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道孚。字信庵。江浦劉氏子。善習表于兒戲。利根發(fā)于童心。七歲入學堂。先生授以書。不肯讀。讀又不肯竟。曰。此書非我所喜。先生亦非我?guī)?。乃依靈谷慶叟。為弟子。落發(fā)衣緇。昕夕禮觀音。發(fā)聰智。通唯識涅槃諸大乘經論。群言所涉。一覽無遺。精旨妙義。囊括而川注。滔滔然莫能窺其涯涘。復禮天童觀翁。時觀公道望高天下。宣廟在潛。每承顧問。宣德歲丙午。召至京師。館于慶壽丈室。師執(zhí)侍惟謹。上嘉之。賜西服茜衣。師牢讓不服。尋游江浙。受滿分戒。入五臺。睹圣相攝身光中。奇幻百出。轉念之頃。倏忽不見。嘆曰。古人所云。一翳在眼。空華亂墜。因自號知幻子。英廟聞師名。召見大悅。呼為鳳頭和尚。蓋以師頭前銳起也。尋授僧錄講經。未幾告退。結茆于山中。扁曰松樾。屏息諸緣。不妄交接。唯苦心真寔之士。得以相依。餐服遐異。悠然自適。若將終身焉。先是。司禮阮公簡。得京西馬鞍山廢寺。欲興之。思得大知識主宗風。與議。非師不可。修詞致懇。至于再四。不許。后掘地獲斷碑。阮持碑。泣請曰。碑雖不完。猶可讀。惟師寓目焉。師讀之。始知此寺乃遼普賢大師所建。四眾受戒之所。師喟然曰。釋迦如來。三千馀年遺教。幾乎泯絕。吾為佛弟子。詎忍視其廢而不興耶。乃幡然而起。于是鏟荒夷險。郁起層搆。散己貲以鳩工。擇干僧以董役。匠成于心。受規(guī)于手。日不笠而雨不屐。趨風望景者。翼如而至。百年癈剎。復興于頃刻。廊廡龍象。煥然一新。始末具載大學士楊公士奇所撰碑記。黔寧昭靖王。復以宣武門府第。施為梵剎。賜額承恩。為師往來憩息之處。師善書。筆法遒健。嘗于文華殿。大書扁額。上俛案視之。稱善。贈之詩。有高僧書法勝中書之句。又嘗施食于內庭。開法于秘殿。上皆親御視聞。無不擊節(jié)嘆賞。當是時。耆舊凋喪。獨師法聞四方。學子趨參。唯恐或后。僧中之杰出者。一人而已。以是奇德妙行。足以駕苦海之慈航。躋迷途于覺岸也。景泰丙子夏六月十日。集眾升堂。說偈曰。昔本不生。今亦不滅。云散長空。碧天皓月。遂端坐而逝。計聞。上震悼。遣宮諭祭命。公侯以下。咸從吊臨。茶毗獲舍利。建塔于寺之南原。世壽五十有五。僧臘四十有九。年度弟子數萬。得戒四眾百億。門弟子千馀輩。皆縛禪秉律。闡化一方。著述。有定制戒本戒牒。并偈頌詩章若干卷。傳于叢林。胡忠安公熒。稱師學之博。行之修。功之盛。能光大法門云。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釋道孚,字知幻,姓蔣氏,江浦人也。初依金陵靈谷寺,雅慕清絜,不和情俗。年三十薙染,受具,發(fā)愿參方。展程之日,即自誓曰:“此行不踏曹溪路,不敢回頭見故鄉(xiāng)?!弊溘`其言。明正統(tǒng)間,孚方北游。睿宗崇尚內典,尤重清修,聞聲嘉賞,有詔賜紫,敕建戒臺。每歲四月一日至十日,閎敷壇席,深契帝心。又以僧眾既多,隆污莫辨,敕建凈染二門于此山中,以驗涇渭。其篤信者則受凈戒,不篤信者則觸染法。但眾生愚昧,多著染法,因奏毀之,一歸凈流。孚儀表雄特,頂題隆起,帝見奇之,稱為“鳳頭祖師”。孚應聲曰:“亦鵝頭耳,敢附鳳耶?”帝嘆其謙德,彌近藹光。嘗召入大內詳詢佛法,試以凡情,不動聲色,由是欽崇戒德,益加敬仰,賜號“萬壽祖師”。春秋八十有五,法臘五十有五,寂后建塔茲山,云封猶在。
人物簡介
維基李鳳(1414年—?),字朝陽,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民籍。進士出身。河南鄉(xiāng)試第十八名。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己未科會試第九十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七名。
人物簡介
維基周達(1416年—?),字翔鳳,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人,軍籍。進士出身。江西鄉(xiāng)試第六十八名。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會試第一百六十七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五十八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59
【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永樂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歷編修、修撰。預修《宣宗實錄》,書成,升侍讀。以言論忤當道,罷歸。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邦祥,吉水人。永樂丙戌進士,官翰林侍講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一鳳岐字邦祥,吉水人。永樂戊戌進士,(《詩綜》誤作丙戌。)改庶吉士,授編修,遷侍讀。
田按:葉文莊《水東日記》稱侍讀喜作戲謔詩,今錄二詩,亦復莊雅。
人物簡介
維基蕭九成(1420年—?),字鳳儀,廣西桂林府義寧縣人,民籍。進士出身。廣西鄉(xiāng)試第十六名。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會試第八十三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十六名。
人物簡介
維基章表(1424年—?),字翔鳳,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人,官籍。同進士出身。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名。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會試第二十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八十七名。選翰林院庶吉士,學士高谷賞識其文字,欲留之館閣,章表堅請外調,于是出為行人司行人,升刑部員外郎,晉郎中,遷廣西左參議。因恃才傲物,得罪右都御史韓雍而罷官。卒于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河南汲縣人,字文祥。天順四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出為太平府知府。居官廉潔,不以家室自隨,粗衣糲食如寒素。官至福建鹽運使。
維基周鳳(1425年—?),字文祥,陜西臨洮府狄道縣人。進士出身。景泰元年(1450年)以汲縣學生中式庚午科河南鄉(xiāng)試第二十四名。天順四年(1460年)庚辰科會試第二十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十九名。七年二月擢授兵部主事,成化九年任太平府知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25—1474
【介紹】:
明河間府興濟人,字來鳳。景泰五年進士。授御史,遷浙江按察副使,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坐累歸。
滄海遺珠張岐(1425-1474)縉長子,明孝康皇后之大伯,字來儀,(一說字來鳳),河間興濟人,景泰五(1454)年進士,成化中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使,曾巡撫延綏、遼東等地。
槜李詩系·卷四十興濟人,官憲副。
維基張岐(1425年—1474年),字來鳳,直隸河間府興濟縣(今河北滄縣)人,軍籍。景泰甲戌進士,成化中官至延綏、遼東巡撫。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十三名。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初授監(jiān)察御史。天順五年(1461年),升浙江按察司副使。成化二年(1466年)八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成化三年(1467年),巡撫遼東,次年論破建州女真之功,升左僉都御史,不久因被參劾迫害兵士,經給事中鄧山、刑部員外郎周正方調查,坐不法逮問,除名。
人物簡介
維基滕霄(1425年—?),字鳳翔,浙江山陰人,進士出身。天順三年(1459年)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四年聯登庚辰科會試第123名,三甲進士,初授理刑進士,半年考稱,七年十二月擢監(jiān)察御史。成化二年巡按鳳陽等府,三年八月以行止不端被糾,貶云南富民知縣。
人物簡介
維基白鳳(1426年—?),字世禎,河南開封府儀封縣人。同進士出身。景泰七年(1456年)舉丙子科河南鄉(xiāng)試第四十七名。天順元年(1457年)中式丁丑科會試第一百五十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八十七名。累官陜西苑馬寺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26—1505
【介紹】: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韶鳳,號戒庵。章儀弟。景泰二年進士。歷南京工部主事、刑部郎中。擢廣東按察司副使,巡視海道,遣返被風飄至香山之琉球人。轉云南按察使,轉福建左布政使,擒上杭巨盜,減漳泉賦斂。官至南京大理寺卿。晚年致仕,登山泛水以自適。
維基章格(1426年—1505年),字韶鳳,號戒庵,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人,官藉。進士出身。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五十七名。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歷官南京工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出為廣東按察司副使。升廣東按察使,調云南。緬人反覆,章格誠信以待,邊境安寧。升福建布政使,入為南京光祿寺卿,不久升大理寺卿。弘治九年(1496年)以老乞歸。卒年八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28—1493
【介紹】: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鳴鳳。章格弟。景泰五年進士。天順間授刑部主事,轉員外郎,屢決疑獄。成化初出任保定知府,興學校,定戶役,理冤滯,抑豪強。歷云南、廣西參政,擢右副都御史巡撫云南貴州,所至有政聲。弘治改元,召還掌南京都察院事,乞歸。自號怡晚散人。
維基章律(1428年—1493年),字鳴鳳,號容齋,晚號怡晚散人,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人,官籍。同進士出身。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七十一名。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會試第五十八名,殿試登第三甲第五十七名進士。天順年間,任刑部主事,轉員外郎,屢決疑獄。成化初年,外官保定府知府,任內興學校,定戶役,清理冤案,壓制豪強。歷云南、廣西參政,加右副都御史,巡撫云貴。弘治改元,召還,管南京都察院事。
人物簡介
維基呂鳳,浙江新昌縣人。天順三年(1459年)舉己卯科浙江鄉(xiāng)試,天順四年(1460年)聯捷庚辰科進士,歷仕南京工部主事。
人物簡介
維基張鳳(1430年—?),字時禎,山東兗州府濟寧州人。進士出身。山東鄉(xiāng)試第十六名。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會試第二百二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六十四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430—1495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鳳儀,號從吾。天順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員外郎。成化初,以疏論權幸奸邪,兩下詔獄。弘治中,由刑部侍郎進尚書。屢抗疏極論朝政諸弊,不納。居官秉節(jié)無私,為貴戚、近習所疾,遂乞歸,卒謚惠安。有《政訓》、《天曹日錄》、《彭惠安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鳳儀,莆田人。天順丁丑進士,除刑部主事歷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蘇松召為大理寺卿累拜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惠安有從吾滯槁
明詩紀事·丙簽·卷四韶字鳳儀,莆田人。天順丁丑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為四川按察副使,遷按察使,再遷廣東布政使。改貴州,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改順天、永平,召為刑部侍郎,尋兼鼓都御史,巡視浙江,兼理鹽法。改吏部,進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謚惠安。有《從吾滯稿》十二卷。
(《四庫總目》:韶正色立朝,巋然耆舊。其文雖沿臺閣之體,而醇深雅正,具有根柢,不同于神瘠而貌腴。
《今言》:方遜志在翰林,寵任時薦西楊,西楊修《實錄》,乃謗方叩頭乞馀生。彭惠安公《哀江南》詞敘述建文死義之臣,至方遜志乃云:「后來奸佞儒,巧言自粉飾。叩頭乞馀生,無乃非直筆。」蓋指西楊輩修《實錄》,書方再三叩頭乞生者,非實事也。
《蘭陔詩話》:惠安詩風骨峻整,氣味醇厚。)
維基彭韶(1430年10月9日—1495年2月5日),字鳳儀,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天順丁丑進士,弘治時官至刑部尚書。彭韶為天順元年(1457年)丁丑科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員外郎。曾至鳴鶴場治鹽務,畫八幅圖,為鹽場、山場、草蕩、淋鹵、煎鹽、微鹽、放鹽、追賠等。成化中,以上疏忤旨下獄,給事中毛弘等大力救助。歷官四川副使、廣東左布政使、應天巡撫、順天巡撫等。與何喬新稱“何彭”。與陳白沙友好。孝宗時,官終刑部尚書,以志不能伸,引疾乞歸。卒謚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