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9詞典 10分類詞匯 19
《國語辭典》:準繩(準繩)  拼音:zhǔn shéng
1.用來測量平直的器具?!痘茨献?。說林》:「非規(guī)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不能正曲直?!?br />2.比喻權(quán)衡事物的法度?!杜f唐書。卷四六。經(jīng)籍志上》:「墳、典起之于前,詩、書繼之于后,先王陳跡,后王準繩?!?/div>
《分類字錦》:正色準繩(正色準繩)
孫逖授蕭諒御史中丞制:將求獨坐,更佇兼才;斯正色于準繩,俾生風于臺閣。
分類:臺諫
《分類字錦》:準繩儲寀(準繩儲寀)
孫逖授程伯獻太子詹事等制:準繩儲寀,師長國庠,爰擇親賢,用諧任寄。
分類:宮僚
《分類字錦》:準繩陰陽(準繩陰陽)
中說:圣人輔相天地,準繩陰陽,恢皇綱,立人極。
分類:
《分類字錦》:準繩仁義(準繩仁義)
文子:圣人以仁義為準繩?
分類:
《分類字錦》:準繩之官(準繩之官)
繆世應石鑒碑:君為治書御史,朝廷以公雅節(jié)不群,直方其道,仍授準繩之官,頻居牙爪之任。鷹跱虎視,而庶僚風靡。
分類:臺諫
《分類字錦》:萬世準繩(萬世準繩)
胡安國春秋序:百王之法度,萬世之準繩,皆在此書。
分類:經(jīng)
《分類字錦》:行中準繩(行中準繩)
家語:哀公問曰:何謂賢人?孔子曰:所謂賢人者,德不踰閑,行中準繩。
分類:
《漢語大詞典》:法脈準繩(法脈準繩)
猶言法則標準。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下·授曲》:“嘗怪天地之間,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于書者。”
分類:法則標準
《國語辭典》:規(guī)矩準繩(規(guī)矩準繩)  拼音:guī jǔ zhǔn shéng
制作測量圓、方、平、直等的儀器。比喻一定的法度?!睹献?。離婁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guī)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挂沧鳌敢?guī)矩鉤繩」、「規(guī)矩繩墨」。
《漢語大詞典》:繩直(繩直)
猶準繩。謂其筆直。易·說卦:“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晉 潘岳 《藉田賦》:“遐阡繩直,邇陌如矢?!?宋 陳師道 《和黃充實春盡游南山》:“回溪轉(zhuǎn)鉤曲,門徑入繩直?!?/div>
《漢語大詞典》:繩準(繩準)
準繩。管子·宙合:“世用器械,規(guī)矩繩準,稱量數(shù)度,品有所成?!?span id="5dllv5n" class="book">《淮南子·齊俗訓》:“今夫為平者準,為直者繩也,若夫不在於繩準之中,可以平直者,此不共之術(shù)也?!?唐 錢珝 《授薛昭緯御史中丞制》:“宜正衣冠,立為繩準?!?明 李東陽 《重建正學書院記》:“茲又聚徒置院,為養(yǎng)蒙儲俊之計,為之標的繩準以示之?!?/div>
分類:準繩
《漢語大詞典》:準直(準直)
準繩。禮記·月令:“﹝孟春之月﹞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nóng)乃不惑?!?鄭玄 注:“準直,謂封疆徑遂也。” 孔穎達 疏:“準謂輕重平均,直謂繩墨得中也。封疆有界限,徑遂有闊狹,皆先平均正直之,故云‘準直,謂封疆徑遂?!?宋 范仲淹 《明堂賦》:“布農(nóng)事於準直,習舞德於和平?!?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書十二》“分當相直”:“《月令》曰:‘先定準直,農(nóng)乃不惑?!瘻手奔礈世K也?!眳⒁姟?準繩 ”。
分類:準繩
《國語辭典》:準繩(準繩)  拼音:zhǔn shéng
1.用來測量平直的器具?!痘茨献印Uf林》:「非規(guī)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不能正曲直。」
2.比喻權(quán)衡事物的法度?!杜f唐書。卷四六。經(jīng)籍志上》:「墳、典起之于前,詩、書繼之于后,先王陳跡,后王準繩?!?/div>
《國語辭典》:三尺  拼音:sān chǐ
1.三尺法的簡稱。參見「三尺法」條?!妒酚洝>硪欢?。酷吏傳。杜周傳》:「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后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
2.三尺劍的簡稱。參見「三尺劍」條?!稘h書。卷一。高帝紀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明。汪錂《春蕪記》第六出:「俺將此劍贈了你,你早提三尺殛蚩尤,莫教鬼哭與神愁?!?/div>
《漢語大詞典》:三尺童子
謂小兒。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 宋 胡銓 《上高宗封事》:“夫三尺童子,至無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減頭緒》:“三尺童子,觀演此劇,皆能了了於心,便便於口。”亦作“ 三尺童蒙 ”。《三國演義》第四三回:“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 漢 室復興, 曹氏 即滅矣?!?/div>
分類:小兒
《國語辭典》:古訓(古訓)  拼音:gǔ xùn
1.可為后世師法準則的古語。如:「古訓必有其道理,不可恣意詆毀?!?br />2.先王的遺典。《書經(jīng)。畢命》:「不由古訓,于何其訓?」《詩經(jīng)。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儀是力。」
3.古代文字的訓詁。《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列傳二。戴震列傳》:「求之古經(jīng)而遺文垂絕,今古懸隔,必求之古訓。古訓明則古經(jīng)明,古經(jīng)明則賢人圣人之義理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