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腦性麻痹(腦性麻痹)  拼音:nǎo xìng má bì
病名。由于分娩時頭部的損傷、出血、血栓、續(xù)發(fā)性腦炎,導(dǎo)致引起患兒異常運動、智障等癥狀的疾病。
《國語辭典》:凝血現(xiàn)象(凝血現(xiàn)象)  拼音:níng xiě xiàn xiàng
血液流出血管外,自動凝固成血塊的現(xiàn)象。血液一與外界環(huán)境接觸,血小板會放出使血液凝固的相關(guān)物質(zhì),促成一連串的化學(xué)反應(yīng),在傷口形成血塊,以避免繼續(xù)出血。
《國語辭典》:七孔流血  拼音:qī kǒng liú xiě
眼耳鼻口皆冒出血來。形容死狀慘烈?!洞筇迫厝〗?jīng)詩話上》:「教虎精吐出,開口吐之不得,只見肚皮裂破,七孔流血?!?/div>
分類:出血慘烈
《國語辭典》:泣血椎心  拼音:qì xuè zhuī xīn
眼睛哭得出血,并自捶胸脯。形容哀痛到了極點。如:「老年喪子,最是令人泣血椎心?!挂沧鳌缸敌钠?。
《國語辭典》:心導(dǎo)管檢查(心導(dǎo)管檢查)  拼音:xīn dǎo guǎn jiǎn chá
將小導(dǎo)管經(jīng)臂部血管放入心臟,藉以取出血液標(biāo)本,并可測量心內(nèi)壓力,以偵察心臟病變。
《國語辭典》:非洲出血熱(非洲出血熱)  拼音:fēi zhōu chū xiě rè
非洲出血熱是指多種可并發(fā)出血而死亡率極高的病毒感染,其中包括馬爾堡和伊波拉病毒感染,由于發(fā)源于非洲而有此名。但因為案例已遍及全球多處,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易名為病毒性出血熱。
《國語辭典》:紫?! ?span id="ir0ffzt" class='label'>拼音:zǐ bān
身體任何部位所出現(xiàn)的融合出血性瘀點或瘢塊。一般呈暗紅色或紫色。
《國語辭典》:溢血  拼音:yì xiě
中醫(yī)上指血液外溢。多指外部出血。
《國語辭典》:脈膊(脈膊)  拼音:mài bó
心臟收縮時,輸出血液的沖擊引起動脈搏動,在體表較淺處可用手指接觸察覺。也作「脈搏」。
《國語辭典》:高空病  拼音:gāo kōng bìng
病名。乘坐飛機或其他飛行器在高空飛行時,因缺氧而引起的癥狀。
《國語辭典》:杜鵑啼血(杜鵑啼血)  拼音:dù juān tí xuè
相傳周末蜀王杜宇,號望帝,失國而死,其魄化為杜鵑,日夜悲啼,淚盡繼以血,哀鳴而終。后以杜鵑啼血比喻哀傷至極。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國語辭典》:放血  拼音:fàng xiě
治療疾病時,將血液抽出身體的療法。紅血球增多癥即以此法治療,可使患者血液變得濃稠且黏,防止血球增加得太迅速。
《漢語大詞典》:肌衄
皮膚出血。《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失血總括》:“九竅出血名大衄,鼻出鼻衄腦如泉,耳目出血耳目衄,膚出肌衄齒牙宣。”注:“皮膚出血曰肌衄?!?/div>
分類:皮膚出血
《國語辭典》:便血  拼音:biàn xiě
因脾虛不能統(tǒng)攝,以致大便中帶血的證候。常因過敏性腹瀉或糞便太硬,致使肛門受傷而引起。
《國語辭典》:崩癥  拼音:bēng zhèng
婦女不在行經(jīng)期間,陰道大量或持續(xù)出血。也稱為「崩漏」、「血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