十七。全宋詩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小名錦衣奴(劉攽《中山詩話》),富陽(今屬浙江)人,絳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雜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歷知鄧、襄、潭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書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寶文閣直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同上書卷三六九),尋罷知蔡州。三年,權(quán)刑部尚書。又出知鄆州、真定府、揚州、壽州、鄧州(同上書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紹圣四年徙知河陽,請致仕,未受命卒(同上書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富陽(今浙江富陽)人,絳次子。皇祐元年進士,通判汝、莫二州,江東轉(zhuǎn)運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漣水軍。神宗初徙真州,提點江西刑獄,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王安石驟擢之為侍御史知雜事,誣劾蘇軾。出知鄧州,進陜西都轉(zhuǎn)運使,改知鄧、襄、澶三州。加直龍圖閣,判將作監(jiān)。出知潭、洪、應天府、瀛州。元祐初進寶文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坐事罷知蔡州;三年初權(quán)刑部尚書,改知鄆州,再歷永興軍,徙知河陽。紹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仁宗天圣間進士。累遷兩浙提點刑獄,論鑒湖不可為田,列利弊甚悉。英宗治平元年知洪州,建學校,立章程,以德化俗。全宋詩
施元長,字景仁,宣城(今屬安徽)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調(diào)饒州推官,累遷兩浙提點刑獄。英宗治平中知洪州。明嘉靖《寧國府志》卷八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24—1087 【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其先閬中人,字德時。歷右殿班直,河陽、寧國節(jié)推,知硤石縣,遷彰德軍節(jié)制,旋以朝請大夫致仕。善楷隸,喜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