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8詞典 3分類詞匯 25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歧 → 岐歧”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國語辭典》:離異(離異)  拼音:lí yì
離婚。如:「父母離異,兒女是無辜的受害者?!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你聽著一面之詞,離異了我。我生前無分辨處,做鬼也要明白此事!」
《國語辭典》:睽異(睽異)  拼音:kuí yì
乖違不合。如:「他們倆情性睽異,根本無法溝通。」
分類:違異分歧
《漢語大詞典》:乖裂
分歧。 清 唐甄 潛書·辨儒:“昔者先師既沒,羣言乖裂?!?/div>
分類:分歧
《國語辭典》:一致  拼音:yī zhì
趨向合一,沒有不同。如:「步調(diào)一致」、「言行一致」、「一致同意」。漢。班固幽通賦〉:「三仁殊于一致兮,夷惠舛而齊聲?!?/div>
《國語辭典》:分野  拼音:fēn yě
1.古代占星家為了藉星象來觀察地面州國的吉兇,所以將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于地上的州國,使其互相對應(yīng),即云某星宿為某州國的分野或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承明堂于少陽,昭列顯于奎之分野?!埂度龂萘x》第七回:「以分野度之,當(dāng)應(yīng)在孫堅(jiān)。」
2.分界、界限。如:「黃河的這一段,是陜西、河南兩省的分野。」
《漢語大詞典》:分星
與地上分野相對應(yīng)的星次。周禮·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陸德明 釋文:“分,扶問反。”漢書·地理志:“而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辯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視吉兇?!?明 張鳳翼 《紅拂記·同調(diào)相憐》:“且是那 太原 呵,祥光繞,紫氣昭,分星耀,個(gè)中定有連城寳?!?/div>
《漢語大詞典》:兩岐(兩岐)
亦作“ 兩歧 ”。
(1).分為兩支。后漢書·張堪傳:“﹝ 張堪 ﹞拜 漁陽 太守……乃於 狐奴 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 張君 為政,樂不可支?!?唐 呂溫 《道州觀野火》詩:“遍生合穎禾,大秀兩岐麥。”
(2).指兩個(gè)分岔。 南朝 齊 謝朓 《將游湘水尋句溪》詩:“瑟汩瀉長淀,潺湲赴兩岐。” 宋 陸游 《雪作》詩:“飛蝗掃地?zé)o遺種,瑞麥連云有兩歧?!?明 李東陽 《周公神道碑》:“麥有兩岐,芝有三秀。”
(3).稱頌地方官吏改善農(nóng)業(yè)有方,民樂年豐。 南朝 齊 謝朓 《答張齊興》詩:“子肅兩岐功,我滯三冬職?!?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畝當(dāng)今識兩歧。”
(4).借指麥子。 南朝 梁 沈約 《留真人東山還》詩:“待余兩岐秀,去去掩柴扉?!?br />(5).指特異之禾稼。 前蜀 韋莊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兩岐爰少;繁絃九變,大護(hù)殊稀?!?br />(6).兩種意見分歧;兩種辦法不統(tǒng)一。宋史·王覿傳:“若悉考同異,深究嫌疑,則兩歧遂分,黨論滋熾?!?張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節(jié):“而 湘 贛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粵 代表 黃 君 克強(qiáng) 亦本在 漢陽 ,故復(fù)電催各省迅即派員赴 鄂 ,以免兩歧。”
《國語辭典》:道謀(道謀)  拼音:dào móu
與路人商量,則意見紛歧,毫無功效?!对娊?jīng)。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div>
《國語辭典》:小葉(小葉)  拼音:xiǎo yè
組成復(fù)葉的單位,自葉柄分歧生二片以上的小葉片即組成復(fù)葉。
《漢語大詞典》:離文(離文)
有分歧的文義。 南朝 宋 顏延之 《釋何衡陽〈達(dá)性論〉》:“若能兩藉方教,俱舉達(dá)義,節(jié)彼離文,採此共實(shí),則可便倍害自和,析符復(fù)合?!?/div>
《國語辭典》:裂痕  拼音:liè hén
1.裂縫。如:「這次地震后,墻壁上有了一道裂痕?!?br />2.比喻感情的破裂。如:「他們的婚姻已經(jīng)有了很深的裂痕,想要破鏡重圓恐怕是不太可能?!?/div>
《國語辭典》:統(tǒng)合(統(tǒng)合)  拼音:tǒng hé
統(tǒng)一整合、使不分歧。如:「新經(jīng)理上任后努力統(tǒng)合各部門的管理方式?!?/div>
《國語辭典》:管足  拼音:guǎn zú
棘皮動(dòng)物體內(nèi),有無數(shù)分歧的小管,末端伸出體外,為吸水及運(yùn)動(dòng)之用,稱為「管足」。
《國語辭典》:分岔  拼音:fēn chà
路或山的分歧口。如:「駕車到了分岔的路口都要特別小心?!?/div>
分類:分岔分歧
《漢語大詞典》:倍譎(倍譎)
(1).見“ 倍僪 ”。
(2).相互分歧。莊子·天下:“ 相里勤 之弟子, 五侯 之徒,南方之 墨 者 苦獲 、 己齒 、 鄧陵子 之屬,俱誦墨經(jīng),而倍譎不同,相謂別 墨 。” 明 歸有光 《乞致仕疏》:“今之論學(xué)者,所以倍譎不相入為此也?!?/div>
分類:相互分歧
《漢語大詞典》:倍僪
亦作“ 倍譎 ”。 太陽周圍的光氣。呂氏春秋·明理:“其日有鬭蝕,有倍僪,有暈珥?!?高誘 注:“倍僪、暈珥,皆日旁之危氣也。在兩旁反出為倍,在上反出為僪?!?span id="2i0qii0" class="book">《文子·精誠》:“君臣乖心,倍譎見乎天?!?/div>
《漢語大詞典》:歧迷
分歧迷離。 清 方東樹 《〈切問齋文鈔〉書后》:“循 陸氏 之言,而證以卷中之文。將使義理日以歧迷,文體日以卑偽。”
分類:分歧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