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疏理  拼音:shū lǐ
1.疏通整理。唐。白居易 池畔詩二首之一:「結構池西廊,疏理池東樹?!?br />2.肌理不密致?!稘h書。卷四九。晁錯傳》:「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div>
《漢語大詞典》:察見(察見)
察看分辨。后漢書·延篤傳:“則耳有聽受之用,目有察見之明?!?span id="6ngw7do" class="book">《鬼谷子·本經陰符》“損兌者,幾危之決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注:“幾危之理,兆動之微,非心眼莫能察見?!?/div>
《國語辭典》:辨白  拼音:biàn bái
說明事情的誤會過程來消除已受的冤枉。如:「他的冤枉已經辨白了?!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六:「慧澄道:『是一個少年官人,因仇家誣枉,失了官職,只求一情,即到吏部辨白是非,求得復職,情愿送此珠子。』」也作「辯白」。
《國語辭典》:鑒別(鑑別)  拼音:jiàn bié
審察辨別事物的真假好壞。如:「鑒別書畫」。
《漢語大詞典》:辨物
(1).分辨事物的種類,辨別事物的情況。《易·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孔穎達 疏:“辨物謂分辨事物各同其黨,使自相同不間雜也。” 高亨 注:“君子觀此卦象及卦名,從而運用其明察,分析事物之種類,辨別事物之情況?!?清 曾國藩 《〈朱慎甫遺書〉序》:“ 嘉 道 之際,學者承 乾隆 季年之流風,襲為一種破碎之學,辨物析名,梳文櫛字,刺經典一二字解説,或至數千萬言,繁稱雜引,游衍而不得所歸?!?br />(2).將貨物分門別類。周禮·地官·司市:“以陳肆辨物而平市?!?孫詒讓 正義:“﹝辨物﹞蓋別異眾物,使以類相從。”
治理萬物。荀子·禮論:“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div>
《漢語大詞典》:嗅香
臭與香。 宋 梅堯臣 《詠懷》之一:“以鼻識酸咸,以舌聞齅香,各各反爾用,安得無悲傷。”亦指辨別香臭,分辨氣味。古尊宿語錄卷四:“在鼻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div>
《國語辭典》:辨認(辨認)  拼音:biàn rèn
分別、認清楚。如:「辨認失物」?!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四。神宗元豐六年》:「按閱之際,其間或令家丁及以別都保人冒名代試,亦無由辨認?!?/div>
《國語辭典》:迷頭(迷頭)  拼音:mí tóu
糊涂?!秲号⑿蹅鳌返谒摹鸹兀骸柑犃?,好不歡喜,那知他這個頭,磕的一點兒不迷頭?!?/div>
《漢語大詞典》:晰理
分辨事理。 清 方宗誠 《〈古文簡要〉序》:“文之事本一,而其用三:曰晰理,曰紀事,曰抒情?!?/div>
《國語辭典》:辨處(辨處)  拼音:biàn chù
分辨的理由。《西游記》第一九回:「行者笑道:『這個呆子!我就打了大門,還有個辨處。像你強占人家女子,又沒個三媒六證,又無些茶紅酒禮,該問個真犯斬罪哩!』」
分類:分辨理由
《漢語大詞典》:極辨(極辨)
(1).分辨得很清楚;明辨。 宋 葉適 《同安縣學朱先生祠堂記》:“余每見 朱公 極辨於毫釐之微,尤激切而殷勤,未嘗不為之嘆息也?!?清 熙祚 《〈日聞錄〉跋》:“末篇極辨佛氏之欺誕,博而能精,尤足徵學識。”
(2).非常明察。 明 張居正 《乞鑒別忠邪以定國是疏》:“方今天下,當五陽之會,處極辨之朝?!?/div>
《漢語大詞典》:天知道
表示難以理解或無法分辨。 聞一多 《死水·大鼓師》詩:“若要問到咱們自己的歌,天知道,我真說不出的心慌!”
分類:理解分辨
《國語辭典》:音高  拼音:yīn gāo
聲音頻率的高低程度。由發(fā)音體在一定時間內所發(fā)生的顫動次數或音波次數而決定。音波振動次數多,聲音就高,反之則低。此種振動數稱為「頻率」,故也稱為「音頻」。
《漢語大詞典》:辯別(辯別)
分辨區(qū)別。辯,通“ 辨 ”。 唐 元稹 《〈白氏長慶集〉序》:“其甚偽者,宰相輒能辯別之?!?元 白樸 《墻頭馬上》第一折:“是和非須辯別?!?/div>
《漢語大詞典》:分晰
(1).分辨清楚。紅樓夢第七八回:“ 王夫人 聽了這話不錯,自己遂低頭一想,便命人去請了 寳釵 來,分晰前日的事,以解他的疑心?!?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寄信冥府》:“按此文未甚分晰。兩石欄,不知為一為二,五土殿,亦未詳在何處也?!?br />(2).清楚;清晰。 清 惲敬 《五宗語錄刪存序》:“發(fā)明天人,依附經論,渾融包孕,條理分晰者,為第三集?!?黃遠庸 《財政部重要法令之說明》:“洎乎近年籌備立憲,將全國財政徹底清厘,試辦預算,從其外形觀之,固已條縷分晰,規(guī)定詳明?!?br />(3).猶分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于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其重大理由有六,皆得完全解決,請分晰陳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