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正仲,號湛然居士。徽宗大觀三年進士。高宗紹興中由提點浙西刑獄召為秘書少監(jiān),同修《哲宗實錄》。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秦檜欲其使金議地界,許以歸來坐政事堂,表臣不答。又以議大禮忤意,罷去。尋起知婺州,有治績。請祠歸。卒年六十七。
全宋詩
吳表臣,字正仲,晚號湛然居士,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徽宗大觀三年(一一○九)進士。官通州司理參軍。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守監(jiān)察御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一),遷右正言,知信州(同上書卷三九)。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召為司勛員外郎(同上書卷四三),累遷吏部尚書兼侍讀兼資善堂翊善。十二年,以忤秦檜罷。未幾起知婺州。卒年六十七。《宋史》卷三八一有傳。
全宋文·卷三八一九
吳表臣,字正仲,晚號湛然居士,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擢通州司理。建炎中累官監(jiān)察御史,守右正言。以病出知信州。紹興初召為司勛郎中,遷左司,二年除左司諫。五年提點浙西刑獄,召試秘書少監(jiān)。七年正月試太常少卿,除中書舍人、給事中、兵部侍郎,徙禮部侍郎兼侍讀,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以議大禮忤意罷去,俄起知婺州,復敷文閣待制,奉祠。十九年以曹筠劾其肆意欺罔,無所忌憚,遂罷。家居數(shù)年,卒,年六十七。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一、三三、八五、一二七、一六○,《宋史》卷三八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8—1172 【介紹】: 宋臺州臨海人,字邦炎。早孤,事母孝。為文恢博有氣。高宗紹興五年進士。知瑞安縣,縣俗強梗,難治,獨撫以寬。以薦擢監(jiān)察御史。孝宗初歷右正言、左司諫,論時事頗多補益。疏言湯思退奸邪,張浚精忠。罷言職,以直敷文閣知建寧府,除福建路計度轉運副使,江東、浙西提刑。思退罷,召為宗正少卿,進給事中、兵部侍郎。除右諫議大夫。后為太子詹事,兼侍講。以疾告老,除敷文閣直學士奉祠。在朝論諫純正,多見嘉納。光宗立,追謚獻肅。
全宋詩
陳良翰(一一○八~一一七二),字邦彥,臺州臨海(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調會稽縣主簿。歷知慈溪、瑞安縣,衢州州學教授。三十一年,入為御史臺檢法官。擢監(jiān)察御史。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除右正言,遷左司諫。二年,出知建寧府,擢福建路轉運副使,改提點江東路刑獄,移浙西路。乾道四年(一一六八)以宗正少卿召,累遷給事中。八年,致仕,卒,年六十五。有奏議、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見《晦庵集》卷九七《陳公行狀》、《周文忠集》卷六六《陳公良翰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七有傳。
全宋文·卷四四三三
陳良翰(一一○八——一一七二),字邦彥,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紹興五年進士及第,知瑞安縣。累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立,除右正言,左司諫。知建寧府,福建轉運副使,提點江東刑獄,移浙西。召為宗正少卿,兵部侍郎,除右諫議大夫。進給事中,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召為太子詹事,兼侍講。未幾,以疾告老,除敷文閣直學士、提舉太平宮。乾道八年卒,年六十五。光宗立,特謚獻肅。見《宋史》卷三八七本傳,《朱文公文集》卷九七《敷文閣直學士陳公行狀》,《周文忠公集》卷六六《陳公神道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9—1177 【介紹】: 宋杭州臨安人,徙臺州臨海,字處和。錢忱子。以恩補官。高宗紹興間知臨安府,權戶部侍郎兼樞密都承旨,經(jīng)畫用楮為幣,分為六務,出納有法。孝宗時符離之役戰(zhàn)敗,附湯思退倡和議。為淮東宣諭使,入奏詆張浚主戰(zhàn)。累進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謀相位甚急。后以婿鄧王立為太子,引嫌提舉洞霄宮。起知寧國、紹興府,因籍人財產(chǎn)至六十萬緡,復與祠。卒謚忠肅。有《諸史提要》。
全宋詩
錢端禮(一一○九~一一七七),字處和,號松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惟演曾孫。以蔭授官,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監(jiān)登聞鼓院。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通判明州。十五年,提舉淮東茶鹽,改兩浙轉運判官。十七年,為淮東轉運副使。三十年,除知臨安府,始行會子。孝宗即位,張浚于符離失利,遂劾張浚,參定和議,隆興二年(一一六四)賜同進士出身(《嘉定赤城志》卷三四)。除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因其女適皇太子引嫌奉祠。四年,起知寧國府,移紹興府。以貪墨被黜。淳熙四年卒,年六十九。有《松窗集》,已佚。事見《攻愧集》卷九二《觀文殿學士錢公行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六
錢端禮(一一○九——一一七七),字處和,號松窗,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忱子。紹興間,通判明州,加直秘閣。十五年,為兩浙路轉運判官。歷知婺、衢、撫州,又知臨安府。孝宗立,除戶部侍郎,試兵部尚書,兼戶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隆興二年,以和議成,除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明年罷,除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壽觀。乾道四年起知寧國府,后又知紹興府,進觀文殿學士。淳熙四年卒,年六十九。后謚忠肅。著有《諸史提要》(存)、《松窗集》。見樓鑰《攻愧集》卷九二《觀文殿學士錢公行狀》,《宋史》卷三八五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0—1174 【介紹】: 宋隆州仁壽人,字彬甫。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累遷禮部郎官。三十年使金,還奏所見,申言戰(zhàn)備。金兵入寇,受命犒師,臨危督戰(zhàn),獲采石大捷。出為川陜宣諭使,與大將吳麟共謀進取,收復陜西數(shù)處州郡。屢反對和議,多未見納。孝宗乾道元年任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旋復出為四川宣撫使。五年,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八年,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后再宣撫四川,病卒。平生出將入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所薦胡銓、周必大等,均一代名臣。謚忠肅。嘗注《唐書》、《五代史》藏于家,另有《經(jīng)筵春秋講義》及詩文等。
全宋詩
虞允文(一一一○~一一七四),字彬甫,隆州仁壽(今屬四川)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權知渠州。秦檜死,召為秘書丞,累遷禮部郎官。三十一年,試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一九二),金兵南侵,參謀江、淮軍事,大敗金兵于采石。三十二年,充川陜宣諭使。孝宗即位,知太平州。除湖北京西宣諭使,改制置使,因反對和議,改知平江府。隆興二年(一一六四),召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乾道元年(一一六五),遷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五年,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八年,出為四川宣撫使,進封雍國公。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賜謚忠肅。事見《誠齋集》卷一二○《虞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三有傳。
全宋文·卷四五八三
虞允文(一一一○——一一七四),字彬甫,隆州仁壽(今四川仁壽)人。初以父任入官,紹興二十四年始登進士第,通判彭州,權知黎州、渠州。入朝,歷官秘書丞、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紹興三十一年,奉命犒軍采石,時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侵,而宋軍主將未至,允文收合散眾,勉勵將士殊死戰(zhàn),遂獲采石瓜洲之捷。次年,充川陜宣諭使。隆興中,歷知夔州、太平州,除兵部尚書、湖北京西宣撫使,改制置使,知平江府,累官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乾道初,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大學士出任四川宣撫使。乾道五年,拜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使。八年,授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同年授少保、武安軍節(jié)度使、四川宣撫使,封雍國公。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謚忠肅。允文出入將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每以知人鑒士為己任,所薦多為一時名臣。所著有詩文十卷、《經(jīng)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等。見《宋史》卷三八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1—1176 【介紹】: 宋普州人,字韶美。高宗紹興二年進士。擢第十年始受任蓬溪尉。紹興末遷秘書丞、禮部員外郎,草箋奏以典雅稱。孝宗時遷兵部侍郎兼侍講。喜儲書,凡萬余卷,御史張之綱劾以錄四庫書以傳私室,罷歸蜀。后起知漢州、果州。
全宋詩
劉儀鳳(一一一○~一一七六),字韶美,普州(今四川安岳)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十年后始調遂寧府蓬溪尉。歷監(jiān)資陽酒稅,果州、榮州掾屬。二十七年,召為諸王宮大小學教授,改國子監(jiān)丞,遷秘書丞。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遷兵部侍郎兼侍講,尋以錄四庫書本以傳私室,斥歸蜀。三年,起知邛州,改漢州、果州。淳熙二年十二月丙申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九有傳。今錄詩五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庭圭。宋建州甌寧人,字嗣忠。徽宗政和五年進士。歷武邑丞、知德興縣。高宗紹興中,召為太常寺丞,議與秦檜忤,出知泉州,移漳州。嗜讀書,每聞士大夫家有異書,無不借讀,擇其可用者抄輯成編,名《海錄碎事》。
全宋詩
葉廷圭,字嗣忠,號翠巖,甌寧(今福建建甌)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進士,除武邑丞。轉知德興縣。高宗紹興中知知福清縣,召為太常寺丞,遷兵部郎中。十八年(一一四八),以左朝請大夫知泉州,后移漳州。著有《海錄碎事》二十二卷。事見《宋史翼》卷二七、《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一四。
全宋文·卷三八二九
葉廷圭(一作庭圭),字嗣忠,號翠巖,建寧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政和五年進士,知德興縣。紹興中召為太常寺丞,轉兵部郎中。議政忤秦檜,紹興十八年秋以左朝請大夫出知泉州,后移漳州,奉祠歸。廷圭喜讀書,士大夫家有異書無不借讀。著有《海錄碎事》二十二卷(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三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三,《宋史翼》卷二七。
林師說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3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箕仲。林豫子。少舉進士。累遷兵部員外郎,知建昌軍。丞相趙鼎力薦之,授廣東轉運判官,累遷浙東提點刑獄。山陰為畿內(nèi),貴人多肆豪奪,師說一繩以法。以忤權貴,力請祠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3—1186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應求。高宗紹興八年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因不附秦檜,被置閑職。檜死,召為校書郎。任普安郡王府教授。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出知泉州。乾道元年,除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四年,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以用人為己任,獎廉退,抑奔競。凡所奏請,都關治亂安危大事。六年,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福州。以少保、魏國公致仕。謚正獻。有文集。
全宋詩
陳俊卿(一一一三~一一八六),字應求,莆田(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二十六年,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五),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三十一年,權兵部侍郎。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充江、淮宣撫判官兼權建康府事。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建都督府,除禮部侍郎參贊軍事,為湯思退忌,出知泉州。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復召,又為錢端禮所忌,出知漳州,改建寧府。三年,召為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四年,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與虞允文不協(xié),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領祠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再命知福州。力求去,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五年,起判建康府、江南東路安撫使兼行宮留守。九年,致仕,十三年卒,年七十四。謚正獻。有遺文二十卷、奏議二十卷,均佚。事見《晦庵集》卷九六《正獻陳公行狀》、《誠齋集》卷一二三《正獻陳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八三有傳。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四六四六
陳俊卿(一一一三——一一八六),字應求,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紹興八年登進士第。授泉州觀察推官。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除權兵部侍郎。孝宗立,遷中書舍人。隆興初年,建都督府,除禮部侍郎參贊軍事。為湯思退所忌,以寶文閣待制知泉州。乾道元年,除吏部侍郎,同修國史。知建康府,授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四年,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遷左仆射。六年罷,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福州。淳熙六年,判建康府兼江東安撫。十年致仕,封魏國公。十三年卒,年七十四,謚文獻。有集二十卷。見楊萬里《正獻陳公墓志銘》(《誠齋集》卷一二三),《宋史》卷三八三《陳俊卿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廣德人,字太虛。徽宗宣和六年進士。高宗紹興中為學士,作歌曲以薦于太廟、圜丘、明堂。二十四年,使金賀正旦。次年,在權直學士院任上草秦檜父子致仕制。二十八年,以檜黨罷宮觀、責筠州居住。有《資治通鑒事類》、《左傳國語要略》、《桐川集》等。
全宋文·卷三四○○
沈虛中,字太虛,廣德(今安徽廣德)人。宣和中進士。紹興間官國子監(jiān)丞、吏部郎中兼權太常少卿、權尚書兵部侍郎。紹興二十六年,以臣僚言虛中為省試參詳官,令人密報秦熺,已取秦塤為省元,故罷官。著有《資治通鑒事類》、《左傳國語要略考異》、《國史要綱》、《桐川集》等書。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選舉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二、一六五、一七一,乾隆《江南通志》卷一六七,光緒《安徽通志》卷二二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吹角老兵,高宗紹興初曾題詩于高州譙樓。事見《蓮堂詩話》卷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8—1164 【介紹】: 宋泰州海陵人,一說江寧人,字茂振。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歷官中書舍人、兵部侍郎,兼給事中。紹興二十九年,充金國哀謝使,言辭詳雅,金人為加禮。次年為同知樞密院事。金主背盟,復奉命出使,以主張俟金來南,盡銳奮擊,必能成功,辭之。因被劾,責授秘書少監(jiān)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有《海陵集》。
全宋詩
周麟之(一一一八~一一六四),字茂振,祖為郫(今四川郫縣)人,因仕宦徙居海陵(今江蘇泰州)。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調常州武進尉。十八年,又舉博學宏詞科,授太學錄兼秘書省??保ā?a target='_blank'>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七、一六○)。累遷權中書舍人。二十五年,出通判徽州。尋除著作郎(同上書卷一六五、一六九、一七○)。二十九年,除翰林學士兼侍讀,為哀謝使使金。三十年,同知樞密院事。三十一年,因辭再使金責筠州居?。ㄍ蠒硪痪乓唬?。孝宗即位,許自便。隆興二年卒,年四十七。遺著由子準輯為《海陵集》二十三卷,另有外集一卷。事見本集卷首周必大序,《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上卷三有傳?!≈荀胫?,第一、二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海陵集》為底本,校以民國《海陵叢刻》本(簡稱叢刻本)。卷三以《海陵叢刻》所收《海陵集》外集為底本,其中《中原民謠》參校清《金陵詩徵》卷七。另輯得集內(nèi)樂語、貼子詞及集外佚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八
周麟之(一一一八——一一六四),字茂振,海陵(今江蘇泰州)人。紹興十五年進士。應博學宏詞科試合格,除左修職郎。歷著作郎、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遷兵部侍郎、兼給事中。二十九年,除翰林學士。次年,權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三十一年,受命使金,以辭行罷政,責授左朝奉大夫、秘書少監(jiān)、分司南京、筠州居住。隆興二年卒,年四十七。著有《海陵集》二十三卷。見《宋名臣言行錄》上卷三,《宋史翼》卷一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五○六
張宗元(?——一一五九),字淵道,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人。建炎中任太常博士。張浚為宣撫處置使,辟為本司主管機宜文字。紹興中歷右司員外郎,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權兵部侍郎,徽猷閣待制、樞密都承旨。七年,為秦檜所忌,落職奉祠。后復為兵部侍郎。十一年,知平江府,次年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靜江府。十八年,奉祠。二十二年起知福州,次年知洪州。二十五年又以與張浚通問罷,與祠。二十九年卒。見《中興小紀》卷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八、八○、八五、九五、一一○、一一三、一一四、一三八、一四一、一五七、一六三、一六四、一六九、一八三,《容齋隨筆》卷一三,《桂故》卷五,雍正《廣西通志》卷五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9—1199 【介紹】: 宋湖州德清人,字秀叔,一字秀實。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累官吏部尚書。接送金使還,言兩淮兵備城筑及浮費甚悉。孝宗淳熙二年除參知政事。在東府三年,實攝相事,內(nèi)降繳回甚多。罷相出知紹興府,勤約有惠政。復參知政事,因事奉祠鐫秩。光宗紹熙元年致仕。卒謚忠文。
全宋文·卷四七五九
李彥穎(一一一九——一一九九),字秀實,一字秀叔,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登紹興十八年進士第,釋褐馀杭簿,以薦得主御史臺簿。遷諫議大夫,改國子博士。皇太子尹臨安,彥穎兼判官,并兼中書舍人,升太子詹事。歷吏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累官參知政事。以諫官論其子毆人至死,奉祠鐫秩。起知婺州、紹興府,進資政殿大學士。紹熙元年致仕,慶元五年卒,年八十一,贈少保,謚忠文。見《宋史》卷三八六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9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一作浮梁人,字仲永,號逍遙公?;兆谡桶四赀M士。歷司農(nóng)丞、度支郎中、戶部侍郎、直學士院,后知婺州。潛心《》學。有《易解》及文集。
全宋文·卷三九八一
李椿年(?——一一五九),字仲永,號逍遙公,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人。政和八年進士。歷司農(nóng)丞、度支郎中。紹興十二年為兩浙轉運副使,十七年權戶部侍郎,直學士院,后知婺州。紹興二十九年卒。有《易解》八卷、《易疑問》一卷及文集。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之三六、食貨六之四七,《楚紀》卷五二,《宋元學案補遺》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2—1183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夢錫。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授福州寧德簿。改知于潛縣,有政績。召對擢知常州。除太府少卿,奏募民耕合肥瀕湖圩田,仿營田制,官私各收其半。除樞密院都承旨,措置江、淮民兵,時稱得治兵之要。累拜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勸帝以《無逸》為鑒,考舉磨勘錄用人材。為湯邦彥所讒,罷相謫郴州。后復官與祠。
全宋詩
葉衡(一一二二~一一八三),字夢錫,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時年二十七(《紹興戊辰同年小錄》),調福州寧德簿,攝尉,知于潛縣,擢知常州。入為太府少卿,遷戶部侍郎。丁母憂,起復除樞密都承旨。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為淮西江東總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歷知荊南、成都。乾道九年知建康府(同上書卷一四)。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召為戶部尚書,累遷右丞相兼樞密使。又次年,為湯邦彥所譖,罷,郴州安置。十年卒(《宋宰輔編年校補》卷一八),年六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四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八九三
葉衡(一一二二——一一八三),字夢錫,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紹興十八年進士及第,調福州寧德簿,攝尉。知于潛縣,擢知常州。除太府少卿、戶部侍郎。丁母憂,起復,知廬州,未行,除樞密都承旨。知荊南、成都、建康府。除戶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以湯邦彥言,罷相,責授安德軍節(jié)度副使,郴州安置,后復官與祠。淳熙十年卒,年六十二,贈資政殿學士。見《宋史》卷三八四本傳,《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