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三宥
(1).指古代對犯罪者可從輕處理的三種情況。周禮·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壹宥曰不識,再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孔子家語·刑政》:“ 孔子 曰:‘成獄成於吏,吏以獄成告於正,正既聽之,乃告大司寇。聽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參聽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獄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聽命而制刑焉?!?王肅 注:“君王尚寬宥,罪雖以定,猶三宥之。”隋書·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濫,弘三宥以開物?!?清 沈育 《皋陶祠》詩:“主德寬三宥,臣心慎五章?!?br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寬恕三次之制。禮記·文王世子:“公族無宮刑,獄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湫套?,則曰:‘某之罪在小辟?!唬骸吨!兴居衷唬骸诒?。’公又曰:‘宥之?!兴居衷唬骸诒佟!叭?,不對,走出,致刑于甸人?!?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后漢書·張酺傳》:“臣聞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義,過厚不過薄?!?宋 蘇軾 東坡志林·趙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br />(3).古代天子、諸侯勸食的禮儀。宥,同“ 侑 ”。周禮·春官·大司樂:“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鄭玄 注:“宥,猶勸也。” 南朝 梁 蕭子云 《雍雅》詩之二:“百禮斯洽,三宥已行?!卑?,天子、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進(jìn)食,稱大食。
《漢語大詞典》:廩餼(廩餼)
亦作“廩餼”。
(1).舊指由公家供給的糧食之類的生活物資。南史·蕭正德傳:“敕所在給汝廩餼?!?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為長歌》:“雖然廩餼各不一,就中總免拘常倫?!?br />(2).指科舉時代由公家發(fā)給在學(xué)生員的膳食津貼。 唐 杜牧 《禮部尚書崔公行狀》:“復(fù)建立儒宮,置博士,設(shè)生徒,廩餼必具,頑惰必遷。”元史·選舉志一:“百官子弟之就學(xué)者,常不下二三百人,宜增其廩餼?!?br />(3).泛指薪給。 鄭觀應(yīng) 《盛世危言·銀行下》:“另舉在股董事十人,襄贊其成,重其事權(quán),豐其廩餼。”
(4).贈送給人糧食之類生活物資。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 李丞相 ﹞久之方省曰:‘故人也?!鞆[餼之?!?/div>
《漢語大詞典》:公信
公眾的憑信;公家的信用。慎子·威德:“故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quán)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span id="lx9kbui" class="book">《人民日報》1951.9.30:“基層單位應(yīng)將交款者的姓名,交款數(shù)目及銀行所發(fā)給的收款單據(jù)全部公布,以昭公信。”
《國語辭典》:公費(公費)  拼音:gōng fèi
1.由公家或團體所支付的經(jīng)費?!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九:「張秀才高中,本縣原有公費,賞錢五十貫文,在我?guī)焐蟻眍I(lǐng)?!挂沧鳌腹偎汀埂?br />2.辦公的費用。如:「私自挪用公費是不合法的行為。」
《國語辭典》:公士  拼音:gōng shì
1.秦制爵位名稱,用來賞賜有功勞的人。漢代承襲之,北宋也曾采用秦制,賞賜人民爵位稱為「公士」。
2.卿、大夫、士的孩子?!抖Y記。玉藻》:「公士擯,則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與公士為賓也。」
3.公平正直的士人。《荀子。不茍》:「分爭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矣?!?/div>
《國語辭典》:公物  拼音:gōng wù
屬于公家的東西。如:「大家要愛惜公物。」
《國語辭典》:食糧(食糧)  拼音:shí liáng
泛指一切米谷及食物。《漢書。卷六四上。嚴(yán)助傳》:「其入中國必下領(lǐng)水,領(lǐng)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載食糧下也?!挂沧鳌讣Z食」。
《漢語大詞典》:官車(官車)
公家的車輛。周禮·春官·巾車“毀折,入齎于職幣” 鄭玄 注引 漢 杜子春 云:“乘官車毀折者,入財以償?!?唐 白居易 《官?!?/a>詩:“官牛官牛駕官車, 滻水 岸邊般載沙。”
《漢語大詞典》:公金
(1).公家的金錢。 漢 劉向 列女傳·齊田稷母:“遂舍 稷子 之罪,復(fù)其相位,而以公金賜母?!?br />(2).復(fù)姓。 春秋 秦 公子 金 之后,有 公金 氏。見廣韻·平東。
《漢語大詞典》:私費(私費)
(1).為私事而支出公家錢財。 漢 荀悅 申鑒·政體:“私費則官耗而無限,是謂傷制?!?黃省曾 注:“費出無經(jīng)?!?br />(2).私人消費。晉書·王導(dǎo)傳:“給布萬疋,以供私費。”
《漢語大詞典》:公料
公家給予官吏的俸祿外的一種津貼。北齊書·厙狄士文傳:“﹝ 厙狄士文 ﹞性清苦,不受公料,家無餘財。”
《漢語大詞典》:廩米(廩米)
(1).舊指公家發(fā)給的糧食。 唐 韓愈 《處州孔子廟碑》:“置本錢廩米,令可繼處以守。”
(2).指官府按月發(fā)給在學(xué)生員的糧食。 明 沈德符 野獲編·禮部·廩生追糧:“比者提學(xué) 薛瑄 ,以生員有疾罷斥者,追所給廩米?!?span id="uwnetkx" class="book">《六部成語·戶部》“廩銀”原注:“諸生應(yīng)領(lǐng)廩米,折銀給發(fā)?!?/div>
《國語辭典》:牧田  拼音:mù tián
整治田地。如:「正值農(nóng)忙時節(jié),他整日牧田,非常辛勞?!?/div>
《漢語大詞典》:公冢(公塚)
指公家所設(shè)埋葬無主尸骨的墓地。 明 徐渭 《義冢記》:“國家所在有公塚,以澤諸殤。塚亦曰義,初不虞客鬼之多如此也?!?/div>
《漢語大詞典》:宅田
古時官員告老還家,公家給以養(yǎng)老的祿田,稱宅田。周禮·地官·載師:“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 鄭玄 注:“宅田,致仕者之家所受田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