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901,分127頁顯示  上一頁  60  61  62  63  64  66  67  68  6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羅馬共和國
羅門諾梭夫
羅塞達石碑
呂底亞王國
劉阮上天臺
雷昂卡發(fā)洛
擂鼓交響曲
萊子侯刻石
蒙兀兒帝國
孟德爾定律
米開蘭基羅
尼布楚條約
牡丹社事件
拿破崙法典
紐倫堡大審
《國語辭典》: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  拼音:luó mǎ gòng hé guó
Roman Republic
國名:(1)古羅馬帝國在西元前五○一年,推翻異族統(tǒng)治,恢復(fù)獨立,采行共和政體,史稱為「共和時代」。(2)西元一七九八年二月法軍在羅馬城及其近郊建立的共和國。十一月,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四世派兵收復(fù)羅馬城,十二月法軍捲土重來,重建共和國。第二次建立于一八四九年,因義大利解放戰(zhàn)爭,由馬志尼、加里波的等人領(lǐng)導(dǎo)建立共和,但同年即遭拿破崙以武力瓦解。
《國語辭典》:羅門諾梭夫(羅門諾梭夫)  拼音:luó mén nuò suō fū
Lomonosov
人名。(西元1712~1765)俄國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為俄國詩歌開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格式,對自然科學(xué)、商業(yè)和采礦業(yè)也有重大貢獻。曾受命改組圣彼得堡皇家科學(xué)院,并創(chuàng)建莫斯科大學(xué),也是瑞典皇家科學(xué)院院士。晚年受到迫害,死于圣彼得堡。也譯作「羅蒙諾梭夫」。
《國語辭典》:羅塞達石碑(羅塞達石碑)  拼音:luó sài dá shí bēi
古埃及石碑。西元一七九九年拿破崙遠征埃及時,在尼羅河口羅塞達發(fā)現(xiàn),故稱為「羅塞達石碑」。為一外形不規(guī)則的黑色玄武巖石碑,長一百一十四公分、寬七十二公分、厚二十八公分。銘文撰于托勒密五世(西元前205~前180)即位第九年,志其踐位慶典。碑文以埃及和希臘兩種語言及象形文字、通俗文字(埃及象形文字草寫體)和希臘文雕刻而成,為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線索。釋讀主要由英國物理學(xué)家T.楊和法國J.F.尚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完成,解開古埃及文字之謎。石碑現(xiàn)藏于不列顛博物館。
《國語辭典》:呂底亞王國(呂底亞王國)  拼音:lǚ dǐ yà wáng guó
國名。位于小亞細亞,西濱愛琴海。西元前七世紀(jì)中期至西元前六世紀(jì)中期,曾一度稱霸小亞細亞,極為隆盛,后為波斯所滅。受希臘文化影響很深,以音樂及染料著名。
《國語辭典》:劉阮上天臺(劉阮上天臺)  拼音:liú ruǎn shàng tiān tái
漢明帝永平五年(西元62),劉晨、阮肇二人上天臺山采藥,迷路不得返家。經(jīng)十三日饑渴,采食桃子,才吃數(shù)顆,便止饑且體力充沛。見溪流中有蕪菁葉,甚鮮,復(fù)有胡麻飯一杯流下,二人乃知此地有人家。遂度山,見二女,容顏絕妙,殷勤款待二人。當(dāng)?shù)貧夂虿菽?,常如春日。半年后,因思鄉(xiāng),求歸。至家,子孫皆已歷七世。見《太平廣記。卷六一。天臺二女》。
《國語辭典》:雷昂卡發(fā)洛(雷昂卡發(fā)洛)  拼音:léi áng kǎ fā luò
Ruggiero Leoncavallo
人名。(西元1858~1919)義大利寫實派歌劇作曲家。生于拿坡里,畢業(yè)于當(dāng)?shù)匾魳穼W(xué)院。在其作品《波葛里其里》發(fā)表后,一舉成名。其作品題材,舍棄歷史或通俗故事,深入探討人性的是非善惡問題,寫實而生活化。為寫實派運動的重要先鋒。其他重要作品尚有《波希米亞人》、《玫瑰皇后》、《莎莎》等。
《國語辭典》:擂鼓交響曲(擂鼓交響曲)  拼音:léi gǔ jiāo xiǎng qǔ
西元一七九五年,由奧國作曲家海頓所作的一首降E大調(diào)交響曲。因為這首交響曲在第一樂章導(dǎo)奏部分,先由定音鼓滾奏一小節(jié),然后才引出導(dǎo)奏主題。故稱為〈擂鼓交響曲〉。
《國語辭典》:萊子侯刻石(萊子侯刻石)  拼音:lái zǐ hóu kè shí
一種古隸的石刻。王莽天鳳三年(西元16)刻,清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在山東鄒縣出土,今存鄒縣孟子廟。文分七行,每行五字,全文三十五字。書法蒼勁質(zhì)樸,極具風(fēng)骨。用筆直線多,曲線少,轉(zhuǎn)折處都露方角,字體呈橫勢,雖為古隸,而八分書之波勢,已略見端倪。
《國語辭典》:蒙兀兒帝國(蒙兀兒帝國)  拼音:méng wù ér dì guó
Mughal Empire
蒙古人在印度所建的帝國。(西元1726~1857)后為英國所滅。
《國語辭典》:孟德爾定律(孟德爾定律)  拼音:mèng dé ěr dìng lǜ
奧地利修道士和植物學(xué)家孟德爾在西元一八六五年,所發(fā)現(xiàn)的遺傳定律。主要的論點為一、生物的遺傳性狀由獨立的遺傳基因來決定。二、遺傳基因在生物體細胞內(nèi)成對存在,相同對偶或相異對偶。三、相異對偶基因,能表現(xiàn)者為顯性,不能表現(xiàn)者為隱性。四、配子形成,對偶基因的分離是獨立的。五、配子間可自由結(jié)合,產(chǎn)生一定比例之后代。此學(xué)說深深影響近代遺傳學(xué)的發(fā)展。
《國語辭典》:米開蘭基羅(米開蘭基羅)  拼音:mǐ kāi lán jī luó
Buonarroti Michelangelo
人名。(西元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fù)興期三大藝術(shù)巨匠之一,無論雕刻、繪畫,甚至對建筑都表現(xiàn)不凡的天才,作品以雄偉、力動取勝。代表作有雕刻〈大衛(wèi)〉、〈摩西〉,及壁畫〈最后的審判〉、〈亞當(dāng)?shù)膭?chuàng)造〉等。也譯作「米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
《國語辭典》: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  拼音:ní bù chǔ tiáo yuē
清康熙二十八年(西元1689),中國與俄國所定劃定地界之條約。規(guī)定以外興安嶺及額爾古納河為國界,雅克薩城歸中國所有,尼布楚城及其以西之地歸俄國所有。并立漢、滿、蒙、俄、拉丁五種文字的界碑。
《國語辭典》:牡丹社事件  拼音:mǔ dān shè shì jiàn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三月,日本藉口琉球難民為臺灣牡丹社生番殺害,出兵犯臺,占據(jù)瑯??(今屏東縣恒春鎮(zhèn)),清廷派員與之交涉,時經(jīng)半載,方于是年九月簽定中日北京臺事專約三條,而使日軍撤退,史稱為「牡丹社事件」。也稱為「瑯??事件」。
《國語辭典》:拿破崙法典  拼音:ná pò lún fǎ diǎn
《拿破崙法典》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于西元1804年在議會通過的一系列法典,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狹義僅指《拿破崙民法典》,共2281條;該法典承認貴族、平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權(quán)利,為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及歐、美各國成文法的基礎(chǔ)之一。
《國語辭典》:紐倫堡大審(紐倫堡大審)  拼音:niǔ lún bǎo dà shěn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法、美、俄四國于西元一九四五年十一月開始,在德國紐倫堡,對納粹首要戰(zhàn)犯與組織進行審判與執(zhí)行工作。相關(guān)工作歷時近一年,二十四名被告中,有十二人被判處死刑。