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82,分139頁顯示  上一頁  61  62  63  64  65  67  68  69  70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拿破崙法典
紐倫堡大審
瑪莎葛蘭姆
瑪麗蓮夢露
麻姑仙壇記
馬其諾防線
馬賽進行曲
凱薩琳大帝
尤里比底斯
永豐艦事件
戰(zhàn)爭權(quán)力法
印度希臘式
葉門共和國
伊拉斯莫斯
伊士曼彩色
《國語辭典》:拿破崙法典  拼音:ná pò lún fǎ diǎn
《拿破崙法典》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于西元1804年在議會通過的一系列法典,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狹義僅指《拿破崙民法典》,共2281條;該法典承認貴族、平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權(quán)利,為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及歐、美各國成文法的基礎(chǔ)之一。
《國語辭典》:紐倫堡大審(紐倫堡大審)  拼音:niǔ lún bǎo dà shěn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法、美、俄四國于西元一九四五年十一月開始,在德國紐倫堡,對納粹首要戰(zhàn)犯與組織進行審判與執(zhí)行工作。相關(guān)工作歷時近一年,二十四名被告中,有十二人被判處死刑。
《國語辭典》:瑪莎葛蘭姆(瑪莎葛蘭姆)  拼音:mǎ shā gě lán mǔ
Martha Graham
人名。(西元1893~1992)美國女舞蹈家,擅指導及創(chuàng)作。是位世界聞名且最具特色的現(xiàn)代舞蹈家。
《國語辭典》:瑪麗蓮夢露(瑪麗蓮夢露)  拼音:mǎ lì lián mèng lù
Marilyn Monroe
人名。(西元1926~1962)美國電影明星。本名諾瑪珍貝卡,以祼體模特兒進入電影界,成為好萊塢性感女星及全世界的性感象徵。因服安眠藥中毒而死。拍過的電影有《七年之癢》、《大江東去》等。
《國語辭典》:麻姑仙壇記(麻姑仙壇記)  拼音:má gū xiān tán jì
顏真卿于唐大歷六年(西元771)書立的碑文。全名為「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仙壇記」。內(nèi)容記載古仙女麻姑在江西麻姑山得道事跡。筆勁端嚴雄秀,為顏書名碑之冠。原碑毀于明代,拓本流傳于世的有大、中、小字三種。
《國語辭典》:馬其諾防線(馬其諾防線)  拼音:mǎ qí nuò fáng xiàn
西元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五年前后,法國為預防德國進攻,在東部邊境所建造的堅固防線。此方案由法國陸軍部長馬其諾所建議,故稱為「馬其諾防線」。整條防線從法國北部的泰昂維市開始,向東沿萊茵河,經(jīng)過林巴,再轉(zhuǎn)向南,一直到比爾福市。
《國語辭典》:馬賽進行曲(馬賽進行曲)  拼音:mǎ sài jìn xíng qǔ
樂曲名。西元一七九二年由魯杰。德。利勒(Rouget de Lisle)所作。原名為〈萊因河軍隊的戰(zhàn)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是法國革命時,馬賽地方軍士出發(fā)時所唱。由于歌曲激昂,鼓舞人心士氣,被廣為傳唱,多次被訂為法國國歌。一八七九年被定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歌。一九五八年通過的共和憲法,明訂為法國共和國國歌。
《國語辭典》:凱薩琳大帝(凱薩琳大帝)  拼音:kǎi sà lín dà dì
Catherine the Great
俄國女皇。(西元1729~1796)原為日耳曼小公國公主,嫁俄帝彼得三世為妻。西元一七六二年發(fā)動政變,自立為女皇。在位期間施行「開明專制」,提倡文學、科學、藝術(shù),繼彼得大帝西化政策,勵精圖治。對外力求擴張,曾兩度發(fā)動俄土戰(zhàn)爭,并吞克里米亞半島。并于一七七二、一七九三、一七九五年與普、奧三度瓜分波蘭。
《國語辭典》:尤里比底斯  拼音:yóu lǐ bǐ dǐ sī
Euripides
人名。(西元前480~前406)古希臘悲劇作家,浪漫戲曲之父。始習繪畫,又習哲學及修辭學,后傾心戲劇。著有劇本九十二種,今存《海倫娜》、《美狄亞》等十八種。也譯作「幼里庇得」、「幼里披底斯」。
《國語辭典》:永豐艦事件(永豐艦事件)  拼音:yǒng fēng jiàn shì jiàn
民國十一年(西元1922),陳炯明叛變,包圍廣州總統(tǒng)府,幸有海軍官兵登陸接應(yīng),孫大總統(tǒng)中山先生方得脫險登上永豐艦,此次事件史稱「永豐艦事件」。
《國語辭典》:戰(zhàn)爭權(quán)力法(戰(zhàn)爭權(quán)力法)  拼音:zhàn zhēng quán lì fǎ
美國國會于西元一九七三年通過的決議案。內(nèi)容為除非美國已公開對某國宣戰(zhàn),否則國會可以強迫總統(tǒng)撤回在國外對敵作戰(zhàn)的美軍。
《國語辭典》:印度希臘式(印度希臘式)  拼音:yìn dù xī là shì
西元前三二七~前二三年間,亞歷山大東征,建王國于印度后,希臘文化與印度原有佛教文化融合所形成的藝術(shù)形式。后隨佛教的傳布,流行于中國,唐代雕塑的佛像多為此式。
《國語辭典》:葉門共和國(葉門共和國)  拼音:yè mén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Yemen
國名。位于阿拉伯半島上。西元一九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由南葉門與北葉門合并而成,面積五十四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一百六十萬。首都為沙那(Sanaa)。人民多信仰回教,主要語言為阿拉伯語。葉門主控紅海與印度洋之間的巴曼德海峽,戰(zhàn)略地位重要。盛產(chǎn)石油。簡稱為「葉門」。
《國語辭典》:伊拉斯莫斯  拼音:yī lā sī mò sī
Desiderius Erasmus
人名。(西元1466~1536)荷蘭作家及哲學家。生于鹿特丹(Rotterdam),早年曾任神職。西元一五○○年,開始攻讀希臘文,一五○五年編訂出版希臘語新約全書,對宗教改革影響頗大。曾力攻中世紀思想的黑暗,為人文主義運動的先驅(qū)。著有《諺語集》、《對話錄》、《愚神禮贊》、《自由意志論》、《學問方法論》、《兒童教育論》等。
《國語辭典》:伊士曼彩色  拼音:yī shì màn cǎi sè
一種電影的新藝彩色膠卷。西元一九五二年由伊士曼柯達公司所推出。使用此種膠卷的攝影機不受限制,且一般沖印廠均能處理,故成為最普遍的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