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01,分127頁顯示  上一頁  77  78  79  80  81  83  84  85  8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伊凡第三
伊凡第四
伊科戰(zhàn)爭
伊犁條約
以阿戰(zhàn)爭
耶魯拼音
耶律楚材
耶律大石
耶律休哥
陽極射線
葉斯沛森
有齒郵票
永嘉之亂
宇文化及
嶧山刻石
《國語辭典》:伊凡第三  拼音:yī fán dì sān
Ivan III
人名。(西元1440~1505)俄國帝王。一四六二年即位。一四八二年敗蒙古兵于喀山,俄人屈服于蒙古族壓制之下者,凡二百馀年,至此始得獨立,與彼得大帝并稱。也稱為「伊凡三世」。
《國語辭典》:伊凡第四  拼音:yī fán dì sì
Ivan IV
人名。(西元1530~1584)俄國帝王。一五三○年即位,始稱沙皇(Czar)。采行鎮(zhèn)壓貴族的恐怖政治。破喀山汗國,更乘勝滅阿斯脫刺罕。自窩瓦河畔,達于里海,皆入版圖。也稱為「伊凡四世」。
《國語辭典》:伊科戰(zhàn)爭(伊科戰(zhàn)爭)  拼音:yī kē zhàn zhēng
西元一九九○年八月二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意圖推翻科威特政權(quán),實質(zhì)掌握科國油權(quán),并樹立起伊國于阿拉伯國家中強權(quán)的地位。英、美等國及阿拉伯世界對伊此舉皆曾提出強烈抗議。并由美國為首組成二十八國聯(lián)軍,進駐沙科邊界,以防伊拉克進一步之侵略。經(jīng)多次外交斡旋失敗后,一九九一年一月十六日清晨,多國聯(lián)軍遂執(zhí)行聯(lián)合國決議,開始進攻科威特境內(nèi)和伊拉克本土的伊國軍隊,逼其撤出科境。
《國語辭典》:伊犁條約(伊犁條約)  拼音:yī lí tiáo yuē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俄人乘新疆回變,占領伊犁,光緒五年(西元1879)亂平,崇厚以全權(quán)大臣出使俄國,索還伊犁,訂約十八條,擅自割讓土地頗多,獲罪下獄。光緒七年駐英公使曾紀澤使俄力爭,償俄九百萬盧布,收回伊犁。
分類:同治公元
《國語辭典》:以阿戰(zhàn)爭(以阿戰(zhàn)爭)  拼音:yǐ ā zhàn zhēng
西元一九四八年猶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國以后,與阿拉伯各國間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統(tǒng)稱為「以阿戰(zhàn)爭」。
《國語辭典》:耶魯拼音(耶魯拼音)  拼音:yē lǔ pīn yīn
西元一九四○年間,美國耶魯大學所創(chuàng)制的拼音法。用此方法學習中國語文,最易為人接受,沿用至今。
《國語辭典》:耶律楚材  拼音:yē lǜ chǔ cái
人名。(西元1190~1243)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又號玉泉老人。遼宗室。博學能文,元太祖定燕,召為相,歷事兩朝,凡蒙古陋風,悉為改革,元立國規(guī)模多出其手定,卒贈廣寧王,謚文正。著有《湛然居士集》。
《國語辭典》:耶律大石  拼音:yē lǜ dà shí
人名。(西元1098~1135)字重德,遼太祖八世孫,是西遼的開國祖。通遼、漢文字,善騎射,天慶中第進士,累官遼興軍節(jié)度使,于遼滅后,率部西走回疆,立國于回紇及中央亞細亞,在位十一年。謚稱德宗。
《國語辭典》:耶律休哥  拼音:yē lǜ xiū gē
人名。(西元?~998)字遜寧,遼名將。智略宏遠,身更百戰(zhàn),未嘗殺一無辜,與宋戰(zhàn)于高梁河及瓦橋關皆有功,封宋國王,遠近向化,邊鄙以安。
《國語辭典》:陽極射線(陽極射線)  拼音:yáng jí shè xiàn
德國人哥德士坦(Goldstein)于西元一八八六年所發(fā)現(xiàn)的帶正電質(zhì)點之流。即在真空放電時,由于中性原子失去電子,而形成的帶正電原子離子。
《國語辭典》:葉斯沛森(葉斯沛森)  拼音:yè sī pèi sēn
Jespersen,Otto
人名。(西元1860~1943)丹麥語言學家。專研英語學的變遷,并分析近代英語的語音、拼字和文法的關系。著有《現(xiàn)代英語法》一書。
《國語辭典》:有齒郵票(有齒郵票)  拼音:yǒu chǐ yóu piào
四周軋有齒孔,以利撕裁的郵票。英國于西元一八五四年首先采用,后成為各國郵票最普遍的格式。
《國語辭典》:永嘉之亂(永嘉之亂)  拼音:yǒng jiā zhī luàn
晉朝懷帝永嘉五年(西元311),匈奴劉聰攻陷洛陽,俘虜懷帝,中原大亂。永嘉十年,劉曜攻陷長安,俘晉憫帝,西晉滅亡,史上稱為「永嘉之亂」。
《國語辭典》:宇文化及  拼音:yǔ wén huà jí
人名。(西元?~619)隋武川人。煬帝時為許公,隨帝幸江都,弒帝,立秦王浩,自為大丞相,與李密戰(zhàn),不利,弒浩自立,稱許帝,唐武德初為竇建德所誅。
《國語辭典》:嶧山刻石(嶧山刻石)  拼音:yì shān kè shí
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登嶧山時,為頌揚秦功德而立的碑石。為李斯所書。原石唐時已遇火毀壞,宋淳化四年(西元993),鄭文寶得徐鉉臨本,摹刻于長安,現(xiàn)存于陜西省舊西安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