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89—1142
【介紹】:
宋宗室,字叔問。趙德昭五世孫。徽宗大觀元年進(jìn)士。警敏強(qiáng)記,工書。宣和初,充詳定《九域圖志》編修官。高宗建炎中試太常少卿,集《太常因革禮》八十篇。累遷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秀州,奉祠歸。有《崇蘭集》。
全宋詩趙子晝(一○八九~一一四二),字叔問,號西隱老人,燕王德昭五世孫?;兆诖笥^元年(一一○七)進(jìn)士,授簽書大名府判官。累官憲州通判。宣和初,充詳定《九域圖志》編修官,遷刑部侍郎。南渡后,歷太常少卿,知秀州,奉祠以歸。高宗紹興十二年卒,年五十四。有《崇蘭集》二十卷,已佚,又有《肯綮錄》一卷行世。事見《北山集》卷三三《趙公墓志銘》,《宋史》卷二四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趙子晝(一○八九——一一四二),字叔問,燕懿王之后。中大觀元年進(jìn)士第,為宗室第一。起家簽書大名府判官廳公事。后為刑部員外郎。南渡后以駕部員外郎召,遷左司員外郎、太常寺少卿,除徽猷閣待制、樞密都承旨,遷兵部侍郎。請外補(bǔ),以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秀州,明年知平江府。力請祠,提舉江州太平觀,寓止衢州凡七年。紹興十二年以疾告老,遷左中奉大夫致仕。是年卒,年五十四。著文集二十卷。見程俱《趙公墓志銘》(《北山集》卷三三),《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0—1138
【介紹】:
宋洛陽人,祖籍眉州青神,字去非,號簡齋。陳希亮曾孫?;兆谡腿甑巧仙峒卓啤J谖牧掷沙溟_德府教授。累遷太學(xué)博士。金兵破開封,避亂南下。高宗紹興元年至行都紹興,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參知政事。工詩,初學(xué)黃庭堅、陳師道,后師杜甫,抒寫家國之感,傷時恨別,悲壯蒼涼。后人推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亦能詞。有《簡齋集》、《無住詞》。
全宋詩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學(xué)博士、著作佐郎(《容齋四筆》卷一四)。謫監(jiān)陳留酒稅。南渡后,避亂襄漢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遷中書舍人,兼掌內(nèi)制。拜吏部侍郎,改禮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為給事中(宋《嘉泰吳興志》卷一四)。以病告,提舉江州太平觀。復(fù)為中書舍人。六年,拜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七年,為參知政事。八年,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湖州,因病,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陳公資政墓志銘》)。有《簡齋集》三十卷、《無住詞》一卷傳世。《宋史》卷四四五有傳?!£惻c義詩,以元刻《增廣箋注簡齋詩集》(此本為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四部叢刊》據(jù)以影印,舊說宋刻,藏北京圖書館)及元抄《簡齋外集》為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鮮本《須溪先生評點簡齋詩集》(簡稱須溪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簡齋集》(簡稱四庫本)等。編為三十一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xué)圖錄陳與義(1090-1139) 字去非,自號簡齋。洛陽人。江西詩派代表作家。有《簡齋集》、《無住詞》。
全宋文·卷三九八五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號簡齋,又號無住道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歷太學(xué)博士、著作佐郎等。靖康之亂,避地襄漢,輾轉(zhuǎn)湖湘廣閩。紹興元年,召至行在所,除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出知湖州,復(fù)入為給事中,中書舍人,除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七年,拜參知政事。八年卒,年四十九。與義工詩,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有盛名于世。著有《簡齋集》(存)、《無住詞》(存)、《陳簡齋內(nèi)外制》(佚)。見張嵲《陳公資政墓志銘》(《紫微集》卷三五),《宋史》卷四四五本傳,《遂初堂書目》。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1—約1175
【介紹】:
宋福州長樂人,字仲宗,號蘆川老隱,又號真隱山人。徽宗政和、宣和間,以詞名。欽宗靖康元年李綱任親征行營使,為屬官。南渡后恥與秦檜同朝,棄官歸。高宗紹興中因作送胡銓及寄李綱詞,激怒檜,除名。有《歸來集》、《蘆川居士詞》。
全宋詩張元干(一○九一~一一六一),字仲宗,號真隱山人、蘆川居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歲隨父宦游,嘗從徐俯學(xué)詩?;兆谡烷g以上舍釋褐。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為陳留縣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應(yīng)東京留守兼親征行營使李綱辟,旋與綱同日遭貶。金兵陷汴,避難吳越間。高宗建炎中起為將作監(jiān),撫諭使,隨高宗避兵明州,因事得罪,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以右朝奉郎致仕。十二年,胡銓上書乞斬秦檜,貶新州編管,元干在福州作《賀新郎》詞壯其行。二十一年,坐作詞事追赴臨安大理寺,削籍除名。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元干為宋代著名愛國詞人,詞風(fēng)豪壯,其子靖裒刻為《蘆川居士詞》二卷傳世。又有《蘆川歸來集》十五卷、附錄一卷,已殘。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增輯為《蘆川歸來集》十卷。事見今人曹濟(jì)平《張元干年譜簡編》、王兆鵬《張元干年譜》?!堅稍?,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蘆川歸來集》為底本,校以清抄殘本(存六卷,其卷六、七為詩,簡稱殘本,藏北京圖書館),酌校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簡稱排印本)。新輯集外詩附編卷末。
詞學(xué)圖錄張元干(1091-1170) 字仲宗,自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福州人。辛派詞人先驅(qū)。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
全宋文·卷四○○五張元干(一○九一——一一六一),字仲宗,號蘆川老隱,又號真隱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福)人。政和中以太學(xué)上舍釋褐。靖康初為李綱行營屬官,抗擊金兵。南渡后官至將作少監(jiān)。恥與奸佞同朝,四十一歲遂致仕。紹興中,坐以詞送胡銓,得罪除名。紹興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見王兆鵬《張元干年譜》(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元干工詩詞,著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一卷(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1
【介紹】:
宋洪州奉新人,字少汲,號西山老人。哲宗紹圣四年進(jìn)士。欽宗靖康元年,以知應(yīng)天府為東道都總管,為金人所執(zhí),不屈,久之得歸。高宗紹興元年為刑部尚書,兼權(quán)禮部尚書,官至兵部尚書兼侍讀。工詩。有《西山老人集》。
全宋詩胡直孺,字少汲,奉新(今屬江西)人。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jìn)士。初為路州司戶,累遷監(jiān)察御史,出知平江府?;兆谡土辏ㄒ灰灰涣瑸榛茨下忿D(zhuǎn)運副使(《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九)。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為東南六路轉(zhuǎn)運輦運撥發(fā)司官(同上書職官四二之一○)。靖康間知南京,為金人所執(zhí),不屈,久之得歸。高宗朝擢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隆興府,進(jìn)兵部尚書,卒。有《西山老人集》,已佚。事見清同治《奉新縣志》卷八。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四八胡直孺(?——一一三一),字少伋,號西山老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紹圣四年進(jìn)士,能詩。建炎元年為金人所得,既而歸之,為龍圖閣直學(xué)士、戶部尚書。建炎二年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洪州。紹興元年四月以刑部尚書權(quán)禮部尚書,兼侍讀,守兵部尚書。十一月以兵部尚書兼侍讀卒,贈端明殿學(xué)士。見孫覿《西山老人文集序》(《鴻慶居士集》卷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一三、四三、四六、四九。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八七九何志同(?——一一三三),字彥時,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執(zhí)中子。元祐六年進(jìn)士及第,調(diào)錢塘尉,遷合肥丞?;兆跁r,入為秘書監(jiān)。進(jìn)徽猷閣學(xué)士、京西北路安撫使,知潁昌府。靖康之難,首倡大義勤王。除延康殿學(xué)士,知應(yīng)天府,改知婺州。仕至刑、兵、吏部尚書。建炎元年,坐棄潁昌奪職。四年,再降充集英殿修撰。稍起,復(fù)徽猷閣待制。紹興三年卒。見《端明尚書何公墓表》(《絜齋集》卷一七),《宋會要輯稿》禮二○之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一○、三四、六二,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二四、一七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4
【介紹】:
宋開封陳留人,字子我,號七里先生。江休復(fù)孫。欽宗靖康元年,以薦賜同進(jìn)士出身。除承務(wù)郎、諸王府贊讀。上書辨宣仁后誣謗,遭黜,渡江寓居桐廬之鸕鶿源。高宗建炎初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三年,權(quán)太常少卿。有《自然庵集》。
全宋詩江端友(?~一一三四),字子我,開封(今屬河南)人。鄰幾孫,端禮弟。早年隱居,不赴科舉(《景迂生集》卷一九《壽昌縣君劉氏墓志銘》)。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賜同進(jìn)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四二),為諸王府贊讀。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官兩浙福建路撫諭使。紹興二年(一一三二),主管江州崇道觀。四年,卒于溫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七、五八、七四)。有《七里先生自然集》七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已佚。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二九一九江端友(?——一一三四),字子我,自號七里先生,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初隱居不仕,靖康元年,以吳敏薦其素有高行,詔賜同進(jìn)士出身,除承務(wù)郎、諸王府贊讀。上書辯宣仁誣謗,遭黜。建炎元年七月,召為兵部員外郎,改禮部,遷太常少卿。紹興二年請祠,主管臺州崇道觀。次年,以祠部員外郎、兼權(quán)太常少卿主管溫州神主。紹興四年卒,年六十馀。著有《自然庵集》。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一七、禮一一之四、禮一五之一二,《宋史翼》卷一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4—1170
【介紹】:
宋溫陵人,后徙潮州,字元龜。高宗建炎初,廷試第二,差監(jiān)登聞鼓院,奉祠。趙鼎謫潮州,日從講學(xué)。后知連州,張浚亦謫居,命其子?xùn)蚺c講學(xué)。孝宗時,遷禮部侍郎、諫議大夫,上疏劾湯思退主和誤國罪,改兵部侍郎,官終禮部尚書。
全宋詩王大寶(一○八九~一一六五),字元龜,潮州(今屬廣東)人。高宗建炎初進(jìn)士,授南雄州學(xué)教授,移病歸。差監(jiān)登聞鼓院,主管臺州崇道觀。知連州、袁州。進(jìn)《詩》、《書》、《易解》,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除國子司業(yè)兼崇政殿說書。二十六年,出知溫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七五)。提點福建、廣東刑獄。孝宗即位,除禮部侍郎,擢右諫議大夫。因忤湯思退,提舉太平興國宮,尋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為禮部尚書。議者劾其乞復(fù)行錢非是,仍致仕,尋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八六有傳。
全粵詩·卷二七王大寶(一○八九 — 一一六五),字元龜。海陽(今潮州)人。宋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廷試進(jìn)士第二,授南雄州教授,移病歸。差監(jiān)登聞鼓院,主管臺州崇道觀,復(fù)累年。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起知連州,后移袁州。進(jìn)《詩》、《書》、《易解》,紹興二十五年除國子司業(yè)兼崇政殿說書。翌年,出知溫州,提點福建、廣東刑獄。宋孝宗即位,除禮部侍郎,擢右諫議大夫。力贊張?;謴?fù)之議。未幾,以忤湯思退,以敷文閣直學(xué)士提舉太平興國宮,尋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為禮部尚書。言官劾其乞復(fù)免行錢非是,詔致仕。尋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八六、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七有傳。詩五首。
全宋文·卷四○八四王大寶(一○九四——一一七○),字元龜,潮州揭陽(今廣東揭陽)人。建炎初廷試第二,授南雄州教授。差監(jiān)登聞鼓院,奉祠,起知連、袁州。時趙鼎、張浚謫居,大寶日與游從講學(xué)。除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兼崇政殿說書。出知溫州,提點福建路刑獄,改廣東。孝宗立,除禮部侍郎,擢右諫議大夫,徙兵部侍郎。力請致仕,乾道初起復(fù)禮部尚書。六年卒,年七十七。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五,《名臣言行錄別集》下卷四,《宋史》卷三八六本傳,《宋史新編》卷一四三,《南宋書》卷三四。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一三三謝克家(?——一一三四),字任伯,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紹圣四年進(jìn)士。建炎初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坐嘗事偽庭落職。二年,試尚書吏部侍郎。三年,試兵部侍郎,罷知泉州,四年為參知政事。紹興元年乞祠,提舉臨安洞霄宮。三年,復(fù)知泉州,移平江府,又知臺州。四年,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衢州,卒。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六、一六、二六、二八、三六、四一、四八、六四、七○、七八及《全宋詞》第二冊第七一五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94—1170
【介紹】:
宋歙州休寧人,字彥亨?;兆谛土赀M(jìn)士。調(diào)洪州新建縣主簿。高宗紹興初遷殿中侍御史。秦檜兄秦梓附梁師成,安節(jié)劾之,梓罷,檜銜之,遂不出十八年。檜死,起知嚴(yán)州,累遷兵部侍郎,權(quán)吏部尚書兼侍讀。以敷文閣學(xué)士致仕。有《周易解》、奏議表疏及文集。
全宋文·卷四○七○金安節(jié)(一○九四——一一七○),字彥亨,歙州休寧(今安徽休寧)人。宣和六年進(jìn)士,調(diào)洪州新建縣主簿。紹興初,除司農(nóng)丞,又遷殿中侍御史。劾秦檜兄梓附麗梁師成,檜銜之。去官不出凡十八年。檜死,起知嚴(yán)州,除浙西提刑。歷官大理卿、宗正少卿、禮部侍郎。孝宗即位,拜兵部侍郎,官至權(quán)吏部尚書兼侍讀,以敷文閣學(xué)士致仕。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著有文集三十卷、奏議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六有傳,又見其子金文剛所作《金公家傳》(《新安文獻(xiàn)志》卷七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鎮(zhèn)江丹陽人,字德廣。以鎮(zhèn)江府學(xué)內(nèi)舍生召對授官。累遷秘閣修撰。欽宗靖康中,知平江。高宗建炎初,苗傅、劉正彥兵變,東野與張浚共謀弭亂。以功超拜徽猷閣待制,入為工部侍郎、兼權(quán)建康府。從張浚平李成有功,任江淮等路制置發(fā)運使。奉祠,起知揚(yáng)州,尋落職致仕卒。
全宋文·卷三七七八湯東野(?——一一三五),字德廣,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崇寧中召對稱旨,授衛(wèi)尉寺主簿,轉(zhuǎn)辟雍丞;除直秘閣、提舉秦鳳路常平。遷秘閣修撰。靖康中知平江,會苗傅、劉正彥作亂,與張浚協(xié)謀弭縫。以功拜徽猷閣待制,入為工部侍郎。再知平江,兼本路安撫使,進(jìn)徽猷閣直學(xué)士,兼制置使。紹興初知揚(yáng)州,兼淮南東路安撫使。紹興五年十二月卒。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六,《宋史翼》卷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七二方孟卿(?——一一三七),字正夫,饒州德興(今江西德興)人。崇寧五年進(jìn)士。建炎初為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fā)運判官,知建州,遷兩浙轉(zhuǎn)運副使。紹興元年擢右司諫,二年權(quán)尚書兵部侍郎,易吏部侍郎,提舉江州太平觀。五年復(fù)集英殿修撰,六年知湖州,旋以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次年卒。著有奏議十卷。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二之五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六、三九、四七、四九、五○、五五、五六、八五、九九、一○九,《楚紀(jì)》卷五二,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八七。
人物簡介
簡介字公弼,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人,宋朝官員、使節(jié)。曾奉旨多次出訪高麗,官至兵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靖康元年(1126年),出使金國求和,入太原宣諭勸降,為守將王稟嚴(yán)拒,后落職奉祠。紹興九年(1139年),宋金議和,起為南京留守。紹興十年(1140年),金人毀約南侵,路允迪舉城降于葛王完顏褒(即后來的金世宗完顏雍),遂被完顏褒送往汴京,后狀無聞。
全宋文·卷三四○四路允迪(?——一一四一),應(yīng)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靖康初為簽書樞密院事,未幾奉祠去。建炎元年起為京城撫諭使、守吏部尚書。二年罷,提舉杭州洞霄宮。三年一月再簽書樞密院事,五月為淮西制置使,七月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元年致仕。九年起為應(yīng)天府路安撫使兼知應(yīng)天府,充南京留守。十年五月,以應(yīng)天府降金,金人送至汴京,七日而死。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一三、一九、二三、二五、三五、五○、一二七、一三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真州人,字立道?;兆诖笥^中賜上舍出身。高宗紹興三年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論劾不避權(quán)貴。以兵部尚書知處州,抑強(qiáng)扶弱,所部肅然。召除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尋遭劾罷,以資政殿學(xué)士再知處州。請祠,提舉臨安洞霄宮。卒謚忠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39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仲達(dá),一作仲理?;兆诔鐚幎赀M(jìn)士。宣和間累官至尚書右丞,出守江寧府。高宗建炎元年以軍亂被囚落職。二年復(fù)起為直秘閣,守濮州。金兵陷城,為所執(zhí),金將嘉其忠義放歸。卒贈少保。有《鹵薄圖》、《祭服制度》,及與弟虛中合纂《綸言集》等。
全宋文·卷三一二九宇文粹中(?——一一三九),字仲達(dá),華陽(今四川成都)人。登崇寧二年進(jìn)士第。宣和中,歷校書郎、符寶郎、起居舍人。政和初,由中書舍人遷給事中,繼遷工、兵二部侍郎,兼修國史,充議禮局詳議官,再遷吏部尚書。宣和中,除宣奉大夫、翰林承旨、知制誥,兼侍講,累官尚書右丞。靖康元年,罷右丞,以資政殿學(xué)士知江寧府,又知潼川府。紹興初請祠,得提舉鳳翔府上清太平宮。九年卒,贈少保。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之六、選舉一之一四、選舉二○之二、禮三四之二、儀制一一之五及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遂寧府人,字元通。本名轓。為太學(xué)生。高宗建炎中苗傅、劉正彥作亂,奉張浚命往諭利害,言辭不屈,詔補(bǔ)奉議郎,守兵部員外郎??P麚岽?、陜,辟為主管機(jī)宜文字。坐事罷,復(fù)起知萬州、湖北轉(zhuǎn)運判官??0菹?,入為都官員外郎。浚去位,遷直顯謨閣、知夔州。后除都大主管川陜茶馬,卒。
全宋文·卷三八二八馮康國(?——一一四二),字元通,本名轓,遂寧(今四川遂寧)人。為太學(xué)生,負(fù)氣節(jié)。建炎中,苗傅、劉正彥作亂,往說調(diào)停,威武不屈,終至彌縫。以功補(bǔ)奉議郎、守兵部員外郎,更名康國。紹興初,主管川陜宣撫司機(jī)宜文字,遷荊湖宣諭使。三年,為言者所論,罷官。尋起知萬州、湖北轉(zhuǎn)運判官,入為都官員外郎。乞補(bǔ)外,遷右司員外郎,除直顯謨閣、知夔州。丁母憂,紹興八年五月起復(fù),遷都大主管川陜茶馬監(jiān)牧公事。紹興十二年卒。見《宋史》卷三七五本傳,《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一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